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工业经济的发展_经济论文

论云南工业经济的发展_经济论文

论云南工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工业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及工业经济在云南所处的阶段、地位,结构调整的原则

云南的近代工业出现较早。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努力,我省工业同全省甚至全国的总体情况相比,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扭亏增盈在全国处于上游,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还比较缓慢。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工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进行调整提升的时期。

(一)云南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 云南省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52年为13.5%,1995年上升到39.4%,居三次产业之首。 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 年为16.7%,1995年上升到72.2%。

再看云南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工业资产占全国的1.84%,居第21位;工业总产值(现价)占全国的1.6%,居第20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7%,居第14位;实现利税占全国的6.2%,居第5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全国之冠,若扣除烟草工业仍然保持在第10位左右。10年间,云南工业在全国的位次,工业总产值、工业资产均前移了两位。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大为增强,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应该充分肯定。

(二)云南工业所处的阶段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工业化增长的道路呈S型;初期与成熟期增长较慢, 甚至有时会呈负增长;而中期增长较快,特别是人均GDP为265—1075美元时,为增长率不断上升时期。1996年,我省GDP 为1470 亿元人民币, 人均GDP 达3675元,按全省4000万人口计,折算成美元为443美元(按1∶8.3折算)。如果设定我国沿海地区为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那么我省则为初期偏上、中期偏下的初中期阶段,即为快速发展阶段。

(三)云南工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从发展看,在若干年内,工业在我省经济中仍然是主导产业,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工业在全国和发达省区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1996年,全国二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9%,仍是我国的主体产业;我国发达省区如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2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8∶36;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0000亿元, 人均21000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42∶48。 从上述全国及山东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二次产业长时期将处于主导地位。

二是云南经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若以全省4000万人口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时,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320亿元人民币。以1996年为基数,年均递增10%计,约2005年可达3298亿元。我认为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1500美元之间,二次产业仍将处于主导地位,若这种理论成立,则2010年前工业在云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改变。

三是我省城市化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对工业化起到了制约作用。经验证明,城市化的过程往往就是工业化的过程。我省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化走的是一条渐进发展的路子。从省内工业基础、人才基础、地域条件看,我省二次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有可能比其他省更长一些。

(四)云南工业结构已经出现历史性变化 云南工业发展到今天,必须进行较大力度的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云南工业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已与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大不一样。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省该有的产业基础上都有,但特色不明显,优势体现不够;企业主要是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甚至恶性竞争带来效益下降。这个时期的工业结构调整应以结构优化和升级为重点,研究各个产业及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而不是某种产业达到某种结构就可以长期见效了。基于这种历史性变化,调整的目标一是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把资源和生产要素调整到具有比较效益的产业、企业上;二是改革工业体制,在建立有利于产业和企业适应的机制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上下功夫。

二、积极探索云南工业发展的路子

长期以来,我省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做了大量的工作。回顾这几年省委、省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核心就是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围绕着这个目的,我省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思路可用“一二三四五”概括:

一就是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提高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竞争力。

二就是坚持两条原则,贯彻两个基本思想。两条原则,一是扶优扶强,把现有优势企业扶持得更加强大,成为市场竞争中实力较雄厚的小巨人;二是扭亏增盈,通过深化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亏损企业实现扭亏增盈。两个基本思想:一是规模经济的思想。采取多种方法,促进云南企业迅速扩大能力,按照世界或全国通行的经济规模组织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尤其在竞争性行业,必须强调追求规模经济,才能提高竞争力;二是特色经济的思想。我省经济总量小,企业能力弱的省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所有行业中都靠规模与别人竞争,在同样的产品、同一个消费领域的竞争中,我们可能大多处于劣势。但我们有特殊的资源禀赋和文化氛围,可以出奇制胜,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产品,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和特色产品。只有坚持特色经济的思想,云南工业才能在全国立足并不断壮大,这一条我们应反复强调。

三就是追求三大指标。一是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这是衡量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标准;二是不断提高资金利税率,这反映了企业的效益情况;三是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这是企业发展后劲、综合管理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最终体现。

四就是提高四种能力,即企业的综合实力、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五就是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和形成。主要包括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上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项目等。

