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师团队建设和实验室文化建设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论文_吴萍 张智敏 夏伯候,林丽美,廖端芳,林艳,李亚梅

浅谈导师团队建设和实验室文化建设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论文_吴萍 张智敏 夏伯候,林丽美,廖端芳,林艳,李亚梅

1.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湘产大宗药材品质评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3.2、湖南省中药不良成分快速检测及脱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长沙 410208

摘要: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从师生关系、实验室内涵建设等方面探讨导师团队建设和实验室文化建设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全新思路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导师团队建设;实验室文化建设;研究生创新教育

2l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近些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招生制度和论文评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卓有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只注重对研究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不重视营造适宜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环境[1]。本文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多年来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从师生关系、实验室内涵建设等方面探讨导师团队建设和实验室文化建设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一)创新性思维[2]

创新性思维是人才的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便是对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不仅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的求异性,还应该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的想象。

(二)创新精神[2]

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的核心,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能够综合运用传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明创造、创新改革的意志、勇气、信心和智慧。

(三)创新素养[2]

创新素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主要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决策力等等。其中沟通能力包括随机应变以及察言观色的能力,擅长与不同人员进行思想以及情感的交流;领导能力指的是对团队人员进行组织、调动以及凝聚的能力;合作能力是指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决策力是指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较为准确的预测能力。而这种种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得团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竞争中持续稳定的发展,全方位的提高创新能力。

(四)创新能力[3]

创新能力是用所掌握的中药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积极参加创新性实践活动,是创新行为上反映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体现为具有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其中创新技巧是主体从事创新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手段,具体包括熟练应用能力、极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信息加工能力等等。

二、导师团队建设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目前,我国较之发达国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普遍偏低,大部分的学生不仅缺乏创新性思维,而且还缺少创新欲望,主要原因可以归咎于学生们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导师的主导作用不够强,而且近些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高校导师人数明显不足。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以“导师制”为主的教育模式,一个导师带领多个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指导研究生实验技能之外,缺乏对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及人文关怀。因此,要培养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还应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本文探讨的导师创新团队指的是以一个或者多个导师(学术领导人)为核心,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科学前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产出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为目标的导师驱动型研究生群体[4,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知教育教,与其守成法,毋宁留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受教育者的心里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环境。即要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研究生自由发展度等方面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平等氛围。同时,教育者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只有以创新型导师核心建立导师团队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研究生。

三、导师团队建设策略

(一)导师将指导研究生作为事业经营。

将研究生视作事业上的人才、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上的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共识。目前,在对待指导研究生的问题上,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将指导研究生作为自己提高待遇、提升身份的一种手段。带研究生有导师指导费,带研究生是学校教授评级的必备条件,名片上可印上研究生导师的头衔。持这一种态度的导师是不会花精力、花时间去认真指导研究生的。第二种态度是将指导研究生作为自己从事科技工作的一条途径。研究生可以为自己做论文,搞开发。持这一种态度的导师往往把研究生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虽然会指导,但不会关心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不会关心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不会体谅研究生的困难,往往是师道尊严。第三种态度是把研究生作为国家的人才来培养,作为事业来经营。持这一种态度的导师会优先考虑研究生培养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不是优先考虑研究生是否做了自己的课题,为自己出了论文。导师团队建设应该是反对第一种,不赞成第二种,提倡和鼓励第三种。导师不仅是学生课题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师长、朋友,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做人处事的建议、待人接物的方法甚至一些生活的小窍门,只有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对研究生全面创新素质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将导师团队建设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集体指导是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方针。因为导师之间年龄有大小,水平有高低,经历有差别,经费有多少,学术有专长,方向有异同。为了不使研究生因为自己导师年纪轻或经费少亦或地位低,有一种自卑的感觉,重点实验室强调集体指导。集体指导的基础就是导师是否形成了一个团队。怎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团队建设和进行集体指导呢?我们的措施是:①按方向形成导师组。②开展学科内学术活动。③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预答辩制度。④营造学科学术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重点学科导师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一支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优,学术水平高,奉献精神强,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等皆要素合理配置的导师队伍基本形成。团队建设与集体指导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导师们的共识是:为团队做事,就是为自己搭台。

(三)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点。

凝练研究方向是成为重点实验室导师的基本要求。有生命力的、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是:①是学科及学位点获得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②是导师获得经费的基本条件。③是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有效措施。④是提高培养研究生水平的有力保证。凝练方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要有积累,二要有水平,三要心胸广阔。目前,本团队通过优化整合,根据导师不同的专业背景凝练为三个研究方向,既能避免导师精力分散,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导师自身的专业优势,有利于导师从不同专业角度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培养,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团队的互补优势。

