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城市灾害日益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详细研讨了城市减灾管理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城市 综合减灾 管理
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城市减灾建设关注的焦点。在1996年9月、10 月先后召开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减灾研讨会上它更成为与会专家一致研讨的热点问题。在城市减灾建设中,灾害管理的重要性正如国家主席江泽民早在1986年10月18日的讲话中所言“责任重于泰山”(科技日报,1996年11月9日一版)。为此, 本文围绕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这一主题作些分析,旨在为实施中国城市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准备及实践基础。
1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人类初期,尤其在传统的农林业实践和水资源管理中可找到它的萌芽。例如,中国的《吕氏春秋·义赏》中就提到,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渔;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已含有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思想。但是,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是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美国自1872年建立黄石公园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七次环境运动。这段时期世界环境运动和美国环境运动一样,都是针对某一环境危机而言的,属于一种朦胧的、自发的环境意识。但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愈来愈强烈,大片森林的消失、退化的土地、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全球的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所带来的相对资源枯竭等等,都让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并不是人类想象的只是某个环境危机的本身,而是普遍联系的。并且随着环境意识的苏醒和增强,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与发展模式相联系的,即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一体的。
然而真正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科学思想的形成与成熟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70—90上代发表的四个重要报告中得到了体现。即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是1983年该委员会多年研究的成果,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被真正科学地论述,从而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该大会上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5项文件和条约,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承认和接受,标志着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无疑,这应成为减灾管理的指导思想。
1.1 减灾管理体制
现代安全减灾管理体制应能协调各归口的工作以利发挥综合减灾的作用。目前我国从事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防灾、抗灾、救灾的部委局约有十几个,大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设施,在单项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1)。其中许多部门除减灾外还兼有兴利职能, 如气象部门对气候资源,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海洋部门对海洋资源,林业部门对森林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地质部门对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但单有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已不能适应综合减灾的需要,因为:(1)许多重大灾害是与其他灾害伴随发生的, 有时一种灾害尚未结束,另一种灾害又已降临;(2 )全球变化和人类影响已使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带有人为的因素,各类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加明显;(3)人为灾害的比重在逐渐上升, 并与自然灾害的交互作用日益明显;(4)减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单一业务部门难以发挥面向社会的行政组织职能;(5)减灾涉及到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单靠专业技术部门是无法解决的。为了充分发挥综合减灾的效益,有必要在加强各减灾业务部门的相互联系实行信息共享的同时,建立由中央综合管理部门领导的,具有全国管理职能的减灾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灾害信息系统和减灾事务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表1 目前我国的灾害管理情况
1.2 城市灾害的特殊性及减灾工程特点
1.2.1
