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家庭教育结构构建和谐家庭关系_家庭教育论文

平衡家庭教育结构构建和谐家庭关系_家庭教育论文

平衡的家庭教育结构缔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和谐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母亲教育孩子在我国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有着生理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首先,从母亲十月怀胎、生产,到对孩子的哺乳,孩子就注定无法与母亲分开。同时,历尽艰苦的母亲也很难割舍这身上“掉下来的肉”,这样,从孩子一出生,养育的责任就顺理成章地落到母亲的身上。这种惯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再加上女性所具有的天生的母性特点——慈爱、体贴、善解人意、敏感细致、重视家庭,和为孩子所承担的那份责任感等,都是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养育者的原因。

其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女性在产后会休产假,主要精力也就都集中在照管孩子身上。再者,人类的历史是由“男耕女织”逐步发展过来的,这种格局本身就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更进一步形成了母亲承担主要教育责任的格局。

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开始肯定是要负主要责任的,特别是在孩子两岁之内,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确实没有妈妈显著。即使爸爸在孩子身边,也更像妈妈的一个帮手。例如,我们在人际关系当中,对哪个人好,是不是希望他对你同样好呢?是不是特别希望他跟你一条心呢?母子关系也是一样,妈妈这样无条件地对孩子好,自然也会对孩子有一种独占心理。

这种独占心理的存在虽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呢?回答是: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利于成长。

孩子上小学后,同性亲子关系更为重要

孩子的世界在三岁之前就只有两个人,即他跟妈妈(或其他抚育人)。但是3~6岁之间父亲就更突出地参与到养育过程中,孩子的世界中开始变成三个人:妈妈,爸爸和我。由于在此之前孩子更多地认同妈妈,只有“我和妈妈”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性别概念,这就无法完成性别的认同。这时父亲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孩子确立性别意识。

对男孩来讲,此时爸爸的出现使孩子开始出现性别意识,男孩会觉得,原来我有爸爸,妈妈不完全是属于我的。他开始意识到我有自己的一个性别,我是一个男孩。这就是爸爸在养育中的重要作用,他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如果父亲总缺席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模糊一些,或者滞后一些。所以在3~6岁间父爱“缺位”的孩子,将来长大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因为他缺乏良好的性别认同。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教育、怎样教育,都要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来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但在小学阶段,同性父母就显示出更大的作用,也可以说,母亲是女儿教育的主角,男孩教育的主角则是父亲,而对方则应做好配角。

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从无忧无虑的玩乐生活逐渐转入严肃的学习、劳动。他们既能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作业,又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这是通过勤勉来获得自信心的重要时期,但也是最容易在受挫时产生自卑的阶段。他们稚气已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蓄积着磅礴的力量,准备迎接青春风暴的来临。从表面上看,他们会呈现出相对平稳的状态。这段时间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对同性父母的模仿学习和对异性的排斥。

在家庭中,孩子开始与异性父母疏远,与同性的父母接近。他们开始努力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男孩会喜欢跟父亲一起做一些具有男性特征的活动,如打球、游泳,喜欢使用锤子、改锥等工具研究如何修理家中的小电器等物品;女孩则开始喜欢跟母亲做些女性特征的活动,如买菜、购物、打扮,喜欢使用针线做些小手工等。所以,此时期的孩子是要完成自我性别认同的工作,特别需要同性父母的榜样作用。母亲如果过多跟儿子在一起,淡化了父亲的作用,会影响男孩自我性别认同的完成。

妈妈爱孩子成为惯性,质疑父亲的养能能力,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有的父亲觉得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母亲多管,他就不怎么管,就忙着挣钱,他以为我只要挣钱养家,就尽到父亲的责任了。这个想法也强化了妈妈对孩子的依恋,让她和孩子没有办法在心理上分离,这样就没有把父亲引入到孩子的生命中,妈妈就可能长期在心理上跟孩子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那种依恋关系中,分都分不开。

