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刘 泓
【摘要】 文明互鉴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相生相随,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昭然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过程。毋庸置疑,“文明互鉴”作为一种客观应对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前行,引领沿线各族人民迎接“美美与共”新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观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内外很多场合提出了文明之间应该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的主张,向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描绘了文明交相辉映、命运休戚与共的美好愿景。
山西省闻喜县已圆满完成了水利普查第一阶段的清查工作,12类普查对象空间数据采集与标绘工作已全部完成,并顺利完成普查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预审与录入工作。两年的普查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处理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进一步丰富了文明互鉴的思想内涵。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主张。今天,文明互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以及我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理念。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文明互鉴理念已被视为重要的引领力量。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互鉴”:人类文明观的历史性飞跃
“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互鉴”理念,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明观。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都可视为对冷战后国际政治“范式”的一种思考,但是从着眼点、历史观和目的看,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以说,人类文明观从“文明冲突”到“文明互鉴”转变,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历史在两极格局坍塌后进入“冷战后时代”,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强。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管理国际事务的方略,特别是掌握一种新的概念框架以规范统治者行为。一些美国学者于是开始描摹“历史的终结”等世界政治“新愿景”。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发表了《文明的冲突》等著述。他认为,人类的冲突不可避免,未来掣肘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体现为因文化差异引发的“文明间的冲突”。
通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等习近平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的重要意义。“文明互鉴”观念让世人从历史与现实中获得启示:如果不能正视“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以及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就难以实现协调包容、互补合作,尊重核心利益、管控矛盾分歧,沿线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繁荣将流于空谈。抛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共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文明互鉴”理念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将成为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族人民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基石。
“文明互鉴”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文明互鉴”可以密切沿线国家的交往。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讲话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和优越。表明,“文明互鉴”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的模式和目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践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文明互鉴”理念,旨在通过正确义利观的秉持,互利共赢战略的奉行,相尊、相信原则的推动,以及“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交往方式的选择,为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对接,夯实基础、铺陈道路。
其一,“文明互鉴”理念结束了“冷战思维”,着眼于文明多样性特征的客观存在,并将之视为人类的福祉。习近平主席从七色阳光说起,阐释了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应成为人类进步的动力的深刻道理。指出,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语言、一种音乐、一种服饰,则是不可想象的。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实践证明,“文明冲突论”会误导人们选择战争之路,而“文明互鉴”理念将不断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和文明的和谐共处。
“文明互鉴”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全球治理实践出发,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作为新的历史起点,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作出的中国判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文明观,回应和超越了以“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观”。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文,向世人阐明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道理。回溯随着人类社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时代的到来,中国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清楚地感悟到人类文明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理念和展现的蓝图,是中国从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大局和沿线国家共同价值追求出发,向全世界提出的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道路设计,是一个超越国家、民族、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时代选择。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通过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汇聚沿线人民对和平、持续和繁荣的共同希冀,实现相关地区的共同发展、持续繁荣和长治久安。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沿线地区国家、民族之间彼此依存程度,对共同命运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的客观现实。“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新中国近70年来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实践成果。
其三,“文明互鉴”理念提出的目的,是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展示新路径,为实现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愿景探索新共识,为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地球家园”建设宣示中国智慧。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对于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存在的尊重,对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襟怀的秉持,对于文明传播和发展基本规律的遵循,对于全球化时代世界共同面临的文明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精髓的继承和发扬。
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
其二,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是人类历史观的飞跃。“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世界的瑰宝,都有真善美的追求,“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关理念,今天已走向世界,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共识。
“文明冲突论”问世后,随即成为各国国际政治学者关注的焦点。虽然它突破了从国家利益角度认识国际关系的传统范式,但是当其被置于世界历史史实中加以检验时所体现出的左右支绌的窘态,则让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其非客观性所在。其一,它是冷战思维的继续,着眼点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过分强调文明之间的隔阂与潜在的冲突,在忽视或否认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鉴的可能性的同时,夸大了文明对国际冲突的影响,误判了民族国家的影响力。其次,其历史观是西方中心论。虽然将世界文明划为七种类型,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世界向多极化演进态势,但是对于“非西方文明”的轻蔑,以及对基督教精神的褒赞溢于言表。虽然一再展现以“世界视角”观察非西方社会的兴起及西方社会面临挑战的表象,但是表象背后所运用的西方与非西方的划分方法,则是从西方中心论者视角,表达了一种对于“西方没落”和“非西方兴起”的忧患。其三,其目的是通过对美国保持霸权策略给予新思考,以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集中反映了美国将其等同于政治、经济、军事战略资源的“文化霸权”,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予以运用,以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用意。“文明冲突论”随之成为美国对外强行输出的“普世文明观”。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VDd is associated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 The article fi ts in perfectly with the global trend.
苏穆武在家里看电视,看到记者采访杰克的画面,气愤地关掉电视:雷你个腿!他愤然拿起电话:喂,电视台吗?找你们台长!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壤肥力,但是这不是说意味着使用的肥料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就会越高,如果在农作物的实际生长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盲目施肥,那么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对农作物的产品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在进行肥料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一定要把握好度,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所需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其二,“文明互鉴”可以推动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构建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2018年4月,在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习近平主席谈到,中印两国应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7月,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以对话消除误解,以包容化解分歧。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向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发出的致贺信中指出,应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类社会进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时代。局部冲突、民族分离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所引起的全球传统与非传统问题层出不穷。冷战后的世界未来走向如何?世界各国如何应对来自民族主义、地区冲突,以及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美国在世界上的实力是趋于衰落,还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等等。这些问题成为世人难以回避的话题。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一直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担当可见一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的中国必将“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未来中国将“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的主张,是“文明互鉴”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方案。其一,它依托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向世人展示今日中国对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责任认知,为“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的和谐发展指明了共生共赢的路径。西方国家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否具有“普世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如何?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中国家,究竟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的主张,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依托,面向世界作出了应答: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西方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非普世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其二,它植根于中华文明成就的深厚积淀,通过向世人展示今日中国的文化自信,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动力支持。追溯到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演进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非理性所在。即它是建立在相对强势人民的政治运动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相对弱势人民的存在。
中华文明的成就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特征的客观把握,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力量源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秉赋,“天人合一”的生活信条,“过犹不及”的思辨谋略,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情怀等中华文明的精髓源远流长,并已彰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心。“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的主张,在继承中华文明所推崇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民本思想的同时,展示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新的思考,中华文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愿望的实现和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的信心和魄力。
2.5 关键词 论著、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文章须标引3个~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符。
回望人类历史长河,文明互鉴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相生相随,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昭然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过程。毋庸置疑,“文明互鉴”作为一种客观应对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前行,引领沿线各族人民迎接“美美与共”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②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9期。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A类课题“中国周边跨境民族与‘一带一路国家民族问题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OI9MZSCX002)的中期成果】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文明互鉴论文; 文明观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