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3级 陕西 咸阳 712046)
(2.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03)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800-02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著,全书总共二十四篇,其书文字简练,浅显易懂,采用三字韵语编成,多以歌诀的形式表达,通俗而不离根本,因而流传甚广。其以《黄帝内经》、秦越人、仲景之书为宗,开篇即言[1]:“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
《医学三字经》对临床上所常见的诸如中风、虚痨、咳嗽、疟疾、痢症、心腹痛、胸痹、隔食反胃、气喘、血症、水肿、胀满蛊胀、暑症、泄泻、眩晕、呕哕吐、癫狂、痫、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疝气、痰饮、消渴、伤寒瘟疫、妇人经产杂病以及小儿病等病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一一作了介绍、分析。每一病症皆系统地记述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法和方药。而学者亦可基于每一病症,理解并深入扩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能灵活运用。例如《气喘》篇言:“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冲逆,泄奔豚……”。对于虚喘,轻证微饮短气可用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利水,喻嘉言云:此治呼气短;而重症喘甚者用肾气丸以温肾纳气、利水平喘,喻嘉言云:此治吸气短;另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平冲降逆,温泄奔豚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学者当明,对于各类病症切应慎之、审之、辨之、灵活用之。
长安米氏内科流派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路波主任医师立足于长安米氏内科流派门诊,精研中医典籍,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多类内科疾病,疗效明确。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细揣其治病手法,无不遵照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的特点。路老师亦能擅用、活用《医学三字经》,临床上进行辩证用药,一边就诊,一边对学生教授,语言深入浅出,在跟师学习一年之余,受益匪浅,常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触。现就路老师临床辩证论治之经验介绍如下。
1 虚痨案
李××,女,34岁。于2014年11月8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因产后大出血,继而昏厥,遂致停经。现症:神差,停经,白带多,头晕乏力,脱发,恶风畏寒,消瘦纳呆,眠多梦,大便秘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路老师诊断:虚劳病;证型:心脾两虚证;治则: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七剂。处方:黄芪30g,党参14g,当归9g,炒白术14g,茯神14g,酸枣仁14g,远志14g,龙眼肉9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3枚,桂枝9g,防风14g。11月15日二诊:服上方恶风畏寒、纳呆、眠多梦等症减轻,观舌脉同前,前方黄芪量增至50g,余药不变,继服14剂。11月29日三诊:服药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头发不再脱落,并有新发长出,大便畅通,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12月13日四诊:患者精神好转,诉服药期间月经至,量少,3日净。病情渐佳,嘱其改服归脾丸三个月,继续调理。
按:《虚痨》篇云:“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2]……”。“上损”是指心、脾、肺的虚损病,《內经》言“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劳伤心脾则阳明胃肠受伤,食少不化,引起气血不足之虚损病,女子可见月经量少甚或闭经。本案属心脾两虚证,乃气血双亏所致。心主血脉,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发为血之余,归脾汤为补养后天第一药,故用归脾汤补养心脾,促使气血充足,月经来潮,头发新生,而入桂枝、防风二药也根除了其恶风畏寒之症。本案的用药特点是紧握主症,效不更方。路老师继承了历代医家应用归脾汤的宝贵经验,灵活运用,至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值得师法推广。
2 水肿案