三、认真重视和支持传统产业的发展

云南的产业大多是传统产业,目前面临困难局面的许多企业也属于传统产业,这里指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建材、化工、机械、军工、纺织、煤炭、森工、汽车以及以硬件设备制造为主的电子工业等。传统产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些还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另一些却已逐渐陷入困境。据《香港价格信息》报导,从投资者投资角度看,全国22个行业中,净资产回报率超过10%的有5个行业,即烟草业(回报率27.6 %)、有色金属采矿业(回报率15 %)、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回报率12.44%)、医药制造业(回报率11.32%)、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回报率11.23%),而投资回报不足5%的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回报率负3.4%)、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业等。因此,怎么对待传统产业,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些产业属夕阳工业,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包袱,难于增加财政收入,应放手不管,让其自生自灭;另一种认为,这些产业都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初期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建国后工业的主要基础,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客观、科学地加以分析研究,重视其发展。

(一)传统产业目前遇到的困难是工业演进的必然结果,属阶段性特征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多数以传统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我国也是这样,“八五”期间全国有24个省市把机电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就说明了这种规律。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发生结构性变化,向更高层次演进,于是原有企业难于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产生了困难和问题。

(二)传统产业目前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生产力严重过剩 由于前一个时期人们都熟悉并重视传统产业,加上体制上的原因,一轰而上,四面开花,形成了量大面广的生产能力,造成目前这些行业生产力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如彩电行业,1995年全国有98家彩电整机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已达4467万台,但能力利用率仅为46.1%,年末库存300万台;1996年生产量增加51万台,库存增加50万台。 长虹等几大品牌占领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而国内所有小彩电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足20%,说明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富余更多。又如汽车制造业,1996年全球小型汽车的实际生产量为5000万辆,仅达生产能力的73%,预计到2000年时,全球小型汽车的生产能力将达每年8000万辆,但实际需求量仅为6000万辆。 我国“八五”期间汽车制造行业总投资达70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每年300万辆的实际生产能力, 而需求远低于生产能力。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也在30%—40%之间。由于全社会生产力严重过剩,企业自然难于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因此一些弱势企业出现亏损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传统产业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大量破产,势必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我国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劳动力过剩。有关资料表明,“九五”期间,我国约有1.37亿农民将从土地上剥离出来,需要找到新的工作;城镇也将新增5400万劳动力。同时,下岗、失业人员可能继续增加,1996年全国下岗750万人, 预计今后每年下岗人员数将新增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额80%以上集中在机械、 纺织、煤炭、森工、军工、汽车等部门,大部分下岗人员也集中于这些行业,相当多的下岗人员生活较为困难。世界银行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困难居民达120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下岗人员。我省的情况也不例外,到去年5月份,全省处于亏损、停产、半停产的困难企业达3200 多户,占全省国有企业总数的50%,涉及职工70多万人。困难职工中停、减发工资的有12万人,全省20多万下岗失业职工中仅有5.7万人再就业。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如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何解决好传统产业的失业问题,将成为云南社会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重视传统产业,任其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好,甚至可能会转化为社会危机。

(四)传统产业也存在着一些优势和潜力 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传统产业当作夕阳产业,但这些产业在我国尤其是我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机电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是我国、我省的出口主导产品。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438.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5 %,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国家计划到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增加到外贸出口总额的35%,2010年再翻一番;我省在烟草出口下降的情况下,机电产品也可能成为出口主导商品。归纳起来,传统产业具有6 个方面的优势:

1.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大,资产存量大,带动作用强。

2.吸纳劳动力多。

3.技术素质及技术成熟度高。

4.管理队伍完善,销售网络健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很多新产业都是从传统老产业中裂变产生,有的利用了老产业的管理经验、资金,有的利用了加工能力,等等。如果完全脱离老产业,平地起家,新人、新厂、新产业,其市场适应期需要时间更长。

5.传统产业的很多产品是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消费的基础产品,有市场容量,有消费者使用基础,经改进后有一定的生命力。

6.各级政府和领导熟悉并支持这些产业。

(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应重视传统产业发展,促使其升级提档 以香港为例,香港制造业虽然占全港GDP的比例不足9%,但最近围绕着要不要振兴制造业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的三派观点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即成熟型经济中发达的第三次产业需要有发达的制造业来配合,但培育制造业可能采取多种方式,不一定必须由当地制造。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过早地脱离制造业,盲目强调发展第三次产业的结果,将使经济失去技术这一增长的动力而导致早熟或早衰。第三次产业总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往往是有了强大的工业,才有兴旺的第三次产业。

