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研究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与当代认识论研究研讨会综述_认识论论文

认识论研究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与当代认识论研究研讨会综述_认识论论文

认识论研究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与当代认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新发展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来,认识论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上海市哲学学会等7个单位于1997年12月底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60 余位专家学者就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及当前应注意的问题

1978年5 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我国哲学界进入新时期的标志。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有学者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引出了关于我国社会历史定位的重新思考。以前,人们认为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不仅超过了自然经济阶段,而且超过了商品经济阶段,正在向产品经济阶段过渡。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用实践标准来检验,认识到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阶段。没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当前正在深入进行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有学者指出,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学风问题,即“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实际上就是用实践作为标准来衡量理论的作用,在实践基础上来发展理论。因而目前学风问题的讨论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化。

还有学者指出,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对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其一,只强调浅层次的实践检验,只注重眼前的对错、利害、是非的检验,而缺乏深层次的在什么条件下是对或错、是利或害、是是或非的研究。这种做法必然导致思想方法的简单化,导致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蛋”,这是对实践标准的歪曲。其二,不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遇到问题简单诉诸实践,而不加强理论研究。上述表现说明在当前反对经验主义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二、认识论的主体性研究

有学者认为,我国认识论的发展,其表现之一是由实践检验论进入实践主体论。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认识主体的研究上有三个方面的进展:1、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80年代中期, 我国学者就较完整地提出了主客体关系说,从而确立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在尔后的关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选择”、“认识的反映和建构”、“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等讨论中,都对主体的能动性及其限制作了深入的讨论。2、对认识主体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哲学关注的都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然而,认识主体是知意情的统一体,人类的认识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理性思维活动,而是理性和非理性、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很多学者对情感、意志、信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有学者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研究潜意识对认识活动的影响。3、 认识主体与历史观的研究。认识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社会性,因此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认识。中国近代哲学有一特点,就是认识论与历史观常常联结在一起。毛泽东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来统一地解决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心物之辩,提出了实践和认识、个别与一般、认识论和群众路线三个“循环往复”的理论,这是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90年代,有学者整理和阐发了毛泽东的上述三个“循环往复”的理论,引起理论界浓厚的兴趣,发表了不少关于认识主体与历史观方面的论文。

三、评价论的兴起与认识论

有学者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关于实践检验机制的研究,从而引发了评价论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公认价值论研究的真正标志是1980年第10期《学术月刊》发表的杜汝楫的文章《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该文正是从研究实践检验机制着手,指出实践所检验的思想的真理性不仅在于与现存的事实相符合,“尤其重要的是在于与通过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事实相符合”。从而进入到“价值判断的领域”。1981年8月8日,何祚榕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文,认为杜文为解决当时正在讨论的实践检验机制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我国评价论的兴起正是由此开始的。

有学者由此回顾了我国评价论研究的过程。在80年代前半期,我国的价值论研究已经展开,但人们研究的重点仍然在关于价值论的认识论方面即评价论,而不在关于价值论的本体论方面。到80年代后半期,人们对价值论研究的重点从认识论转到本体论。中国价值论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立足于对实践、认识、历史、主体和客体、人与世界等关系的唯物主义理解,以此为前提来理解和规定价值。这就为评价论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了评价论的研究。90年代出版了四部评价论专著:马俊峰的《评价活动论》(1994年)、冯平的《评价论》(1995年)、陈新汉的《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1995年)和《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1997年)。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我国评价论研究的水平。

有学者指出了我国评价论研究需要深入的几个问题:1、 评价活动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问题。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这已成为我国哲学界的共识;但是在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何者更为根本的问题上,观点不一致。弄清这个问题涉及评价活动的地位问题,需要予以研究。2、评价活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价值第一性, 评价活动是对价值的反映;但价值不是实体,价值通过评价活动呈现在观念中而形成关于价值的观念,没有关于价值的观念不能理解价值。由此说明,在评价活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因而需要研究。3、评价成果的真理性和合理性问题。有论者认为, 既然评价活动是对价值的反映活动,那么评价成果就有真假之分,真理是评价活动追求的目标。另有人认为,从价值判断有真假推不出价值真理是评价活动追求的目标,评价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合理”或“正当”。还有人则干脆认为,对价值认识进行评判和检验的标准不在于真假,而在于是否有合理性。真理性和合理性在评价活动中的地位涉及到作为认识论的评价论和作为价值论的评价论的体系之间的自治性问题,需要予以充分重视。4、评价活动的逻辑思维形式问题。5、评价论研究的应用问题等等。