在城市防灾减灾的系统化研究中已分述过城市灾害的特殊性,这里再作归纳即城市灾害的特点是(1)损失重,影响大。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发生同等灾害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要大得多,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损失与同年发生在川西北和云南的强烈地震相比经济损失相差极大。1991年的江淮洪涝中城市密集的苏南经济损失要比安徽大好几倍。(2)连锁反应明显。城市作为巨大的人造生态系统, 根本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能量循环方式,需要依靠人工建造的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电信、交通等生命线系统来维持;城市各产业部门之间,特别是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复杂,一旦发生灾害使一个或多个生命线系统损坏,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3)随着城市的发展自然灾害的发生种类和特点有新变化。 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使有些灾害相对减弱,而另一些灾害则相对加重。如城市不透水地面增加使排涝设施不健全城市的内涝日益突出,北京市估计同样降雨量造成的单位面积地面径流是解放初期的四倍;(4)环境灾害日益突出,现代城市出现大气污染、垃圾污染、 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酸雨、热浪、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下沉等多种环境灾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特别严重。 (5)人为灾害多且与自然灾害相结合。城市人为灾害发生最多的是交通事故、火灾、工业生产事故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除管理不善及责任心不强有关外,与自然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和太阳活动异常时交通事故和工业事故都会增加。(6 )人口密集和空间狭窄不利于疏散灾民,灾害谣言容易很快传播影响社会稳定。
1.2.2 城市减灾系统工程的特点, 城市减灾系统工程同样包括灾害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援建六个环节。由于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本身的特点,使得城市减灾系统工程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1)城市建设和开发区选址。城市新建、 改造和开发区建设一定要做好规划,对重要建筑工程要慎重选址。最重要的是首先作出各类灾害危险度的区划图。如地质断裂带、地基不稳定区、低洼易涝地区、地下水贫乏、易污染区、大风区等,新兴城市建设、开发区和重要设施都应避开灾害危险区,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特殊防护措施。(2 )城市防灾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基本图集的编制。城市灾害的损失与工厂、建筑、居民、生命线设施等的分布及消防、市政、医疗、物资等部门机构的分布有密切关系,收集与减灾有关的基础数据和编制基本图集是防灾的一项先导性工作。有的城市水电管线的资料混乱,施工挖断水管跑水和挖断电缆触电、中断通信的事故不断发生。(3 )针对城市灾害的特点调查灾害危险源,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城市自然灾害最突出的是地震、洪涝、火灾和风灾,人为灾害中以交通事故和工业事故为最经常。要针对不同种类的灾害分别调查危险源的分布和特征,制定防护和减灾的预案。 (4)减灾科普教育和演习。城市灾害和城市社会的复杂性及城市居民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得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减灾的科普教育和演习,以提高居民的减灾意识和技能。
1.3 城市减灾的管理与运行——政府行为
强调城市减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重在建立并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关键在于政府的行为。因为迄今为止所出现的问题,基本上是由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造成的。而人类的社会行为又是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组成的。并且,在三者之中,政府行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为。为了促使政府管理结构的协调,应该做到:
(1)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成为生产和经营的独立主体,政府部门应运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宏观调控城市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样既发挥了企业的自主积极性,又为企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国家对城市灾害的规划与调控要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需要,要超越于行业、部门和地区的限制。各个部门和地区则要充分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政府宏观调控和部门、地区的微观管理之间的关系要协调有度,宏观控而不死,微观活而不乱。
(2)加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部门、 执行部门和法律监督部门的合作。政府各级部门要按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和本行业的行动计划,相互配合。各级法律监督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城市减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在政府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参与作用。他们联系和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对城市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了解的比较深刻全面。他们的积极参与能够极大地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的有关理论问题
