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人民医院 湖北襄阳 441700
【关键词】偏瘫;卧位护理
脑血管意外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致残率甚高,据统计约为86.5%,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负担,而传统方法只有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因为没有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卧位不能保持正确姿势,而造成了关节挛缩变形,影响了日后的肢体恢复。对60例偏瘫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发现了卧位护理和功能锻炼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CT及临床确诊,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30例,入院后第1天进行治疗性卧位,病情稳定后进行功能锻炼,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9~77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瘫痪肢体为左侧者20例,右侧者10例。对照组30例,无进行功能锻炼和卧位处理。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8~80岁;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瘫痪肢体为左侧者16例,右侧者14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护理方法
本组都按基本相同的脑血管处理措施及护理常规。护理组采用治疗性卧位及功能锻炼。(1)仰卧位:在患者肩后放一枕头,使肩胛骨向前,肩稍外旋,外展50度,伸肘,前臂旋后,手指伸展使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置一低平长软枕,腘窝处再放一小软垫,使腿微曲,足底与床尾之间置一硬枕,防止足部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90度,双足之间夹一枕头,防止小腿内收。(2)健侧卧位:健肩在下,处于舒适位置,患肩在上,前屈80~90度,在其下方放一枕头,稍屈肘,前臂旋前,手伸展。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者下肢放在健肢下肢前,膝关节呈大于90度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3)患侧卧位:患肩前伸、前屈,避免受压,在其下放一枕头,伸肘,前臂旋后,手伸展。健侧上肢也放在枕头上,处于舒适位置即可。患者下肢稍后伸,屈膝,踝中立位。健侧下肢放在患者前面,屈髋、屈膝,在其下方放一枕头。(4)功能锻炼:采用澳大利亚Janet H.Carr提出的运动在学习法[1],每天1小时锻炼。
1.3? 疗效评定方法
参考Brunnstrom评价方法[2],显效:30天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30天肌力提高1级:无效:30天肌力无变化。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1个月治疗护理后,护理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x2=17.42,P<0.01)。两组后遗症观察指标显示护理后的后遗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x2=4.35,P<0.05)。
3? 讨论
本结果提示治疗性卧位及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与卧位护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即使进行了功能锻炼而忽视了卧位护理,患者肢体恢复的致残率也偏高,只有早期进行卧位护理加上功能锻炼,才能大幅降低患者致残率。
偏瘫患者的护理除翻身护理预防褥疮外,重要的是配合医疗,采取正确的治疗性卧位是预防褥疮和肢体挛缩,抑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关键。上肢肌张力增高发生于上臂内收肌及屈肌和旋前机,在下肢发生于伸肌,但亦见于内收肌,而在中枢性麻痹的急性期,往往肌张力降低。如果在此期采取治疗性卧姿,可降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减轻麻痹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所造成的肿胀和疼痛。缓解肌痉挛并可加速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可对恢复期由于挛缩而继发肢体固定状态起到预防作用。
治疗师对患者只是每天进行1小时的功能锻炼,其余23小时患者在病房,治疗师监督不到患者的卧姿。而患者在未产生选择性运动时,自己不能控制瘫痪肢体。只有对陪护人员进行训练,让他们尽早参与康复工作,医护人员进行监督督促,患者才能在整个日常生活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卧姿,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需要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和保持正确的卧姿,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上的康复,使其树立坚强的信心。坚持长期配合医生治疗和医生的指导,才能达到理想的生活目标。
参考文献:
[1]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8.
[2]王宏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1.
作者简介:
席化丽,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席化丽,护师。
论文作者:席化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患者论文; 肢体论文; 功能论文; 下肢论文; 放在论文; 谷城县论文; 枕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