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面临诸种困境:经费困境、成果困境、人才困境、职工生活困境。造成诸多困境的原因是社科研究存在的方式有问题:一、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我国古代历史中,学术文化要么“入世”,成为政治的附庸;要么“出世”,坐而论道,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我国社科研究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体制的作用导致社科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研究的供需矛盾。其一是机构重叠,人才过剩,专业老化,知识陈旧;其二是市场经济急需的新型社科人才、专业缺乏;其三是社科研究缺乏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交换机制。三、政策方面的原因。社科研究若要走出困境,需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改革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重新规范政府和社会科学机构的关系,在人事、职称、资金、专业等方面重新界定政府的管理权限。同时重新规范社会科学人才成果的评价体系和应用。二、加快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内部改革。改革内部科研管理。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改进科研方法。主动促进价值交换机制的建立。三、加强政策调控。
当代社会科学正在经历一场世界范围的高新技术革命巨大浪潮的洗礼。对我国而言,社会科学还同时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又一挑战。建国以来,特别是70年代经过真理标准讨论之后,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机构设置上讲,不仅许多大专院校附带设置并逐渐扩大了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而且专门设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及部分地市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数急剧增加,形成了一支较具规模的社会科学队伍。从学科专业看,也获得了很大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兴学科,诸如科学学、未来学、创造学、发明学、系统科学、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哲学、公共关系学、工效学、价值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等。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科学界以其特有的理论探讨、问题分析、决策论证,对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却面临诸种困境。其主要表现是:经费困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缩财政开支、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经费改革情况下,一直享受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社会科学研究由于经费相对减少,各种开支异常紧张,科研经费非常短缺;成果困难,社会科学论著的发表越来越困难;人才困难,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社会科学研究后继乏人;职工生活困难,由于经费有限,部门创收不力,使职工生活福利与其它行业相比出现较大差距。
一、 社会科学研究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分析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面临困境并不是说社会科学对社会无足轻重,社会科学研究已经过时了,而是说明其存在的方式有问题。
(一)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苏联模式设置的。社会科学机构的部门设置、专业编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课题计划安排、科研成果的评定和运用、职称的评定和晋级等都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作用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其一,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存在着注疏化、宣传化、学究化倾向。所谓注疏化,就是一味注疏导师经典,图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探讨研究有关问题,积极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所谓宣传化,就是只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把科学研究简单地降低到或停留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功能上;所谓学究化,就是逃避社会现实问题,躲进小楼,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引经据典,无以创新。这些倾向都偏离了社会科学的根本宗旨,造成了社会科学的功能错位。其二,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科学研究通常使用的观察、概括、验证等方法手段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受到种种制约,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滞留在理论推论、假设演绎阶段,缺少系统观察、定量分析和现代科技条件下所能进行的实验考证。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就不会有更科学的研究成果。
回顾一下我国的学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当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学术思想便会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出现了儒、道、墨各家学说“百家争鸣”;清朝末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皇权崩溃,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也正是在此历史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此伏彼起,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此期间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南。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现象恰恰说明在集权统治时期人们的言论、学术自由受到严重限制,人们只有当社会失去正常循序时或政治开明时才能获得某种学术解放。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学术文化经常沦为政治的婢女。许多文人学士也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种种陋习,或歌功颂德,攀权附贵,以求飞黄腾达;或旁征博引,高谈阔论,沽名钓誉;或皓首穷经,坐而论道,逃避现实,做“独善其身”之“山人”。尽管封建专制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尽管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已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但历史的文化传统似乎还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影响,以至于还不能把社会科学界存在的“非科学化”倾向完全归罪于体制的原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研究的供需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其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机构重叠,人才过剩,专业老化,知识陈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保证其运作的最高效率和生产力的最快发展,就需要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资源首先包含人力智力资源。在以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的情况下,计划体制所形成的人才布局、人才结构显然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实干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一情况在近几年许多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择业中反映明显,许多传统文科的毕业生择业困难,而许多理工专业尤其是新兴理工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我国的社会科学界是文科知识分子集中的领域,但囿于过去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知识结构老化或专业过时。因此,不论从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实践等结构比例的相对需求数量看,还是从社会科学人才同其他科技人才结构比例的绝对需求数量看,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都显过剩。在党政机关等其他部门存在的机构重叠、人员过剩、人才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严重存在着。改革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把更多的人才引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乃大势所趋。而要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就必然要触动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利益。
