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我国农村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农村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还不协调,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意识逐步确立,但小农经济思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农民想富、快富的要求十分强烈,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竞争、效益等观念被普遍接受。但是,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已逐步破除,而现代新型农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观念仍没有超越狭隘小农意识的局限。其具体表现在:(1)相当一部分农村缺乏大发展、大市场、 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小富即安、小亏即瘫、守土安生的小农意识仍然存在。(2 )许多农民耳闻目睹少数人迅速致富,财富占有反差巨大,使得他们急功近利的欲望膨胀起来,“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学龄儿童辍学率有所上升。(3)一部分农民富起来后,不是将钱用来扩大生产, 而是大兴土木建设“安乐窝”,光宗耀祖显门庭。
(二)利益观念得到强化,但集体主义思想和传统美德受到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重新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重利不轻义成为共识,勤劳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普遍追求。但是,也有一些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明显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已主义滋长,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减少。其具体表现在:(1)一部分人缺乏一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认同和需要的价值观, 只注意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少关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公益事业不愿干,公共设施没人管。(2 )一些人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过份看重金钱,什么赚钱干什么,怎么赚钱怎么干,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损公肥私,损人利己。(3)一些人朴素的同情心、 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受到金钱、利益的冲击,很少考虑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负什么责任和义务,致使某些地区出现困难户无人帮,五保户无人管的现象。(4)一些人丢掉了艰苦创业、 劳动光荣等中国农民的传统优良品德,而好吃懒做,偷摸扒窃。(5 )个别青年缺乏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心,不赡养老人,虐待亲生父母。
(三)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党的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但是,由于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把富裕的财物不知该往什么地方用,加之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社会控制力相对薄弱,因而精神文明明显滞后,社会风气令人担忧。其具体表现在:(1)封建迷信活动由暗处向明处蔓延。 算命先生走村串户,求神拜佛、问卜占卦看风水等现象屡见不鲜。(2 )大操大办势头迅猛。婚丧喜事,相互攀比,规模超常,浪费惊人。(3 )地方宗族活动频繁。有的地方续家谱、建宗祠、联宗祭祖,大搞宗派活动。(4)精神追求格调低下。黄色书刊、音像制品也进入农家, 使本来免疫力就不强的农村青年深受其害,有的甚至走向犯罪道路。(5 )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偷税漏税,赖债毁约。二是知法犯法,重婚纳妾。三是违反政策,超计划生育。四是胆大妄为,聚众赌博。五是无视国法,打架斗殴、拐卖人口、卖淫嫖娼、流氓恶势力等刑事犯罪率有所上升。
(四)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娱乐文化畸型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和丰富。但是,大部分农村的群众文化内容结构失衡,娱乐文化畸型发展,娱乐消遣功能超常膨胀。如游戏机房、高档歌舞厅、镭射影厅增长迅速。出现了娱乐文化主宰着群众文化,群众文化远远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要的现象。有些娱乐场所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成为社会丑恶现象、腐败现象的滋生地,大众公共文化设施显得脆弱衰败,一些原有的诸如“党员之家”、“青年之家”等也被挪为他用。
(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加强,但干群关系比较紧张。近几年来,通过基层组织整顿,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已成为带领群众致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集体。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不同程度地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其具体表现在:(1)有的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对群众搞强迫命令,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群众不理解,气不顺,因而一些地方出现了两上缴难、计划生育工作难等问题。(2 )有的农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群众不堪重负,干群关系紧张。(3)有的农村干部素质较差, 不能发挥领导和表率作用,甚至作风败坏,以权谋私,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度下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广大农民的思想也面临着一场新与旧的变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此,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复杂更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是,不少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全面认识,思想上存在以下误区:(1)无用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务虚的, 不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是可有可无的。(2)唯中心论。 认为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只要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就能一俊遮百丑,精神文明建设好不好无所谓。(3)自然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好。正因为思想认识上的偏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二)领导上“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但是,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应有的领导。一是有的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长期弱化,班子软弱涣散,没有形成凝聚力,无法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组织领导。二是有的党支部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差、思想观念偏旧、领导水平偏低的现象十分突出,无力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组织领导。三是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党性修养,对党的事业不感兴趣,光荣感、责任感明显淡化,无心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组织领导。正因为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长期软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不力,才形成了对精神文明建设叫得不响,说得不硬,抓得不力,做得不实的状况。