2.1 减灾软科学与硬科技的关系
减灾涉及到多学科。针对不同的灾种,有相应的减灾硬技术,如地震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洪涝有拦蓄和分洪技术,生物灾害有药剂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等等。但由于减灾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些硬技术只有通过软科学来组装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其减灾效能。硬技术如应用不当,不仅不能减灾,反而可能加重灾害。如在滑坡体上修建水库,如不解决渗漏很可能成为滑坡灾害的触发因素。拼命抽取地下水抗旱结果带来水位下降地面下陷和海水内侵。大量使用广谱性农药治虫,导致天敌灭绝虫害更加猖獗。此外,软科学也并非都不能直接形成减灾效益,如宣传普及减灾知识,提高决策水平,都是花钱不多而效益显著的。与减灾有关的软科学理论主要有决策科学、管理科学、预测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2 综合减灾管理的几大方向
(1)灾害链的综合管理,即根据灾害链的客观发展规律, 对隶属灾害链的各种灾害进行综合管理。例:地震—海啸—洪水链:根据海底地震震级、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对可能受海啸巨浪侵袭的沿海地带,进行浪灾、潮灾及洪灾预报和预警,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2)灾害群的综合管理,即根据灾害群发地区各种灾害的特点, 特定综合考虑各种灾害因子的减灾预案,进行灾害综合管理。例:某市位于地震、台风等灾害的群发区,则制定建筑物设计规范时,必需规定既抗震又抗风的标准要求。
(3)应急性综合管理,指在灾害骤发时, 所采取的全社会或社会某些部分,紧急行动,协同抗御灾害的应急性综合管理。例如:地震发生后,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组织社会各界,进行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
(4)灾害与致灾因素的综合管理, 致灾的许多因子是人为的或通过人为作用可以削弱或消灭的,因此为了减轻灾害损失,既要加强灾害管理,也要加强对致灾因子的管理。
2.3 减灾预案的制定和政府决策
减灾对策制定机制,要根据灾害监测预报的情况,充分发挥专家系统的作用,综合考虑有关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承灾能力和减灾能力等条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减灾预案,呈交政府及有关部门论证、审核、批准,变为政府的指令责成社会减灾系统付诸实施。为了制定出科学的减灾预案,灾害风险图系的编制和灾害评估是二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灾害风险主要取决于灾变强度、人口经济密度、灾害防御能力与承灾能力,这些均可以编制灾害风险图系的形式表达出来,通常包括致灾环境图、灾害区划图、人口与经济密度图、灾害防御工程与危险性分析图、灾害损失预评估图等。自然灾害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国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减灾活动的开展,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已成为一项最紧迫的工作。
2.4 灾害数据库与信息处理中心的建立
灾害管理是以灾害调研、灾害评估、灾害区划、灾害监测预报、减灾设施和能力评价为基础的,包括一系列工程性与非工程性对策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检验的综合性工作,这些工作都涉及到大量信息的采集、贮存、显示、检索、分析、统计,因此灾害数据库与信息处理中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系统要贮存以下内容:
(1)自然灾害历史灾情、致灾因素与环境;
(2)自然灾害现状与发展以及相关的灾害前兆监测数据;
(3)监视区人口、经济分布数据;
(4)灾害防御工程的分布、数量、标准和能力;
(5)自然灾害评估数据与灾害管理数据库。 要设计动态分析模型,根据成灾环境和防灾能力,输入灾害强度,确定灾害风险区的类别和进行灾害预评估,优选减灾方案,为政府决策部门服务。
2.5 灾害管理系统
为了指导与组织社会减灾行动,保证减灾预案按计划、有步骤、相互协调地实施,有必要在单项管理的基础上,联合各专业部门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组成综合的灾害管理系统,发挥行政职能的管理作用。灾害管理系统的职能是:
(1)监测管理 1)在加强与完善单项灾害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灾害信息交流;2)扩大监测的范畴与内容,逐步向综合监测方向发展;3)统一发展共性的高技术监测手段,如遥感监测,逐步建立国家级立体综合监测网;4)建立灾害信息系统与评估系统。
(2)预报管理 1)在加强与完善单项灾害预报的基础上,加强信息交流,开展灾害综合预报工作;2)研究灾害链发与群发的规律, 据此进行交叉预报与综合预报;3)综合天、地、 生等各方面的变异信息,根据灾害系统的发展规律,进行灾害综合预报;4 )从灾害自然变异的预报,向灾害损失评估方向发展。
(3)灾害管理中心。灾害管理中心为进行灾害管理的专业部门, 主要由灾害数据库、信息处理中心、专家系统和减灾决策机构组成,既是资料服务机构,也是研究机构,并负有制定减灾对策的职责,它是各种单项灾害管理部门与政府减灾指令系统之间的纽带。
(4)政府指令系统,即政府行政系统中纳入减灾的领导职能等。
2.6 现代减灾最新理论模型
(1)综合减灾的系统论思想。 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强调系统运动的动态观点和系统结构的等级观点。系统科学不但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重要的生长点,并且为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施工新课题并提供了大量新素材。无论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致灾因素、灾害载体与受灾体构成了单个灾害系统;各类自然灾害之间相互联系,又组成复杂的多元自然灾害系统;减灾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减灾必须以现代系统论作为指导。
