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习题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题教学是将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通过课堂问答和练习、课外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教学主要是通过习题课的形式来完成。习题课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环节。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把落实知识作为最终目的,比较重视正确解题方法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的探查,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于是造成了一些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仍然不知其故,自己应如何改进学习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对于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还要不要习题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习题教学就是搞“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行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课程所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样离不开习题训练。解答习题是学生学以致用、训练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同样不能忽视习题课的教学。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习题教学必须立足于扭转那种教师机械讲授,学生重复训练的被动局面,教给学生学习思路,训练科学方法,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更有效地学习。具体来说,在习题教学中应突出以下转变:一是由题海战术向习题精选的转变,二是由重视知识向重视思路的转变,三是由“就题论题”向“借题发挥”的转变。要实现上述转变,在习题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策略的使用。
一、习题精选策略
习题的精选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为学生精选习题,二是为教学精选习题。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必须控制习题的数量,为学生精选习题。所选习题应该既要全面,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又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体现科学方法和观念的渗透以及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习题类型力求多样化,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开放性习题与探究性习题。这样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知识的概括性,防止思维的僵化或知识的固定性,进而增强解题方法的适应性和迁移范围。同时,习题的选择充分考虑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追求习题的偏、难、怪,使之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潜在发展水平,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为了使习题教学具有针对性,必须对习题进行二次选择,即从学生做过的习题中精选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是选择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批阅学生做过的习题是一种重要方法,从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哪些习题不会做,哪些习题出现了错误,错在何处等等。有时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想法是导致学生出错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上课之前针对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或许能够找到学生解题出错的真正原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展开习题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有些习题即使是少数学生出错,但如果具有挖掘拓展价值,对其他学生有启发,也要作为习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思路点拨策略
解答习题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习题课应该重视解题思路的启迪与解题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找思路、如何选择解题方法、如何规范化地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习题课如果不从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找毛病,促使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那么错误的根源会仍然存在。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缺陷就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弥补,最终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习题课不能只是讲授正确的解题方法,满足于获得正确的结论,应该使学生学会寻找求得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学会从具体的知识技能中归纳和提炼出一些简捷而有迁移价值的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纯粹是解题的模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可视化策略能有效地展示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所谓可视化策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在对问题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图示帮助问题解决者分析题意,明确已知和未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一种策略。可视化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死记教师教给的方法,因而有助于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例如:用一定量的金属镁和铝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共收集到5.6L氢气(标准状况下)。处理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让氯化镁全部转化成硫酸镁,质量增加4.375g,求金属镁和铝的物质的量。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画出以下的图形:
附图
附图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想方法能指导我们揭示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习题教学中还要重视教给学生思想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主要有模型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
三、引导反思策略
传统习题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搞题海战术。学生疲于应付做不完的习题,没有时间进行反思。教师注重的是正确的解题思路,也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然而教师传授的所谓解题的方法未必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并自觉地运用到解题过程中。一些习惯性思维方式(这里是指一些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想法)还会左右学生的解题活动。不少学生做了大量习题,解题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原因就在于此。只有经过解题后的反思,才能清除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形成更加科学、更加简捷的解题思路。
习题教学应该使学生学会反恩自己的解题活动,体验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达成知识的迁移。第一,对知识的反思。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知识,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否完备足以解决这类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新建了哪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是反思的基本内容。第二,对策略与方法的反思。这是反思的核心内容,反映了学习者的反思能力的高级水平,其实质是对寻找解题途径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解题的过程即是对解题途径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它反映了个体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蕴涵了什么样的规律,思维活动中策略的选择是否合适,有没有别的思路和方法,这道题的解法还适合哪种情境。第三,对解题活动中情绪状态(动机、情绪和成功体验)的反思。对解题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反思使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的乐趣,它为继续学习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解题后的反思,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才能纳入到学习者相应的知识结构中,成为易于提取、便于提取、便于检索的条件化知识,才能有助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习题的精选为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四、借题发挥策略
习题课不能就题论题,重要的是“借题发挥”,挖掘习题的多重价值,对选定的习题进行精心研究与设计,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
习题教学应该重视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一种基本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不能局限于弄清既定习题的解法,就题论题,而应当把习题作为一种样例,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载体,以该题为基点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把一道题变成一类题,变成若干题,使许多知识连成串、结成片,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开放性习题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开放性化学习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备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和思维的不约束性等特点,利用开放性习题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角度发散,然后他们会一一地去进行验证,不断否定思路,不断肯定思路,不断扩展思路,选择有效途径,克服思维的定势和思维的狭隘性、单一性。教师对选定问题从不同的认识层面、观察角度、知识背景和问题特点等多方面分析、设计,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对一些相对封闭的习题,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条件的转换、增删,使其变得相对开放,成为知识的生发点,思维的发散点,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思维得以拓展。因此对选定习题的深度挖掘是能否做到借题发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