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政策的调整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资本市场论文,重点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认为,从当前情况看,调整失当的政策,制订、实施有利于稳定并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至关重要,这是拯救处在颓势状态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所在。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增加进入市场的增量资金,改善市场运行的政策环境,适当调整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适时放缓市场供给增长的速度,具体而言:
一是适当增加和提高战略性资金进入市场的规模和比例。这些战略性资金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部分商业保险资金。从目前市场状态看,这些资金有序进入市场,既能稳定市场,还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二是鼓励大股东增持股份。适当调整并完善上市公司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的公司IPO前股东减持套现规则,从而使上市公司IPO前股东减持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三是不断扩大外资和RQFII进入市场的规模,适时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QFII制度已实行8年,目前规模216.4亿美元,需要审视并修改有关QFII制度,适当降低门槛,扩大规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境外人民币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在2011年12月中国政府批准RQFII进入中国市场,但规模很小(初期试点额度约人民币200亿元),境外人民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的热情很高,应有序引导并扩大规模。RQFII的建立和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即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形成)。
四是积极改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方面是货币政策环境。从经济增长、价格变动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角度看,应择机适当下调存准率,回归常态化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是红利分配政策。上市公司有盈利的,应强制性要求进行分红,由当前的三年累计现金分红占报告期一年利润的40%改成占三年累计利润的30%~40%,并将现金分红比例与再融资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
五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打击“骗子行为”——各种形式的恶意虚假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防范信息披露的技术性遗漏、差错,以保证市场的公开性,这对于当前的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尤为重要;打击“小偷行为”——各种形式的内幕交易,重点在于监控IPO前之股东减持行为和保荐人及其关联人之投资行为,以维护市场的公平性;打击“大盗行为”——各种形式的操纵市场,重点在于大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并购重组对市场带来的巨大波动,以保证市场的公正性。
六是适当放缓市场供给增长速度。以修复处在严重失衡状态的市场供求关系。主要包括:暂缓国际板的推出;适当放缓IPO步伐,有序调节大规模再融资的频率和规模;审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经验教训,调整中小板、创业板的发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