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实践与启示&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实践与启示*——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厦门论文,为例论文,启示论文,实验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内还没有大学图书馆进行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先例,因而,对厦门大学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有利于其他高校在该服务领域的尝试和拓展。区域研究资料中心(Regional Study Library)是厦门大学图书馆2010年开始重点建设的研究型馆藏之一,该中心收藏了闽台、港澳、东南亚各国及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多学科综合性资料,供师生研究和阅读所用。更重要的是该中心隆重推出周五、周六和周日下午2:30~晚上10:00三个时间段,用于开展各项人文社科实验,因而,成为厦门大学图书馆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的“人文社科实验室”。自2010年以来,每周五开展“文化讲堂”活动,架起了研究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并鼓励学有所成、研有所得的读者主动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与其他人进行探讨和沟通,也聘请了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前来举办公益讲座;每周六进行“观点论辩”,鼓励有理论、有想法、有思想、有观点的本硕博学生前来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让听众进行检验和考核,达到“真理不怕论辩,理论不怕见光”的目的;每周日举办“学会活动”,旨在为各种学会打开封闭状态,为各学会社团提供一个活泼自由的开放活动平台,提高学会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1]。

1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厦门大学图书馆自2010年开始,依托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尝试性地开展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建设,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和具体化,才让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取得当前的效果。

1.1 公益性原则

“人文社科实验室”是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了充分地利用各方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创立的,目的是宣传文化、传播文明[5]。因而,坚持公益性原则才能让更多的读者获得其他学者传播的智慧和思想。人文社科实验室鼓励有公益心的专家学者参与图书馆的文化讲堂,欢迎有思想的读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鼓励社团组织改变封闭的现状,吸引公众关注,这些都是为了鼓励有才华的教师、学生加入到公益性的互动和交流之中,实现知识和思想的最大化共享和传播。

1.2 文化性原则

“人文社科实验室”是图书馆为活跃校园文化而推出的全新服务平台,是文化的实验室和知识的宣传车。“你们宣传文化,我们宣传你们”是宗旨和核心,人文社科实验室鼓励所有教师、社会人士和学生通过讲座、辩论和讨论的形式展现其所擅长的一面,并通过录制视频等进行存档备案,方便文化的传播和后续的保存[7]。只要是读者和听众感兴趣的文化,实验室都会努力联系相关学者开展讲座,并进行相关的研讨,“人文社科实验室”为读者、学者等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互动的平台。

1.3 互动性原则

人文社科实验室打破原有阅览室安静的传统,鼓励交互式学习和共享,提倡共同交流与互动学习,重视图书馆服务中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沟通。“文化讲堂”有至少半个小时的互动提问、探讨交流、质询时间,为读者和学者提供了完善自身文化知识的第二平台[8]。“观点论辩”将同一问题不同视角的学生、学者集聚起来,为读者和辩者诠释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呈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学术观点。不同的观点碰撞能给听者带来豁然开朗的启蒙,近距离的互动更容易激发彼此灵感,达到传播和创新文化的效果。

2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是一个学者、读者传播思想、互动交流的平台,自2010年10月以来,已经邀请各类学术界精英开展“文化讲坛”280余场,举办观点论辩80余场,学会活动100余场。依靠厦门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学术实力,为师生、社会人士打造了一个综合人文社科、经济历史、生化医药及科普宣传的交流平台,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模式和经验。

