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资源配置论文,水平论文,评价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6)02-0040-04
一、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投入要素,即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由科技资源各要素及其次一级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它们都是科技投入产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1]。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是一个地区有效地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它受到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强度、配置结构、配置方式以及运行模式等要素的影响。科技资源配置的程度决定着科技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越高,说明该地区整合、配置科技资源和创新的能力越强。
根据科技资源的内涵,结合科技活动的特点,并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从科技资源投入与科技产出效果的两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科技资源投入方面选取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三个一级指标;科技产出效果是科技资源的现实成果,是科技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主要包括知识形态的成果和科技转化成果,故选取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和科技经济效益两个一级指标。上述五个一级指标构成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将各类指标分解成若干可直接量化操作的具体指标,形成了共计28个二级指标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
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人/万人)
科技人力资源R&D人员(万人年)
企业R&D人员占地区R&D人员比重(%)
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数比重(%)
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亿元)
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
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科技财力资源(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大中型)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企业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
企业R&D经费占全省R&D经费的比重(%)
人均R&D经费支出(万元/人年)
科技物力资源科研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每名R&D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万元/人)
万名R&D发表科技论文数(篇/万人)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科技论文数(篇)
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件/万人)
科技直接产出万人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指数
技术市场交易额(亿元)
人均GDP(元/人)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科技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万人)
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依照指标体系,分别采集2001-2003年的有关原始资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数据。
二、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基本保留所含信息,进而通过对新指标的比较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得出的综合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减少了信息的交叉,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各指标重要程度不同和互相重合所造成的影响。而且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指标之间结构关系,避免了人为打分的主观性。其基本步骤如下:[2]
第一步,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指标体系内的不同量纲和量级的指标规范化,以消除这些指标间的差别和不可同度量性,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第二步,运用SPSS软件分别计算各省市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直接产出和科技经济效益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得出因子回归系数。
第三步,确定主成分个数,提取主成分的个数一般要求累积贡献率要≥85%,按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选出n个主成分,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各省(市)的因子得分Z[,ik]:
其中,Z[,ik]表示第i省(市)第k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W[,j]表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p[,ij]表示第i个省第j个指标的标准值。
第四步,用所选主成分的贡献率作权数,将各因子得分进行综合,得出各省(市)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直接产出和科技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S[,i],V[,k]为选用主成分贡献率。即:
S[,i]=∑Z[,ik]·V[,k]
第五步,利用各省(市)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直接产出和科技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构成原始数据,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得分。
2.计算结果
运用上述评价方法,计算各省市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直接产出、科技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以及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得分(表2,3,4)。表中,综合得分的高低即代表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正负值代表在各省市平均水平中所处的地位,正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表2 2001年各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综合得分
北京市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湖南省 广东省
人力1.740.680.03-0.28
-0.64-0.37-0.84-0.21
-0.340.23
财力0.640.380.01-0.01
-0.36-0.46-0.90 0.51
-0.490.69
物力
-0.780.070.22-0.361.09-0.48-0.61 1.29
-0.670.22
直接产出2.140.48
-0.27-0.14
-0.51-0.47-0.74-0.02
-0.25
-0.22
经济效益0.871.060.25 0.03
-0.76-0.03-0.65-0.26
-0.690.18
综合1.210.750.08-0.17
-0.40-0.51-1.09 0.40
-0.710.45
表3 2002年各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综合得分
北京市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湖南省 广东省
人力
1.880.570.03-0.27-0.57-0.37-0.79-0.14
-0.480.13
财力
0.900.460.13-0.26-0.28-0.68-0.58 0.31
-0.560.55
物力
2.020.17
-0.23-0.27-0.52-0.15-0.19-0.29
-0.18
-0.36
直接产出
1.880.80
-0.29-0.15-0.39-0.57-0.74-0.19
-0.10
-0.25
经济效益
0.910.820.32-0.18-0.85 0.26-0.53-0.37
-0.680.30
综合
1.850.840.10-0.32-0.74-0.43-0.83-0.11
-0.680.30
表4 2003年各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综合得分
北京市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湖南省 广东省
人力
1.940.410.07-0.27-0.58-0.39-0.83
-0.09-0.420.16
财力
0.750.160.17 0.42-0.88-0.02-0.700.04-0.640.71
物力 -1.201.410.03-0.01 1.00-0.43-0.260.31-0.66
-0.19
直接产出
1.800.81
-0.29-0.17-0.38-0.59-0.80
-0.37 0.26
-0.27
经济效益
0.620.710.37-0.06-0.93 0.43-0.58
-0.27-0.690.40
综合
1.300.920.07-0.07-0.57-0.28-0.90
-0.16-0.510.19
将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的综合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2001-2003年期间各省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得分(表5)。
表5 2001-2003年期间各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综合得分
北京市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湖南省
广东省
人力1.85 0.550.04-0.27-0.59-0.38-0.82-0.15
-0.41 0.17
财力0.76 0.330.10 0.05-0.51-0.39-0.73 0.29
-0.56 0.65
物力0.01 0.550.01-0.21 0.52-0.35-0.35 0.44
-0.50-0.11
直接产出1.94 0.70
-0.28-0.15-0.43-0.54-0.76-0.19
-0.03-0.25
经济效益0.80 0.860.31-0.07-0.85 0.22-0.59-0.30
-0.69 0.29
综合得分1.45 0.840.09-0.18-0.57-0.41-0.94 0.04
-0.63 0.31
排序
12
4687
105
93
3.基本结论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综合得分为-0.41,低于平均水平,在10个省市中排名第7位。在科技投入方面,福建省的科技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综合得分都不高,都低于平均水平。特别要指出的是,福建省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现象仍然严重,2003年福建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7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4%。[3] 这与福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这直接影响了福建科研基础条件的改善,导致了对科技人员的承载力、吸引力相对不足,难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致使福建人才队伍缺乏竞争力。在科技产出方面,福建省的科技直接产出综合得分为-0.54,仅比江西略强,在10个省市中排名第9位,几个主要指标:万名R&D发表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等在全国的排位都处于下游水平,表明福建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相比较而言,福建的科技经济效益指标的情况较好,综合得分为0.22,高于平均水平,在10个省市中排名第5位。但这主要是靠大量吸引外资与引进技术的结果,客观上造成了主要依靠外来技术的局面,如:2003年,福建外商与港澳台商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81.5%;在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的98.0%。[4]
三、提高福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对策建议
1.加快福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由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技术研发和扩散的企业构成,并有中介服务组织介入和政府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术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促进各创新主体互动协作,实现对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能力。必须加快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支撑体系相适应的、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立足福建资源优势,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线,加大科技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度,全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2.建立多元化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多元化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以及适度的科技投入规模,有利于发挥科技财力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也有利于稳住科技队伍而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科技投入,要积极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运用经济和政策杠杆,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同时还要努力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创业投资,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科技投入体系。
3.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福建省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为此,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评价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克服科研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积极拓展海内外科技人才和智力引进通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思想,根据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福建省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4.加速福建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当前,福建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配置分散,利用率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速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要建立共享机制,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环境,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