白××,女,43岁。于2014年10月11日初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觉晨起颜面、四肢浮肿2年,加重3月。患者2年间晨起时有颜面、四肢浮肿,曾于多地医院检查未见异常,近3月来病情加重,每劳累及睡眠时间过长时甚,月经前浮肿亦明显。现求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来诊。现症:晨起颜面、四肢浮肿,午后自行消退,气短乏力,手脚心发热出汗,腰困,纳尚可,眠多梦,小便茶色、量少,大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边齿痕,脉沉细。BP:130/90mmHg。诊断:水肿(皮水),证型:脾肾气虚,治则:健脾益肾,补气利水。方用五皮饮加减,十四剂。处方:茯苓皮14g,陈皮9g,桑白皮9g,大腹皮9g,生姜皮6g,猪苓14g,黄芪30g,丹皮9g,山药14g,杜仲14g。每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待14剂中药服完之时,患者却未前来复诊,遂打电话随访,乃告知药已服完,颜面、四肢浮肿等症未再出现,现已至翠华山游走。
按:《水肿》篇云:“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五水辨,金匮详。”五皮饮出自华佗《中藏经》,功能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本病是因脾、肺、肾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水湿泛滥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眼睑、甚至全身浮肿为其主要表现,本病初起大多从眼睑开始,继而延及头面、全身四肢。亦有从下肢开始,然后遍及全身者,以肌肤浮肿,色亮,皮光,按之凹陷不起,有些伴有小便不利,甚至尿闭,胸闷气喘,不能平卧,腹满等症。本例路老师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重用黄芪补益宗气,用丹皮以泄热,山药健脾,杜仲益肾,再加猪苓以增其利水之功,诸药合参,真可谓标本同治之方。十四剂而愈,也实乃辨证、用药准确无误之故。
3 消渴案
张××,男,45岁。于2014年11月25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8个月,未服任何药物控制。现口干,手指发热,盗汗,乏力,眠差,厌油腻,大便干,小便泡沫多,舌体胖,舌质暗,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测空腹血糖:6.8mmol/L。诊断:消渴,证型:肝经郁热证,治则:疏泄厥阴。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g,当归14g,黄连3g,黄芩14g,干姜10g,炒大黄6g,麻子仁14g,厚朴10g,枳实10g。七剂,水煎服,1d1剂。12月2日二诊:患者大便干明显好转,小便泡沫减少,余症同前,另出现视物模糊症状,路老师见机予原方去炒大黄,加杭白菊14g,枸杞子14g,14剂水煎服。12月16日三诊:手指热、口干、盗汗、视物不清等症状明显好转,舌脉同前,方去麻子仁、杭白菊、枸杞子,三周量,1d1剂,早晚分服。2015年1月6日四诊:未诉明显不适,测空腹血糖:5.9mmol/L,遂予自拟减味乌梅丸(乌梅30g,当归14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继服2月巩固疗效,随访3月至今,空腹血糖均控制在6.1mmol/L以下。
按:《消渴》篇云:“消渴症,津液干……少阴病,肾气寒;厥阴证,乌梅丸。”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是阴津干涸,燥热内生,治疗上总以滋阴清热为其正治之法,但临证亦须变通,本案用酸、苦、辛、甘并用的乌梅丸为主方以泄厥阴肝郁之热,重用乌梅酸以收之,以还其曲直作酸之本性,则率性而行所无事矣[3]。厚朴、枳实、火麻仁、炒大黄取麻仁丸之意,以消谷大便干燥,诸药合用以迅速控制病情,本案患者病程短也是其显效快的关键。《金匮要略》指出“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渴也”,路老师依据消渴病临床特征,提出了[4]“消渴病四经传变”规律: 首犯阳明,次传太阴,显于厥阴,甚于少阴,其中厥阴之上热下寒证为该病传变的关键环节。从四经传变论治消渴病,不仅能够用于找准病位,还可根据其传变规律指导临床用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为消渴病辨证论治提出了新的思路[5]。
综上所述,中医扎实的基本功,是我们在临证辨明复杂的病因病机的一盏明灯,《医学三字经》虽为中医启蒙之作,但其主旨师于《內经》、《伤寒》,尤为欲要深入中医殿堂之士不可不读之著。然法无定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施治的基本规律,在深入研究经方的基础上,领会药物的性情,才能够达到方随法出,法随病立。
参考文献:
[1]芮立新,林慧光.《医学三字经》对普及中医教育的贡献[J].中医教育,2003,22(3):68-69.
[2]肖俊平.《医学三字经》浅解[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
[3]任荣德.《医学三字经》“消渴第二十一”之体会[J].医药前沿,2014(2):369-370.
[4]王高雷,路波.路波主任医师“四经论治2 型糖尿病”经验撷菁[J].光明中医,2014,29(3):244-245.
[5]张冠杰,路波.路波从厥阴辨治消渴病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13,29(11):8-9.
论文作者:吴瑞鑫1,李兆楠1,杭程1,路波2△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乌梅论文; 三字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医学论文; 老师论文; 黄芪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