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论文_周桂花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探析感染性疾病科的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把我院从2016年3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当做此次研究的观察样本。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把这10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患者。参照组50例患者的护理模式是常规感染护理程序,试验组50例患者的护理模式是目标性监测模式。把两个组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排名前三位的感染病原体类型、护理风险因素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组50例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分别是2.00%(1/50)、4.00%(2/50),与参照组50例患者的14.00%(7/50)、16.00%(8/50)比较,均明显更低,两个组以上数据比较均得出P小于0.05的结果,有进一步探析的价值;100例患者最易感染的病原体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有泌尿道插管感染(35.00%)、滥用药物(23.00%)、护理差错(17.00%)和自身基础疾病(25.00%)。结论:影响感染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临床上应用目标性监测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人体被微生物或者寄生虫感染之后就会发生感染性疾病,该病存在感染风险,患者在手术治疗或者术后护理中可能会因为再次感染而加重自身病情,每年因为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巨大,需引起重视[1-2]。我院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目标性监测,把我院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当做研究样本,探析感染性疾病的常见护理风险与防范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我院从2016年3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当做此次研究的观察样本。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把这10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患者。试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5到60岁,平均(39.49±5.49)岁;呼吸道感染者34例,泌尿道感染者16例。参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4到60岁,平均(38.57±5.45)岁;呼吸道感染者33例,泌尿道感染者17例。把这两个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得出P大于0.05的结果,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50例患者的护理模式是常规感染护理程序,即临床医生要求定时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查,如果有疑似感染病例或确诊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该上报同时填写感染疾病记录表,专门负责感染的人员要根据临床医生上报的情况对患者的发病情况、诊疗措施、基础疾病预后及有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仔细调查并做好记录。试验组50例患者的护理模式是目标性监测模式,即派专人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把监测到的信息回馈到相关部门,并配合医生采取针对性抗感染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组织管理,对护士的风险意识进行加强教育,患者经常因为管道原因发生感染,因此要求护士正确掌握管道护理的方法,同时制定管道滑脱应急措施,出现问题时及时根据预定方案进行处理。(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患者经常沟通,重视患者的倾诉,多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感染预防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配合。(3)及时清理不必要的管道:侵入性管道会造成损伤,是细菌感染的原因之一,应掌握好拔管时机尽早拔除不必要的管道。(4)药品护理:监督患者不要乱用抗生素,谨遵医嘱服药,避免产生耐药菌。(5)病房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和病房消毒,务必每天消毒两次以保证空气的清洁。

1.3观察指标

把两个组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排名前三位的感染病原体类型、护理风险因素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把SPSS 19.0统计软件作为该研究的数据处理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漏报率和再次感染率的比较,如果出现P<0.05的结果则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比较结果

试验组50例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分别是2.00%(1/50)、4.00%(2/50),与参照组50例患者的14.00%(7/50)、16.00%(8/50)比较,均明显更低,两个组以上数据比较均得出P小于0.05的结果,有进一步探析的价值。见表1。

表1试验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比较结果

2.2患者感染病原体前三名统计结果

100例患者最易感染的病原体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感染率分别是16.00%(16/100)、14.00%(14/100)、8.00%(8/100)。

2.3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00例患者中,因泌尿道插管感染者35例(35.00%),因滥用药物感染者23例(23.00%),因护理差错感染者17例(17.00%),因自身基础疾病发生感染者25例(25.00%)。

3.讨论

目前,医院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且已成为普遍问题,严重威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医院在治疗和护理中应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性。

护理人员应该对院内感染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因此本研究给予了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防范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如消毒隔离、自我防护制度等,不能为了节约时间而省略某些步骤[3]。导管是一种侵入性的措施,是连接患者体内与体外环境的设施,因此最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导管的维护和监测,及时清除不必要的导管以进一步降低感染率[4]。经常通风换气能够稀释病原体的浓度,降低感染率[5]。另外,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体内产生耐药菌,降低抗感染的治疗效果,因此必须监督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增减或改变用药方案[6]。此次研究的结果提示:试验组50例患者的漏报率、再次感染率分别是2.00%(1/50)、4.00%(2/50),与参照组50例患者的14.00%(7/50)、16.00%(8/50)比较,均明显更低,两个组以上数据比较均得出P小于0.05的结果,有进一步探析的价值;100例患者最易感染的病原体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有泌尿道插管感染(35.00%)、滥用药物(23.00%)、护理差错(17.00%)和自身基础疾病(25.00%)。

综上所述,影响感染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临床上应全面控制高危因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易静,谢遗俊,候静.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河北医药,2013,35(10):1588-1589.

[2]马丽,陆海鸿.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8):144-145.

[3]刘琼.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6):176-177.

[4]赵婷.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母婴世界,2017(15):150.

[5]吕萍.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养生保健指南,2017(10):173.

[6]刘卫红.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0):22+27.

论文作者:周桂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论文_周桂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