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将成为未来劳动力的主力军,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也应紧跟国家政策,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鼓励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实精神生活,为以后自我的就业和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劳动教育;意义;实现路径
1.前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劳动的主力军,所以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转变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本文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做出了阐释。
2.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都是靠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需要亿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辛勤劳动,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大学生是未来劳动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科技进步、劳动方式多种多样,家庭和学校对于劳动教育淡化 ,甚至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劳动观出现了偏差,劳动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既能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用专业技能武装自己,又能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把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理想之中,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2提高校园文明程度的有效措施
当前,高校的卫生、安全及其他体力工作大多都是由专门的物业、安保公司等承包,在学校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劳动,仅有的劳动机会可能就是打扫宿舍卫生,但是在这方面依然有不少人懒散、懈怠。这就使得大学生体会不到他人劳动的辛苦,校园内践踏草坪、随手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将学生素质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建设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校园文明程度,促进学校文明建设。[2]
2.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95”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和老一辈的保护甚至是溺爱,加上学业繁重,家长都是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害怕耽误学习的时间,很少要求他们做家务,更不用说是参加社会劳动了,导致大学生没有主动进行劳动的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参加劳动活动。在大学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劳动教育能够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公益劳动,激发劳动潜能,提高劳动技能,锻炼自身意志从而获得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与精神财富;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优良的劳动品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高校增强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3.1高校和教师增强劳动教育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赚钱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的思想受到利益的冲击,很多人幻想着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很多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欠缺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这就导致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能吃苦耐劳,对他们之后的就业以及个人后续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近年来,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也就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学校层面,要完善开展劳动教育开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具体规划、经费投入、激励考核等体制机制。[1]在教师方面,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改变“只智育不劳育”的思想观念,加强劳动教育意识,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2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立德树人成为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完成这一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利用好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使德育劳育形成协同效应。[3]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注入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指导方向,选取一些高尚劳动者的事例向学生分享、展示,宣传劳动的价值与尊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劳动活动,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为以后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3开设劳动实践课程
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已经取消了劳动实践课程,之前高校里实行的“三夏劳动”、“春播劳动”也已经不复存在,加强劳动教育还是需要发挥劳动课堂的作用的。仅靠教师单纯的语言上的教导,来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活动中,以劳动实践深化理论理解。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每周加上一到两节劳动实践课,安排辅导员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校园内进行某些简单的劳动,例如校园日常清洁工作、宿舍清理等。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做了带头示范作用,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劳动中去。在劳动的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学生既获得劳动锻炼和劳动技能,又更能深刻体会到劳动者的不易,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面对一些不能理解和接受劳动课的学生,辅导员教师要通过“讲理”,使他们通情达理地接受劳动锻炼和成长的课题,让受教育的学生们懂得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要的意义,接受认同此中之理,实践弘扬此中之理。[4]
3.4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
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一宣传劳模精神,请身边的劳模以座谈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事向学生分享,以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弘扬劳模精神,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二搭建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桥梁,组织学生多参加义工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2]兰恭文,刘广春.探析高校开设劳动课的意义与途径[J].考试周刊.2015(75).
[3]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
[4]杜作润.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16(3).
作者简介:衣莉莉(1995.01-),女,山东省烟台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论文作者:衣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劳动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大学生论文; 价值观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