又有学者认为,不仅要把评价论看成是认识论,而且更要把认识论看成是评价论。认识论的任务不仅仅是对认识成果进行静态分析,也不仅仅是对新旧理论更替规律的逻辑重建。对于认识成果,不能只研究其真理性的问题,而且也要研究其正当性的问题。认识成果的正当性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1、从内容本身来说, 如《自杀手册》的内容可能是真的,但是否对人类有用?克隆人的技术可能是真的,但是否符合伦理?2、从起源来说, 如法律上规定不符合程序而取得的证据不能在法庭上出示。3、从辩护来说, 认识成果真理性的确认程序的正当性问题。该学者认为,对于认识论来说,认识成果是真理性的辩护尤为重要。对真理的辩护涉及到真理的意义问题、真理的标准问题、真理的认可问题。但认识论研究要让人知道什么样的认识活动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认识成果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认识成果的辩护程序是正当的。因此认识论说到底是评价论。

四、现代科学发展对认识论的挑战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认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学者为此提出了两个问题:1、理论的预测功能越来越重要。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实践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internet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又越来越存在着依赖于机器的趋势,离开了机器人类几乎就不能认识。人类到底会走向何方?这是现代科学发展对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提出的一个严峻问题。

五、当代认识论发展的几个生长点

我国认识论近20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学者研究宏观认识多,研究微观认识少;研究理性认识多,研究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少。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认识论的研究出现两个断层:一是建国以来的认识论与西方认识论很难对话;二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讲的认识论与现在为哲学界普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间也很难对话,为此,世纪之交认识论要有新的发展。学者们指出的认识论发展的新生长点有:

1.在防止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中增强主体性效应。人类通过认识和实践改变自然界自在的存在方式,使之发生合乎人类目的的变化,这就是人类的主体性效应。主体性效应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人的本质力量一旦对象化就有可能使这种对象化的本质力量脱离主体的控制,这就是反主体性效应。人类长期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巨大的建设力量由于被不合理地使用,正在产生大量的反主体性效应。历史造就现实,现实谱写未来。这就需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现实中人们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研究。为此,现代认识论的侧重点要有所变化。如果说,在过去,认识论主要研究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研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那末,在现代,认识论还要研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异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主体性效应,而且要研究反主体性效应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界和社会大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2.从真善美的统一中揭示人类认识的完整内容。认识论的研究应该把认识活动看作是一种主体的活动,是人作为主体以观念方式全面地掌握客体的活动。为了全面地占有客体,主体必须全面地创造客体,主体不仅要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改造客体,而且处处要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中去,在两种尺度的实际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客体。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要在人们的实践中得到贯彻和实现,就必须首先在观念中得到实现。因此,对于真善美统一的追求就成为认识活动中主体性的实际内容。揭示认识过程中真善美具体统一的实际形式和内部机制,揭示认识内容中真善美和主体结构中知意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之一。

3.在个体思维和社会文化交往的统一中揭示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认识活动总是直接地以个体活动为基础而展开的。研究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就必须研究个体的神经心理机制。虽然多少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这些内在活动,但至今仍知之不多。尤其对神经机能组织在生理运动向心理运动的功能的转移和脑机能组织在逻辑化方式与非逻辑化方式的模式转化方面,人们更是处于一种“黑箱”状态。打开这一“黑箱”,揭示人的感知和思维活动的内在机制,对于强化人类的主体认识能力是重要的。但是,仅仅从个体的生理心理过程来揭示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和社会的;不仅有生理心理机制而且有社会文化机制。揭示人类认识的社会文化机制是一个新课题。应该着重研究每一时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民族心理素质如何内化为个体的认识能力以及个体的新鲜经验和思想如何外化为集体的社会的共同成果问题。现代认识论应该与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神话学等学科结合,来揭示这种外化所包含的各种具体环节和转换机制。认识论只有在对于社会文化的宏观研究和个体思维的微观研究的结合中,才能揭示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这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

标签:;  ;  ;  

认识论研究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与当代认识论研究研讨会综述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