2.1 构建全方位的合作共建模式

图书馆单独建立人文社科实验室是不现实的,因而,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合作共建是最优途径。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得到了馆长和书记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员工的大力帮助和其他部门同事的协作。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源于该馆萧德洪馆长借鉴国外同行的“数字人文科学中心”(如埃默里大学图书馆的跨学科设想、弗吉尼亚大学的学者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室、莱斯大学的数字学者中心)的经验,提出“图书馆作为学习实验室”或者“图书馆作为研究实验室”的命题,并不断给予指导和支持。目前,由五位学科馆员(包含区域研究资料中心主任)自愿组建了核心“人文社科服务团队”,是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落实者;活动策划者由区域研究资料中心主任负责,包括活动前期策划、活动主题的确定、与主讲学者沟通和联系;宣传组(两人)负责活动前的海报、网络等宣传,活动中的全程摄像与互动,活动后的视频整理,网站建设和视频图片的传播存档;保障组(两人)负责活动前学者、学生的咨询服务、活动中的接待协调服务、活动后的后勤服务等工作[6]。由于图书馆自身人员、资金等资源有限,经过摸索和实践,提出了全方位合作共建模式,具体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为了充分弥补图书馆自身资源的缺乏,通过聚集各方力量实现全方位共建模式,包括领导团队、核心团队、共建团队、基础团队四个层次,实现了与校内各学院、各学生团体、校外各科研机构、高校、媒体、网络、志愿者等共建互赢局面。第一,与各学院、学生会、社团、硕博士、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各界人士共建,鼓励或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到人文社科实验室公益开讲,做到“你们来宣传文化,我们宣传你们”,并将学者、社团的精彩演讲以视频的方式收藏在图书馆及各大视频媒体网站,并提供网上点播,确保每一场实践活动都是公益性的。第二,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社、厦大主站、腾讯、凤凰网、新浪微博、微信、优酷、超星等共建互赢,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前期宣传,包括前期广告的制作与喷绘,期间的摄像与照相,后期的简报与视频文件的制作、网上宣传等。第三,与校内志愿者协会、各学院志愿者团队、校外公益组织和听众志愿者共建,负责活动前的辅助宣传和现场准备,活动中的现场管理、听众安排、互动的秩序,活动后的场所整理和后期宣传。人文社科实验室也向学校提出专项申请,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给予学生志愿者一定的实践积分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2.2 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渠道

除了传统的宣传渠道,如:校内海报、校内广播、校内报纸、厦门晚报等,人文社科实验室还积极运用现代的宣传方式,形成了立体化的宣传渠道,对所有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记录、存储和宣传。对图片、视频文件的元数据进行前期的标引工作,先存储到图书馆,然后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将文字、图片与视频通过微博、优酷、豆瓣、流行的综合网站、微信等方式进行免费的上载,并免费开展网上视频点播,进行开放获取,提高知识文化的共享度和传播范围[4]。目前,已经使用的宣传渠道包括QQ群(124401549)、厦大主站(厦门大学人文社科实验室:http://hsslab.xmulib.org)、凤凰网专页(http://xm.city.ifeng.com/xiamenzhuanti/xiadatushuguan)、腾讯网专页(http://fj.qq.com/zt2011/xdwhjt/index.htm)、腾讯微空间(http://t.qq.com/xmulib2011)、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muhsslab)、豆瓣主办(http://site.douban.com/hsslab)、网易博群(http://hsslab.blog.163.com)、微信(http://qun.t.qq.com/xmuhsslab)、新浪微群(http://q.weibo.com/162858)、新浪大屏幕(http://screen.weibo.com/eventdetail.php?eid=23645)、优酷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专辑(http://v.youku.com/v-show/id-XMjQ3MTEzNDUy.html?f=5214178&o=0)、我乐56.com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专辑(http://www.56.com/w44/album-aid-8686255.html),各大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都免费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受众群体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厦门大学、厦门市,而是传播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内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类学术界精英、社会人士已经开展“文化讲坛”280余场,举办观点论辩80余场,学会活动100余场。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医学、法律等学科。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讲座,如:院长系列讲座、闽南文化系列讲座、台湾史系列讲座、厦大90周年校庆系列讲座等,为听众提供了丰富而且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表1列举出其中的一部分。

2.4 融合多角色的互动舞台

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定位就是给相关主体更多的角色,让更多主体在互动舞台中成长。首先是读者(听众)。在人文社科实验室,读者可以充当读者、听众、主讲人、辩论人、志愿者等多重角色,在不同角色扮演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他人的价值。其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人文社科实验室,图书馆馆长和书记扮演着策划者和导演的角色,图书馆本身是场所载体和收藏地,而学科馆员扮演者协调者、临场指挥者、传播者等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不仅仅提高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扩展了学科馆员自身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范围。第三是专家学者。他们在人文社科实验室中扮演主讲人、辩论人角色的同时,也扮演着公益服务者、问题回答者等角色,从而让自身的智慧和知识得到传播,实现自我的荣誉感,同时在互动提问的过程中增加阅历,拓展看待问题的视角。第四是学会社团和志愿者。他们表面看只是配角,但其实他们也是互动、传播的主角,离开这些人群,人文社科实验室也会冷冷清清,主讲人和辩论人也只能是孤独的英雄。