(2)控制论在减灾中的应用。维纳在1943 年创立的控制论是系统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主要研究系统的可控性及自动控制系统的途径和理论。到70年代控制论已从机械领域扩展到经济控制和社会控制领域,从而使控制论成为减灾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灾害的可管理性即可控性,虽然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很难阻止其发生的,但人类仍有可能运用控制论的方法,特别是反馈原理对其进行监测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缩小其负面影响。
(3)信息论与减灾。信息论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信源、信宿、 信道及编码问题,后来扩展到研究信息的产生、传输、存储、处理、识别、利用等,成为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和控制论的基础。无论是减轻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都要获得和处理灾害信息,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因素,才能发现正确的减灾途径。而每次灾害之后积累的减灾信息又可成为今后改进减灾工作的宝贵依据。
(4)耗散结构理论在减灾中的应用。1969 年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在近20多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理论指出自组织现象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发生,并把这样条件下产生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为耗散结构。表明一个自组织开放系统是能够从外界引入负熵而提高有序度的。哈肯的协同学也是研究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科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与普里戈津相同的结论。灾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无序化的破坏,要提高系统的抗御灾害能力,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从系统外部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改进系统的结构,提高系统的稳定度和自组织能力。
(5)突发性灾害与突变论。托姆1972 年创始的突变论研究系统结构的突变现象及其机制,突变即系统旧结构的倾刻瓦解和新结构的立即诞生。他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结构稳定性等数学工具研究非连续性的突变现象,描述了飞跃(突变)和渐变两种质变方式的实现条件和范围。严重的自然灾害可看成是一种突变现象,研究系统惯性回归作用与涨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进对突发性灾害的预测工作。
(6)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是利用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定量估计系统出现失效的风险程度,可在系统缺乏现成的失败或故障数据的情况下提供该系统出现事故可能性的大小;根据决策树给出的数据,领导部门可以作出决策:1)该系统是否应上马或继续工作;2)需增加哪些安全措施;3)如不能决策,还应进行哪些研究? 通常对准备实施的计划都应进行风险预测和风险决策,计算和估计决策方案在不同状态下实施的损益值。对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和对灾害的保险事业都是以风险理论为依据的。对风险的管理不是仅做出风险分析和预测,还要进行跟踪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提出相应对策,使风险降低到最小。
(7)危机管理的理论。 危机理论是现代减灾风险管理的高级阶段,适用于灾害临近或已发生时的管理。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是危机管理的最初步骤,主要内容包括:1)危机的调查;2)危机的预测;3 )危机处理手段的选择;4)危机处理预案的编制;5)危机的控制策略等。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之后,重要的是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并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案。(8)最大最小原理。 在交战中一方采取某种策略之后,另一方总是采取最不利于对方的策略群与之对抗,使对方得利最小,当然,这里又要选择使已方获得最大的安全减灾策略组合等。
3 对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可行的方法
由于管理在城市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注意,实施管理对灾难的控制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着明显的作用,灾害管理本身固有的规律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关于灾害管理的含义现在尚无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是运用经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减灾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安全减灾的容许极限。灾害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发展可能为环境带来污染与破坏。但只有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关键在于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技术、社会相结合,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在“人类—安全”系统中,人是主导的一方,在发展与减灾的关系中,人类的发展活动是主要方面,所以,灾害管理的实质是影响人的行为,以求维护环境质量。有人提出,灾害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类事务,使人类环境质量与自然环境质量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这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灾害管理的含义。
