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得论文,无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天性好奇,无论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尝试,而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父母总是以一个“批评者”“打击者”的角色出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退缩行为,最终形成自卑的个性。这是因为孩子受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妈妈让6岁的女儿把碗摆到餐桌上,女儿一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训斥了女儿一顿。从此,女儿再不愿帮妈妈摆碗。渐渐地,女儿在拿其他易碎或贵重的东西时也显得过分地小心翼翼,妈妈让她拿任何东西她都会很紧张。这种紧张导致她拿东西慢而且容易出问题,从而带来了更多的训斥。最后,女儿不愿意为妈妈拿任何东西了,妈妈也越来越少支使她。时间长了,这个孩子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此对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甚至连试一试的愿望都没有了。
分析:习得性无助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后,还会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孩子的抑郁,对生活不抱希望。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孩子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以上案例中的女儿,就是因为妈妈严格的要求以及责骂而越来越不敢尝试,最后干脆放弃,变得畏惧而不作为。
应用小技巧——
技巧1:训练孩子正确的归因方式
小奥升到三年级以后,学习有所退步,最近的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父母知道以后,先是安慰孩子,从小奥平时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肯定了小奥并没有比以前懒惰,然后和孩子一起查找成绩欠佳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小奥的父母向孩子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觉得这次考试你哪部分没有发挥好?”等等,并问孩子在考试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突发情况。了解完情况,父母与小奥一起讨论考试中哪些错误可以避免、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分析: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让孩子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因素(不努力或运气不佳),而不是归因于自己内部的稳定因素(能力不足)。诱发无助感的评价方式会使孩子在新任务中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而求精取向的评价方式则可以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或运气不佳,可以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即使在失败的时候也不至于失去继续“战斗”的勇气。需要说明的是,运气不佳的理由可能会使孩子一味地给失败找借口,所以,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技巧2:给孩子进一步的启发和建议
康康放学回家沮丧地告诉妈妈:“今天丁丁给了其他两个同学零食,却没有给我,因为他不喜欢我,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我。”妈妈先是安慰他,然后和他一起分析这件事的原因:“会不会是丁丁今天带的零食比较少,不够分给每一位同学呢?”“或者那两位同学最近帮过他的忙,跟他特别要好?”……待康康情绪稳定后,启发他:“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受欢迎,你平时应该怎么和同学相处呢?”最后,教给他一些人际交往技巧。
分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严厉的批评和讥讽可能会把孩子推向失败的深渊,鼓励则可能让孩子找到上进的新起点。父母在孩子受到挫败时,除了给予安慰,还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要对孩子细微的进步敏感,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关注和反馈,并由此而充满力量。
技巧3:多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瑞瑞虽然学习成绩比较落后,但他从小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等特别感兴趣。为了让他能在有兴趣的领域中体验成功,当他要求购买相关的书籍和想要养些小生物时,父母都会尽量配合。当他渐渐有些心得时,爸爸就跟他讨论:要如何学习才能成为老师、同学口中的“昆虫专家”呢?接着引导他将这些经验运用在学科学习上。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业渐渐进步了。小学五年级,他拿到了班里的“进步奖”。
分析:成功是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即使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望不符,父母也不要太焦急,不妨多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所在,鼓励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创造机会给他表现自己。当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在这方面更加“勤奋努力”,然后渐渐地把这种勇于探索和好学的精神扩散到其他领域。
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地不狂奔了。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狗会连“狂奔”“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知道,那些都是无用的。这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打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作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他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时间实验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习得性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家长在教育中要警惕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