2.5 实现多主体共赢局面

人文社科实验室追求多主体共赢的局面,主讲人开讲前需要填写文化讲堂邀请函和视频收藏授权书,主讲人虽然是公益讲座,通过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宣传,主讲人在校内的名气会大大增加,随着其主讲的视频在各大网络上开放获取,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知道了主讲人,有利于扩大主讲人在业界的名气。当然,如果主讲人愿意将视频加入如超星视频库,也可以获得一定资金的补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也一直关注各个主讲人,假如能够被该节目相中,必将给主讲人带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丰厚回报。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由于能够邀请到比较有名的人前来开讲,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会提升,由于其外延式和个性化的服务,必将受到读者的青睐和赞扬,从而为人文社科实验室积累大量的粉丝,形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科馆员和工作人员也认识了领域的专家,为以后的学术发展积累了很多人脉,而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和一线读者沟通,从中了解这些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以后服务工作提供了一线的素材,更有利于自身服务质量的提高[2]。读者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既认识了许多以前没有机会认识的专家教授,也可获得在课本和图书馆没法学到的知识。在互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拓展双方的思维方式。各社团、学会在此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很完备的活动场地和良好的活动环境,又有大量的人员参加,有利于成功举办活动和后期的宣传。校内各学院与人文社科实验基地合作,既给本学院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又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增长知识和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各项活动得到了校内读者、科研老师、退休教师、厦门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捧,主动报名参与主讲的校内外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社团不断增加,听众数量不断增多,已经出现了部分粉丝级的听众,每次活动都座无虚席。从听众结构上看,除了人文社科类师生参与外,还有大量理工科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现场提问、互动讨论非常热烈,引起校内外媒体持续关注。

3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启示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大学图书馆服务中是首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3.1 共建互赢是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宗旨

图书馆在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中,大部分的资源来源于外部,因而与各个学院的老师、学生、社团进行合作是必然选择,只有充分利用“外脑”,整个人文社科实验室的活动才会有主角和配角,而图书馆自身只是幕后和舞台而已。此外,与读者的合作,能够在互动中迅速地抓住读者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服务。给读者想要的,给主讲人和辩论者想要的,也就是给图书馆自己和学科馆员所需要的,可谓是“一石多鸟”。只有在建设之初就确立“共建互赢”的思想,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才会走得更远。

3.2 全方位的宣传是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关键

从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实践可以看出,宣传有效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关键。只有宣传有效,才能让更多的读者、听众知道各项互动,并广泛地参与和互动,从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朋友,这是人文社科实验室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才会产生一批忠实的“粉丝”,给实验室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只有宣传有效,才有更多的媒体、其他高校学者、社会人士等关注图书馆的各项活动,提高了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进而才会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愿意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公益开讲,从而才会有更加丰富的开讲内容。只有宣传有效,才能让更多的志愿团队加入进来,从而补充活动运转所需的人力,为实验室活动向外拓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总之,全方位的宣传才是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关键。

3.3 创新服务与多元化内容是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的根基

厦门大学人文社科实验室的“文化讲堂”、“观点论辩”和“学会活动”的主角、内容、观众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满足了学习型读者和研究型读者的差异化需求,彰显了“服务因你而变,你因服务而成长”。其中就某个专题进行系列开讲,并邀请到校内外业内专家进行开讲的创新之举,也得到了很多读者和听众的拥护[9]。在内容方面,涉及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文学、医学物理、环境生物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不仅让读者的视野拓宽,还能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总之,创新服务、多元化内容是人文社科实验室建设成功的根基。

标签:;  ;  ;  ;  ;  

高校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实践与启示&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