其二是市场经济亟需的新型社会科学人才缺乏,新兴专业缺乏或力量薄弱。很显然的情形是,当代科技革命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和社会难题,需要用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去深入研究,寻找答案。而在这方面,社会科学界又显得人才短缺。和自然科学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科学的应用开发研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而这恰恰是社会科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不少新兴专业,增强了社会科学活力,但由于科研体制限制,没能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许多新专业处于“食洋不化”和“为专业而专业”阶段,科研和社会实际、经济建设两张皮现象依然严重,以致于面对市场经济对新型专业和人才的需求,社会科学显得力不从心。
其三是社会科学研究缺乏新型合理的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的交换机制。凡是有社会分工的地方,就需要价值交换,在交换中实现各自的社会价值。社会科学研究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显然也要发生价值交换。但在计划管理体制下,这种交换是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下完成的,如同该体制下的产品交换一样。在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工作者只是习惯于完成党政有关部门布置的科研任务和工作量,缺乏对成果应用价值及其具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认识,不论是政府或社会科学机构本身都觉得执行这种任务理所当然,因而,对社会科学成果的实际运用、运用结果以及完成成果所需费用缺乏应有关注和更有效更合理的管理安排。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一下子被推到一个全新的社会位置,它同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一种全新的交换机制来完成其价值交换过程。这一机制,既能准确灵敏地反映社会的外在需求,又能促发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及时提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从而在交换过程中实现科研成果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及时转化,实现相对的供需平衡。尽管数年来我们在科研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设立社科基金,实行课题招标,鼓励开发应用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体制转换,但和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的交换机制并未建立,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人事管理等体制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供需的矛盾和脱节似不可避免:一方面文章论著层出不穷,可谓成果累累,另一方面真正能够被社会吸收应用的成果却不太多。实践的超前和理论的滞后,经常使实践者付出沉重代价,使理论者变成“事后诸葛”。
(三)政策原因
社会科学研究由于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由于过去一直表现出的功能错位,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新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制约是在所难免的。
二、如何振兴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社会科学研究面临困境是必然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来看,要振兴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需从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改革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
改革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是振兴社会科学事业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科学与社会价值交换机制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必须具备三种基本特性:其一,科学性,有利于保证社会科学成果的真正科学价值,不因个别人或某种权力的制约而沦为少数人的御用工具;其二,高效性,有利于多出快出科研成果,而且能尽快地被社会运用,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三,竞争性,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展开科研探讨,学术竞争,在平等竞争中推进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
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就要求重新规范政府和社会科学机构的关系,在人事、职称、资金、专业等各方面重新界定政府的管理权限。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在某些方面加强或弱化行政干预,来促进社会科学部门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保证社会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如在专业设置、人事安排、干部任用上可适当降低行政干预,在调拨资金的占用、职称的管理、成果的应用上可加强行政干预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来促使社会科学机构在积极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中获得自身积累与发展,如和研究部门签订有关合同协议,向社会公开招标或购买某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采取预付金及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挂钩的方法,强化科研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使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同时,要重新规范社会科学人才成果的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传统的人才和成果评价体系往往是以文章论著发表的多少来衡量的,字数越多,就成果越多,职称晋升就越快,各种福利待遇就越高。而对这些成果所具有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则缺乏评价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致于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发表不重实用的现象日加严重。甚至有些科研人员不是忙于调查研究,而是忙于剪贴拼凑,文章字数洋洋洒洒,解决问题却实无一策,连“纸上谈兵”都说不上,但却往往得到晋职称长工资增福利的实惠。把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的评价体系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如何结合却是改革的一个难点。几年来这方面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功经验,如注重成果在国内外的反响,成果被决策部门应用的程度,成果被经营部门应用后的效益变化等,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完善。社会科学人才的潜力不能充分挖掘发挥,成果不能及时和充分被社会吸纳运用,是截止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在这方面,除了社会科学机构加强自身改革以适应社会需要外,政府的重视和行政干预似不可少。如政府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一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有社会科学家参与论证,以制度的形式要求社会科学人才到基层调查研究,以制度的形式调动社会科学人才到实际工作部门挂职、任职、兼职,以制度的形式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调查活动提供支持、服务等,从而真正提高和落实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应有价值。
(二)加快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内部改革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本身必须体谅国家和政府的困难,不能完全抱着等、靠、要的态度等着政府解决自己的困境,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加强内部改革,以自身的努力和贡献,实现社会科学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
1.改革内部科研管理