(六)搞好传统产业要采取综合措施 传统产业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要从工业阶段的高度、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推进。发达国家一般是政府、金融机构、民间组织、企业一起上,相互配合,寻求解决办法。如德国,政府和金融部门一般对三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支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经济增长项目;二是支持发展人民消费的热点行业,如住房、汽车等,尤其是住房,其贷款还贷期可延长至20年;三是传统产业项目,支持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扩散、上新项目等进行结构调整;一些保证社会安定的传统产业项目也给予多方面的优惠,如延长还贷期等,有的还贷期长至20年。这些做法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四、加速云南工业发展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破等、靠、要的思想,用改革的精神办工业。企业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寻找各自的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

——破“小团体经济论”,用开放的思路办工业。有一种“后来鸡”论,认为“到了人家的鸡群里,不是被欺负,就是吃剩食,还是自己的鸡群好”。这种观念对联合兼并极为不利。

——破“拾到筐里就是菜”的“拿来论”,对沿海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产品,应有所选择。要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占领全国市场的高度,接纳确能为我所用的产业和技术,防止“饥不择食”和“兼收并蓄”式的做法。

——破“腐败有理”论,认为搞经济就难免腐败。我们认为,搞经济工作的人都要做特殊材料。其特殊性,一是适应性强,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抗腐蚀性强,拒腐蚀,永不沾。廉洁之风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环境,八两不醉,酒气冲天,盛气凌人,谁还敢跟你合作。

——破自满自足论,树立不断进取的思想。要从全国、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分析和认识我们自己的产业和企业,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考虑我们的发展,居安思危,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创造更好的业绩。

(二)围绕我省四大支柱产业的建设,培育我省的工业体系,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根据不同支柱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强化精深加工,引进高新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四大支柱产业发展。

(三)确立工业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予以推进 工业经济自身也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可能,形成支柱、优势、一般产业三个层次,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其发展。培育优势产业必须走先培育优势企业的路子,对现有产业和企业进行优选聚合,通过扶优扶强,培育精英企业和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四)广纳天下贤才,充分依靠当地经济人才,齐心协力办工业 云南工业经济发展,最缺的是人才。缺少其他生产要素,可以想办法弥补,但如果缺少适用人才,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因此,云南工业发展,要认真实行人才带动战略。从搞好一个企业来看,有三种人承担着重要作用:管理者、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要充分依靠这三种人。这是发挥骨干的作用,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认真组织研究开发,实施超前战略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谁领先一步,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占领了市场的先机,也就可能获取更多的超额利益。因此,是否有超前意识,能否超前发展,已经成了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准。超前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几点:

1.经济超前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有着准确的把握,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和市场走向有深入的了解,并能从中找到最佳的发展机会;

2.项目、产品、技术超前开发。准确预见到市场发展趋势,在完善现有产品体系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和技术的开发;

3.信息超前收集。多方收集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特别是来自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信息,以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生产经营体系;

4.人才超前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10年、20年后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以保证产业和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确立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与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我国的长期实践看,政府的作用可能在三种形式中选择:

(一)政府指挥型 政府多方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在我省人才多数集中于政府机关,国有成份比重大,历史形成的习惯严重的情况下,很多地方会走这条路。如果政府指挥科学得当,也容易见实效。但这种方法不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不符合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而且,由于职能分工不同,政府难于对企业开发项目进行准确预测,也不可能应付具体经营活动中千变万化的情况,不可能承担企业经济损失的责任。这种方式应逐渐改变。

(二)市场决定型 让企业完全进入市场,任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政府完全退出,不再与企业发生任何关系。这在我省现阶段下难于实施。我省企业多数还不具备根据市场变化独立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如果放开不管,势必产生更多的困难,带来更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政府的优势不能发挥,对加速支柱产业的形成和企业的改制、改造不利。这种方式目前也难于推行。

(三)市场为基础,政府指导型这是一条至少在“九五”期间我省工业发展应选择的方式。在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己组织生产经营的同时,政府从宏观、战略方面,在关键时刻予以指导和帮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这种方式能调动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发挥了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同时又扶持了企业发展,使企业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量破产,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较好的政企关系。

标签:;  ;  ;  ;  ;  

论云南工业经济的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