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后一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为前者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本文仅就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对经济体制转变提出要求等作一探讨。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双轨制”。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依然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仍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未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还未落到实处,改善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低,因管理不善造成企业亏损逐年增加,企业还未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还未形成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二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市场有自身的不足,需要宏观上加以调控。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还不完善,影响宏观调控力度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难于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中重数量、重速度、轻质量、轻效益、轻科技的现象。总之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不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状况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制约着科学进步和管理科学化。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的科学。而科技和管理的效益又受体制健全与否的影响。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但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计划经济还起一定作用,所以企业还未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还未形成节约资源、增加效益的经营机制。因此,体制不转变,就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我国“双轨”的经济体制,缺少市场经济内在的有效的经济约束,不利于市场竞争,促进科技进步,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并起作用,商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互相制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方面,整个社会需求由计划决定。一旦出现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就有可能导至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微观方面,企业忽视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忽视效益——成本的核算,由于动力和约束机制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市场需求对生产的约束,相应地导致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改革以来,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影响有所增强,但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市场需求对生产的约束并不得力,企业仍没有把技术进步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首位。
经济体制之所以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二者有内在的联系。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前者指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后者指生产力发展的更新和跃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即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如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影响力。体制不转变,势必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以说经济体制的转变能为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较为稳定和宽松的经济环境,是我国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从改革与发展角度看,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是改革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发展战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完善,在一定意义上,改革是动力、手段,发展是目的;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有赖于改革。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的转轨,体制转轨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足够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之举在于深化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体制转轨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历史角度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地说,各国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对产业数量、产业规模的扩张有一个内在要求,因此,集中资本进行投入来满足这一需求是合理的。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财力物力有限,为了缓解供给严重不足,增强国家实力,我国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调配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国家不得不上新项目,采用高速度、高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由历史条件所制约的,在当时也是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迫在眉睫。其原因:首先,我国自然资源有限,人均占有量较低;再加之,长期以来高投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行,使企业面对成本增高的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不协调的增长,产业结构失衡,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再次,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社会需求质量要求逐步提高,需求结构变化快,在此条件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重科技、重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适应新阶段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体制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最关键的因素。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解决体制问题,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此,我认为,我们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深化市场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实现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尽快建立统一的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如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优化市场机制,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和有效实施,确保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正常运行。同时,要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消除失真的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误导,使市场真正起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第二,在微观层次上,对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这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和基础,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企业的配合和支持。首先,通过存量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改造。坚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向导,遵循“抓大放小”、优胜劣汰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创立名牌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对国有小企业,采取不同手段,进一步搞好、搞活。同时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四自”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为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
第三,深化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创新,提高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控能力。促进技术进步,调整投资重点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加快完善宏观调控机制。首先,要使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的经济职能落实于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并且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使经济、法律、行政三种手段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创新,建立计划、金融、财政的相互配合,正确运用经济杠杆进行有效调节,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这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保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