科研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实际。要强调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学风,以真正科学的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献策。在专业设置上应合理精减一些老专业,积极扶持现代社会亟需的新学科,优化组合科研人才,合理调配科研力量,以满足社会需求。要强化内部的责权利关系改革,以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准绳,以利益激励为杠杆,把科研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科室、各个研究人员身上。在多出快出出好科研成果的总原则下,积极推进内部的人事管理、职称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各方面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以来针对旧体制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调整“大而全”的学科布局,人力财力向重点学科倾斜;清理“胡子工程”;试行招标制改革。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2.加强应用开发研究
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最具决定意义的是社会科学的可操作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范围广泛的社会技术(社会工程),成为社会科学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桥梁,应用研究比重迅速增长。当代世界上许多国际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特别是那些属“思想库”的科研机构,基本上都搞对策、咨询、调研、协调、传播和培训工作,在应用研究领域,围绕着社会经济、产业、企业生产的学科成长特别迅速,仅经济学科的数百门学科中,应用学科占80%以上。特别是管理科学、公共关系学、商品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文化学、技术美学等在现代社会生产经营管理组织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八五”期间,我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量达2000多个,其中基础研究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占立项总数的40%,而宏观战略研究和专题对策研究等属应用开发研究的项目约占立项总数的60%,一些重要成果为决策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实践起了指导作用,发挥了经济效益和多方面的社会效益。
显然,应用开发研究也在我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日加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社会重视。为促使社会科学更迅速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社会科学的开发研究。开发研究就是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现实具体问题、满足现实社会需要为目的,以研究现实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运用基础应用研究获取的科学知识,提出或制订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计划、对策、方法、体制、系统、程序等成果,将理论形态产品转化为为实际运用形态产品的科研活动。开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否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目前,社会科学的开发研究还比较薄弱,许多理论滞留于抽象论证阶段,难以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大大降低了社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强化开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自存图强的有效途径。
3.改进科研方法
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给社会科学提供了许多全新课题,而且催生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积极改进科研方法,这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运用现代技术,诸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数量化、计算机化和系统工程化。二是运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借用其它学科的成果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如数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数量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研究等,把其它科学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三是加强横向联合,和其他科学工作者协调配合,共同攻关。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单纯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研究都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而联合攻关,多角度研究,则有利于克服这种缺陷。
4.主动促进价值交换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该学会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同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公民的价值交换。这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有偿服务的形式为政府、企业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提供专题研究,获得经济收入;另一种是以其人才智力优势,大力开展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企业管理营销咨询、人才培训、图书刊物编辑出版发行等智力咨询文化经营活动,这一方面可使社会科学智力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地伸入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一定经济效益,解决科研经费困难,实现以经营养科研、以科研养科研,走上社会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加强政策调控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管理的承担者——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对社会进步的推进作用主要是(当然不完全是)通过政府的管理决策、有效管理实现的。因而政府对社会科学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不仅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大影响,而且本身就反映了政府协调运用各种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管理社会的一种水平。在推进整个社会发展的各种力量中,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占什么位置,占多大比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奖励、交换政策和措施来充分调动和挖掘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能量,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保证社会科学成果的质量及其被社会的迅速吸收运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科学家对政府管理决策的咨询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政府政策调控的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在专业学科领域,不仅重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还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大力鼓励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利用方面也采取了积极政策,鼓励社会科学家通过承担咨询任务和提供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报告,为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团体甚至个人服务;或通过一定程序流动到政府部门担任一段时间的公职,直接参预政府决策。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社会科学家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政府部门担任公职或作为顾问而起作用。许多人当他们离开政府部门后,又回到研究机构从事研究。有的人则同时在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任职。在美国,在工业部门就职的社会科学家有迅速增长的趋势,1978年在工业部门就职的社会科学家占社会科学家总数的38%,而到1986年则达到47%。有数据表明。到70年代初,美国高层的文职官员中约1/3的人获得过社会科学学位。许多政府部门如 国防部、财政部、教育部、商务部等都聘请社会科学家担任顾问。据不完全统计,联邦政府每年用于顾问咨询的费用约20亿美元。一些企业也雇佣社会科学家就市场需求、远景规划和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在今天的美国,对社会科学成果和利用正在进一步社会化。在科研经费政策上,西方政府主要采取财政拨款和签订合同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科学研究,并积极鼓励、协调和影响工业企业、私人基金会向社会科学部门捐款,积极鼓励社会科学部门开展咨询服务业。
在我国,要振兴社会科学事业,使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政府对社会科学政策需作必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