如上所述,城市灾害管理仅从管理内容看:若按管理范围来划分有生态灾害管理、区域灾害管理及部门灾害管理;若按管理的性质划分有减灾规划管理、系统质量可靠性管理、减灾技术管理等;若按灾害管理手段划分又有行政干预手段、法律手段、教育手段、经济手段等。由此可见,灾害管理的一般方法是:无论是依靠事先的规划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还是出现问题以后采取相应的对策,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1)灾害管理的预测方法。 预测技术(方法)在灾害管理中应用日益广泛。经常应用的预测技术有: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调查总结,经过判断、推理,对未来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分析,称为定性预测技术。只作定性的分析预测,不能恰当确定环境对策,这就需要进行定量预测分析,所使用的预测方法称为定量预测技术,如:能耗增大的环境影响预测、开发水利资源的环境影响预测等。评价预测技术,用于环境保护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大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综合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等。
(2)灾害管理的决策方法。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 没有正确的决策就没有正确的环境政策和规划。决策是根据综合分析,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满足某一目标或两个以上多目标的要求)。常用数学方法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与目标规划等,此外,还有灾害政策的决策方法以及灾害质量管理的决策方法等。
(3)灾害管理的应急预案编制方法。 紧急救灾行动计划又叫救灾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在发生重大灾害时应采取的一整套技术措施、管理办法和行动的指导性方案。紧急救灾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本地区灾情预测;紧急救灾指挥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能和运作方式,与其他部门及官员的联络方式;各类救灾队伍的数量、分布、配置和调用方案;灾害信息网络的设计和启用,灾情监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紧急通信系统的启用,各类通信设施在紧急情况下的统筹分工,灾区通信的恢复;交通运输设施及能力的恢复,救灾物资的运输方案,紧急情况下的交通工具征用和管制;工程抢险和生命线的抢救与恢复;灾民的抢救、疏散、转移和安置;危险物品的处理和防护;专业及群众性消防队伍的组织协调,消防器材的配置和调用,军队的武警队伍和调动与任务分配;救灾物资的储藏和紧急调用;医疗卫生队伍的调动和任务,抢救危重伤病员和防疫工作的组织;紧急治安管制的措施及实施办法,群众治安组织和军民联防组织的动作,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
作为城市综合减灾管理还必须把握灾害共性问题及灾害未来学问题,如资源与能源灾害是指使用资源和能源后产生的废物和废热对人类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灾害。1976年日本学者槌田敦提出了“资源物理学”的概念,他首先把资源与灾害统一起来考虑。人们不应只讲讨论资源的开发,应同时考虑废物和废热的污染问题。槌田敦指出:“社会、经济和生物赖以运动的原动力是从资源的导入到消费再到废物和废热的排出这一完整的流程,而被导入的资源本身并不是原动力”。资源物理学把熵定义为表示物和能扩散的一个量。这个定义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例如经济领域的消费与物理领域的扩散现象是等价的,即扩散和消费含义相同。扩散能力通过扩散而变成熵,这是自然界所具有的重要能力,它决定着一切变化的方向。再例如生物和社会等生存系统都自主地利用这些扩散能力。一切物体和热都具有在适当空间中扩散的能力。水能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同时水能又能作为扩散空间吸收并排放废物和废热。按照资源物理学的观点,资源的扩散能力可以表示为废弃物的熵与并入时的熵之差。一切动态系统都靠扩散能力变成熵的方式保持其活动。因此只把资源的供应看作是驱动社会和生物的外因是不够的。社会和生物的原动力是从环境取得低熵资源,到社会作消耗,然后再把消费后产生的高熵回放到环境中去的一个流程,以往一向把经济过程视作能量过程,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扩散过程,即熵的过程。这是资源物理学的论述。
对人类来说,所谓资源是指使用后所产生的废物、废热可以由土壤和水分解吸收的物质。水由于其汽化热和比热很大,具有吸收热熵的能力,且其溶解能力很大,所以具有吸收物熵的能力。同时土壤和水还具有把物熵变为热熵的能力,各种物熵据此被分解为热熵,环境借此得以恢复。
城市减灾管理强调的所谓综合就是研究各种灾害的共性、互性及其对策。作为人类来说,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切科学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文化享受而存在和发展的。由于人体与气象有关,与地震有关,与生物有关,与污染有关,因之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把上述许多学科都引向人身的研究,这又是一种综合。再者人类为了开发某地区,于是就要考虑那里的气象、地震、滑波、泥石流等灾害,并进行综合研究和综合防御。这也是一种综合。无疑,无论是哪种综合方式都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了新命题。
收稿日期:1996—1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标签:经济风险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风险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