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讨会综述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讨会综述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共青团中央、国家体改委、全国青联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联合召开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讨会。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的部门负责人、保险业经营者和全国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就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整体改革、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一、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整体改革

与会者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理论研究、制度创新和试点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推行了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尤其是失业保险、社会救济、住房制度等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速健全和完善。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形势,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的大环境、大气候已经形成。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有学者指出,回顾十多年来与经济体制改革几乎同步进行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会发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一方面是各种社会保障事务几乎均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依然处于不稳定的试点状态而未能进入定型的正常发展阶段,从而仍然十分严重地滞后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事实显示出,现阶段社会保障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不再是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为此,就宏观层面上的改革提出五点基本看法:一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社会保障改革只能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二是妥善解决旧体制下的社会保障赤字和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启动成本,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三是针对社会保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式由散点分割推进向整体协调推进转换应当成为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四是需要正确认识商业保险,在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的同时,应防止商业保险行业对社会保障改革进行干扰;五是应当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保障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客观作用,防止一些似是而非的偏颇看法影响改革决策。

关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由于当前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在探索之中,其社会保障功能还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一方面,旧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退出历史舞台,许多国有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仍然由原单位管理,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仍然以退休前的标准工资为依据,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还在国有企业中发挥作用,企业负担沉重,竞争能力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一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混乱,社会保障多头管理;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以块块为主,事权与财权相脱节,中央难以对社会保障进行宏观调控。二是社会保障水平问题。目前全国企业养老、医疗、住房、工伤、失业等保险费率,平均达到38%以上,企业负担太沉重。三是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一些国有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或重组的命运。为了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维持社会的稳定局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王东进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主要应下大力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确定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政事分开,决策、管理、营运、监督分离的原则,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实现制度统一、政策规范、管理法制化、政事分开、监督有力。二是加快发展补充保险。三是建立和健全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的增值保值。四是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多渠道筹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途径。

还有的专家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需要解决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需要解决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当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必须走出以下五个误区:一是社会保障项目以偏盖全,最突出的是将社会保险放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以至于一谈中国的社会保障,就只谈社会保险,把社会保险等同于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障理念的重城轻乡。三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大一统观。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城乡社会保险在对象、方法、运作等存在很大差异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保障和其中的社会保险,在较长时间里都应实行城乡分开,适当集中,统一协调管理体制。其思路应是:拟在国务院设社会保障委员会,执行统一政策、法规和协调职能,具体操作分由分管城乡社会保险的部分管理,其他社会保障工作仍维持现行体制。四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自我封闭。五是社会保障缴费的认识偏差。在清理农民不合理负担时,少数地方把社会养老保险当作增加农民负担对待,这看似保护农民利益,其实是损害了农民的长远利益。

二、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有关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是初步构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这一框架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项。二是由国家法律强制实行,主要项目由国家、企业、职工三方负担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六项;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中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又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三是遵循自愿原则,由企业和个人出资,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以及非盈利性的社会互助保险等。这种分类和界定,借鉴了国际经验,立足于我国实际,既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政府包揽过多、财政不堪重负的传统社会保障模式,又不同于实行强制储蓄、缺少共济的新加坡模式,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有学者则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涉及人数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的制度,西方国家搞了一百多年,我国也搞了四十多年,虽然它对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但现在大多弊端丛生、困难重重。原因何在?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基础理论是一个重要原因。从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看,凯恩斯只是发现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贝弗里奇注重的是怎样建立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动规律及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涉及很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不是建立在对该问题有了比较全面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这一方案就难免会出问题,这就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多数国家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研究极为必要和紧迫。

关于社会保障水平问题,一些学者指出,不少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导致预算赤字大幅度上升,政府被迫增加税收,结果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制约了经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初期,应该重视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和确立。有学者根据经济学和人口学理论,提出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该模型对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表明,在1978年至1992年期间,保障适度水平上限分布在9%至12%之间, 适度下限分布在8 %至10%之间。把它们同中国现存状况比较,发现包括住房投资在内的社会保障水平,总趋势是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向适度区回落。预测结果,2000年的适度保障水平,上限为11.93%,下限为10.06%。

关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问题,有专家认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两者都建立在基本相同的数理计算(精算)基础之上,同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时期之中,在当前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有着基本相同的客户群,有着类似的实务操作程序和监管方式。总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取决于统一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他们只有携起手来,加强交流,互帮互助,才能把特定历史时期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推向成功。

关于社会保障基金膨胀问题,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致使企业负担加重,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克服社会保障基金膨胀的问题,必须尽可能地将市场分配机制引入社会保障领域,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行政约束方法。

三、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跨入21世纪,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使老年人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根据国情,高度重视养老保险并把它放在人口、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的背景下来综合治理。

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职工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制度设计方面,目前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公共退休金制度以地区、部门和产业为单位进行管理,形成纵横交错的支离局面,这样非全国性统一的退休金制度造成了一些问题。二是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由于旧有制度的社会保险债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引起新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帐面上的基金制度实质上是随收即付制度;企业负担未减反增;在职职工未来的权益无法保障等等。三是在制度环境方面,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制度的外围环境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相关的法制建设未跟上;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大面积企业亏损,新退休金制度的保费收缴困难;没有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不能为退休金基金制度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深化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要尽早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权威的社会保障机构;社会统筹部分应真正以全社会为单位而不是以县、市或行业为单位进行统筹;建立公共帐户政府管理和个人帐户基金公司管理制度;政府要认识到旧有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债务是政府的债务,并主动承担偿债的责任;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制度的外部环境。

有学者从中外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中认为,我国可以并且应该建立一个促进资本市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有学者针对国有企业养老保障负担沉重,社会统筹并未解决国有企业的包袱过重问题,指出必须尽快从根本上改革现行养老保障体制,在职职工应采用完全积累式养老保障制度,同时依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障基金,并通过转换和运营使基金保值增值,达到既保障退休工人的生活,又减轻企业负担和保证在职职工老有所养的目的。

有的学者还对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提出一些看法,当人们的分析视角不是仅限于社会保险的现有分析框架,而是联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审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发展道路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时,不难发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必将发挥比在现有设定的制度框架内要重要得多的作用。发展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必须重视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定位问题,重视构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运行机制,强化补充养老保险财务管理与监控。

四、关于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有的学者指出,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失业已经开始取代通货膨胀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受到关注的首要问题。失业,是任何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在目前中国的出现,主要是由体制转轨时期微观上存在的一些特别因素造成的。这些微观因素构成当前失业日益严重并且难以消除的三大障碍:人口和参与率障碍、劳动力培训障碍和劳动力流动障碍。解决当前失业问题的对策就是要加快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尤其要加快扶贫和贫困救济网络的建立,贫困救济资金应及时到位。在这方面,政府财政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而另有学者则从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当前失(待)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当前的失(待)业现象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外在表现。当前的失(待)业主要是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一是人口倍增引起的就业高峰,其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转型”期。继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应由三大网络构成。一是社会保障预警网络,主要职责是监测人口变化与就业的关系,监测经济发展与失(待)业问题,监测社会福利费用变化问题等。二是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它可以逐步地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提供准确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监督和管理劳动力市场,提高再就业的透明度。三是社会保险救济网络,它能为失业者提供一定数量的救济,帮助失业者渡过难关以便寻找新的工作。但这一救济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能够帮助失业者渡过难关;其二是应具有再就业激励机制,以鼓励他们寻求新的工作岗位。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趋势应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要有利于逐步消化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要有利于促进再就业;扩大失业保险共济范围;建立预防高失业率风险基金。

标签:;  ;  ;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讨会综述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