四、实验室文化建设

(一)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培养学科文化。

高校实验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建设又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特色与法宝[6]。实验室文化是依托实验室管理平台,由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塑造所形成的以理想追求、敬业精神、群体意识、团结协作和融洽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实验室人才培养、长兴不衰的重要保障[7]。有道是“科技改变生活,文化影响世界”。

有一次我问自己的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哪里?学生回答说在宿舍。我问为什么不在实验室呢?学生说实验室太枯燥了,这使我猛然省悟。对比国内外大多数知名实验室,走廊上到处是科研墙报、学术报告信息。我们充分感受到重点实验室需要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特有的学科文化。从此,实验室狠下决心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学科的学术环境:①培养人气。②形成风气。通过每周一次的学术活动和导师轮流坐班培养人气;通过培养具有特色的学科文化形成:“博览、深思、严谨、勤奋” 学科风气。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术氛围与文化建设取得非常好的效果。①师生认同。新生一入学就感受到重点实验室的文化氛围的魅力,令同学们向往;研究生毕业离校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仍然十分怀念在重点实验室的美好的学习时光,令同学们留恋。②社会认同。近5年来本团队毕业研究生的任职单位普遍反映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在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较为出色,充分说明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提升研究生创新素质的保障。

(二)创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研究生创新团队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知识共享的人文环境,如团结、信任、民主的文化氛围等。成功的科技创新团队需要依赖团队成员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近年来实验室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平台,①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积极倡导“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使研究生勇于并敢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研究生的选题和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等方面给以较多的灵活度,容许失败和阴性结果。②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讲座与讨论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和讨论不同学科的内容,寻找创造思维的激发点,加强研究生与名师、大师、专家的学术面对面交流;③及时更新和利用网络资源,要求学生时刻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④组织团队集体出游或导师参与研究生的互动游戏。一方面,民主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另一方面透过集体互动行为,增强彼此的归属感与信任度,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进而提高整个团队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建设有效的激励机制

让研究生获得成就感是重点实验室培养、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手段。对于研究生而言,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第一,激励机制以精神激励为主。通过经验交流会,将团队内积极进行知识共享的成员作为团队学习的榜样,使这些成员从知识共享中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尊重与重视,提升成就感与荣誉感。第二,物质激励辅助精神激励。例如根据研究生的成果与贡献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或者给予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等等。我们学科是最早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表论文、注重SCI收录论文的实验室。同时,我们要求各位导师围绕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攻关研究,不搞低水平重复,不为职称做论文。研究生在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感受到实验室发展的勃勃生机,对自己的科研之路充满信心,更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课题中,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与反思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上诉几点是本重点实验室导师们根据多年培养经验提出的初步建设策略,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如每周一次的学术活动,我们也曾经出现多次反复。正是由于这种反复,使师生们都深切感受没有学术活动的无聊和有学术活动的快乐与重要。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是在反复的对比中形成的共识。最终变成了师生的自觉行动。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导师团队、没有学科文化,就没有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今后,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学术论坛、E-mail、QQ群和微信群等方式将彼此联系在一起,这种快捷、经济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方式,可成为定期学术例会交流之外的有益补充。在共享、交流的基础上的互动、摩擦、碰撞使学术新思想得以在团队层次上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推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德全. 研究生创新教育发展思路刍议[J]. 高教学刊,2015,16:23-24.

[2]宁博,姬景聚.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 统计与管理,2014,4:121-122.

[3]刘智运.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2-15.

[4]岳国峰. 基于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5):401-402.

[5]陈连军,郭强.关于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6,27:264-266.

[6]田在宁.促进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13—215.

[7]王盛,白鸽,罗赞星,张镭,于专宗. 导师在医科院所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高教学刊,2016,16:213-216.

[8]马家忠.知识共享、伦理气候与团队创新力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138-144.

基金项目:湖南省药学重点学科资助;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G020)

*作者简介:吴萍(1970~):女,副教授,博士,从事药物分析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林艳(1982~):女,实验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通讯作者:李亚梅(1987~),女,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研究。

论文作者:吴萍 张智敏 夏伯候,林丽美,廖端芳,林艳,李亚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  ;  ;  ;  ;  ;  ;  ;  

浅谈导师团队建设和实验室文化建设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论文_吴萍 张智敏 夏伯候,林丽美,廖端芳,林艳,李亚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