于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关系也出现了问题。妈妈管孩子管出一种惯性,就算爸爸要管,妈妈也可能会质疑爸爸的能力。实际上妈妈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有的妈妈就是想生个孩子来做伴,她不愿意失去那个伴儿。爸爸对妈妈不关心,妈妈心理不够独立,想跟人亲近,所以跟孩子黏在一起。这样对孩子不好,毕竟这种爱是一种自私的爱。爸爸没有及时地把他的角色展现出来,导致母子或者是母女缠在一块,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孩子很少主动跟爸爸交流,觉得跟爸爸不待在一块也挺好的,反正有妈妈关心他。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会先认同妈妈,到一定年龄再认同爸爸。但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所谓的认同没有好坏的区别。孩子生活的模板就是爸爸和妈妈,如果在家庭中,妈妈过多占用教育孩子的权利,爸爸长期处于教育的“弱势”,孩子也会认同这种生活模板,长大后,他就可能将这种模板带入他的家庭中,这对其今后的家庭关系发展也不利。

别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走向世界的羁绊

我做家庭治疗时,问过一个父亲:“你有没有发现你太太跟孩子缠得这么紧,孩子就没有办法离家,没有办法走出家门去接触别人,和别人交往?”他说:“我早发现了,这孩子没一个朋友。我就是说了也没用,况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爸爸说:“我跟太太也说这个问题,但是太太就觉得我没资格对孩子的问题发言,因为我老是忙工作,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孩子,她觉得我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作为父亲,为什么有时候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却无能为力呢?

可能孩子小的时候,父亲介入孩子的世界比较晚,等到他发现出问题的时候,他跟孩子缺乏那种亲密的关系,孩子对他没有依恋,对他没有需要,爸爸长期以来也习惯了这种情况,他对孩子也没有太多的需要,他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他跟孩子根本就没有培养起父子或者父女之间的那种情感。在缺乏爱的前提之下,父亲也确实觉得不方便插手,或者他觉得他说了孩子应该如何,可孩子根本就不听他的,只听妈妈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母亲般的慈祥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全,母亲代表的就是这种家庭角色;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不怕危险,敢于开拓创新,走出家庭,多跟别人交往,多跟世界去接触。父亲代表的就是一种朝向外部世界的社会角色。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的:在家庭中,爸爸有点把孩子拉出来的味道,妈妈有点把孩子往外推的意味。一拉一推,这样孩子就能离开这个家,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如果妈妈拉着孩子不放,在后面使劲拖后腿,父亲的拉力又不够,那孩子就走不出去,将来孩子社交能力也比较差。

别让“假单亲家庭”伤了孩子

我曾经接诊过这样一个家庭:15岁的小强,羞怯地跟着母亲,走进诊室后母子俩亲密地坐在一起,父亲则坐在一边,跷着二郎腿,悠闲得好像是个旁观者。母亲说小强从小内向、害羞,父亲以长年出差为借口,不管孩子,还骂孩子胆小、软弱,弄得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没男子气概,不善交往,同学都看不起他。小强越发自卑,进而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成绩下降,甚至终日闭门不出,说同学故意欺负他,只得休学了……

父亲则反唇相讥,说孩子被人看不起是母亲惯的,连内衣都要母亲洗,能不被人笑话吗?还说母亲天天与孩子同吃、同睡,还经常向孩子灌输父亲的观点不对,弄得孩子根本不听他的,所以他才不管孩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像小强的父亲一样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在外地工作的越来越多,形成了父母虽然没离婚,但是实质上多数时间孩子母亲单独管教这种假单亲的格局,此种现象已不容忽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父母是他的第一位老师,成长中他要经过与同性家长的性别认同,要向父母双方学习与同性和异性的交往,学会处理困难,调节矛盾,建立健康的人格,逐渐与家庭分离,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如果孩子只接受的是单方面的教育,这种偏颇就会造成孩子自卑、胆小、懦弱、多疑、孤僻不合群,或者任性、贪玩、专横、行为散漫、行为越轨,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些都容易使孩子在转换环境时表现出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引起孩子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和行为的问题,实质上这都是家庭教育结构紊乱之故。