(三)机制上“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建设好这项工程。但是,现有机制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主要是:(1)领导机制不健全。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能协调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机构,各级的“精神文明办”也是有职无权,形同虚设。二是领导责任制不明,还没有形成党政一把手对两个文明建设总负责,分管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具体负责的领导责任制。三是约束机制不严,还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衡量一级党组织、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更没有纳入年终检查评比、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干部提拔使用及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2)动力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意识不强,缺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各层次的领导者还没有真正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缺乏积极性和创造精神。(3)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在精神文明的人力投入上,领导往往只是挂挂名,下面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设有兼管人员的,多数是兼而不管,上下没有形成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网络体系。二是在财力投入上,明显不足,且投入失衡。往往对硬件的投入比较重视,如修路、架桥、绿化等投入较多,而对社会风气、综合治理、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教育等软件投入则相对很少。
(四)形式上“虚”。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化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范围的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较之以往更丰富多彩。但是,目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形势还很不适应。一是陈旧。不少农村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思想教育手段,大多沿用党团活动、学习班等带有形式主义的那一套过时办法。二是单调。不少农村干部多是采用集中开大会听报告、听录音等方式,使工作部署不能进村入户,不能对群众直接施加影响。三是空洞。不少农村干部不研究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式、新方法,脱离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搞“高、大、空”,泛泛的空洞说教,不为群众所接受。四是简单。不少农村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把农民摆在主体地位上,而是把农民单纯地当成被动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群众很难信服。
(五)教育上“弱”。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教育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有效手段及主要途径。但是,近年来,由于受“一切向钱看”思潮的冲击,忽视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一大批农民群众中有些人既不懂理论,又不懂法律,也不懂科技,就连一些最基本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也被抛弃了,而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剥削阶级的旧思想和小农意识,则在相当一部分农民中根深蒂固,使新的经济形态与旧的社会思想形态在运行过程中无法咬合,产生巨大的撞击,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大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1)要坚持一把手两手抓。 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改变以往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2)要保证两个文明都要硬。 各级领导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规划要一起制定,两项任务要一起部署,两个指标要一起考核,两方面工作要一起检查,真正做到两个文明并重,两手都过硬。(3 )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各级领导要真正赋予“精神文明办”实权,使职、权能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网络。(4 )要加大投入。各级领导要把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多元投入机制。(5)要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并把这项工作同农村基层党的组织整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那些软、散、懒的班子要坚决进行整顿,把那些党性强、觉悟高、有群众基础、愿为群众服务、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实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领导。
(二)加强教育,提高素质。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才能更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当前要着重进行五个方面的教育:(1)理论教育。 要从农民的特点出发,抓住农民在致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教育,指导农民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奔小康的目标。(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关心集体、艰苦创业等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3 )道德教育。要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等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摒弃和改变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法制教育。 要结合普法教育的学习宣传,教育农民学会知法、守法、用法,培养农民良好的民主法制观念。(5)科技文化教育。要通过宣传科教兴农, 普及农村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导他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解决当前不少农民“口袋满、脑袋空”的问题。
(三)拓宽思路,改进方法。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很多,总的要求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着重应采取以下方法:(1)用由上而下的方法, 处理好领导文明与群众文明的关系。各级领导在指导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能一级说给一级听,而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当好群众的带头人。(2)用由“实”到“虚”的方法, 解决好虚功实做的问题。要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入手,联系实际向农民进行各种教育,把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村社会风气,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等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做到虚事实办,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3)用由低到高的方法, 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引导不同程度觉悟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4)用由“疏”到“治”的方法, 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要坚持教育为主,引导起步的方针,切忌强迫命令和强制推行,在耐心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革除一些与时代精神相悖的陈规陋习,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农民群众共同的行为规范。(5)用由点到面的方法, 实施以“典”带面、“典”面结合、稳步推进的战略。要不断地培育、总结、宣传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典型的力度,提高宣传典型的质量,走“星火燎原”的道路,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目的。
(四)开展活动,广泛参与。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的工作,只有把千家万户动员起来,选择适当的载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加强阵地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 巩固发展多功能的文化阵地建设,重点办好深受农民欢迎的黑板报、文化室、图书室以及广播、电视、录音录相等电教设施,修建一定规模和数量、具有现代信息的文体活动场所,使之成为宣传文明、陶冶情操、推广科技、传播信息的重要阵地。还可以利用赶集和群众聚会等场合,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传播科技文化。(2)开展村民争先创优活动。 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农户活动,通过农民自评、互评,弘扬正气,打击歪风。(3 )多层次的开展创建活动。要结合岗位、职业、思想动态、当前任务等多层次的开展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群众参与面。(4) 制定乡规民约。要用乡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农民的行为方式,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逐步做到他律与自律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