正常的家庭结构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父母是底边上的两个角,关系应该是家庭中最紧密的,他们应该和孩子形成同等的距离。可是假单亲家庭就不同了,母亲和孩子过于亲密,互相依赖,孩子取代了父亲的地位,父亲则远远地离开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紊乱,造成自卑、怯懦的孩子只有在家里才能得到认可,虽已近成年仍不能走出家庭独立地成长。

单亲家庭:让孩子从小心里不缺乏一种光辉、伟大、能干的好父亲的形象

单亲家庭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父母有一方的角色是缺失的,但是有的单亲父母就很聪明。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聪明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为了他的生命当中有父亲的感觉,就会总向孩子讲述父亲的优点,夸他父亲多么聪明、智慧、博学、博爱、有理想……所以,尽管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没见过爸爸,或者接触得很少,但是他心里从来都不缺乏一种光辉、伟大、能干的好父亲的形象。

还有,很多妈妈会跟孩子解释,我跟爸爸分开是爸爸跟妈妈之间的问题,跟你没有关系,并不是你不好,而是我们之间没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爸爸还是爱你的,妈妈也是爱你的,你并不会因为父母离婚失去父母的爱。这样做也是正确的。

给妈妈和孩子的话

想对妈妈说:

1.您和您的丈夫夫妻关系如何?

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背后是父母的关系问题。夫妻不和,会使“主外”的丈夫害怕回家,越发借工作之机逃避应有的责任;“主内”的妻子越是不辞劳苦、辛勤耕耘,得不到支持的怨气越是直冲云霄。与其连带孩子一起痛苦,不如坐下来谈谈,看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您的丈夫同意负责教育孩子的任务,您放心吗?

女性的性格特点往往是比较任性,虽然口头上埋怨丈夫不关心孩子,但丈夫一旦插手,往往认为丈夫不懂教育;而男性多数有些大男子主义,懒得和女人一般见识,当父亲从教育孩子的战斗中退却的时候,也正是母亲一意孤行的时候。不如跟丈夫换个位置想一想,为自己的执著叫停!

3.接受现实,循序渐进地逐步改变

男性的价值感来源于工作,女性的价值感则来源于家庭和孩子的教育、教养,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要接受这种巧妙的安排,并能在自己家里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使丈夫配合自己的教育,达到协调、平衡。

4.站在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发现丈夫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孰是孰非,很难判断。但母亲的视角和父亲的视角往往是很不同的,母亲离孩子较近,对孩子比较了解,对细节的关注多,情感上太亲密,容易失去客观性,所以对整体的把握少;父亲则恰好相反,离孩子较远,对孩子了解少,对细节的关注少,情感投入不多,不易放弃客观判断,所以对整体的把握多。因此,细节问题应该多听母亲意见,大方向上则父亲的意见往往比较正确,因为他可能不易像母亲那样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

想对孩子们说:

要记住生活在健全的家庭虽然是一份幸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福份,求之而不得时:

1.要认识到尽管父母可能会远离自己,但他们对自己的爱,是不会因此而变化的。可以每周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或发一封邮件,增进亲子感情。

2.可以利用周末到关系近的亲戚家玩,以替代远离的父母之爱,平时多和同学一起做作业、外出郊游,以友情弥补亲情的不足。

3.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可以做自信心训练,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说些鼓励自己的话,如“没有爸爸在,我也是个男子汉”,还可以每周发现自己的一个优点,以消除自卑。

4.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与母亲“早餐交谈5分钟”,谈谈学校里有趣的事,让自己带着快乐的心情去上学。

标签:;  ;  ;  ;  ;  ;  ;  

平衡家庭教育结构构建和谐家庭关系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