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之交,你从大学里学到了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_大学论文

在世纪之交,你从大学里学到了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_大学论文

世纪之交 上大学学什么?——中国高教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中国论文,上大论文,高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近日做出一项决定,今年要全面调整高校各个科类的专业设置,拟将我国高等院校500多个专业种类减少一半左右,工科本科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将先行一步,计划要将工科180多个专业也减少到90个左右。

进入8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校已进行过两次专业目录调整,这是第三次,也是动作最大的一次。

狭窄的对口专业教育面临挑战

解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较多沿袭了苏联式的教育模式,这种专才教育模式与高度计划经济相适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窄,毕业生“对口”从事自己的专业。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才交流日益活跃的今天,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清华大学袁德宁教授是这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研究与修订”课题组的总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说:“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职业与他在大学里所学专业相去甚远,而且,工作的变动、调整越来越多,在很多领域专业与职业不再等同。其实,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也不能做到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我是1964年从清华电机工程系毕业的,几年以前调查,我的同学60%都不在电力部门工作。”工作的变动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才是相对的。“所以,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应该是一种培养能力的载体,它是为以后开拓视野,进一步发展打基础。”

此穼改革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其方向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少、宽、柔。即减少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基础、柔性设计专业方向。

其实,像清华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从80年代初到现在,清华每5年做一次大的专业调整。80年代后期,学校共有54个专业,现在全校共有31个系37个专业,除去新增加的专业,实际压缩了近一半的专业。比如,电机工程系原有发电、高压、电机三个专业,现在只设一个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系原有的铸工、锻压、焊接三个专业合并为机械工程一个专业。

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比如我国轿车工业近年发展迅速,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清华在自己的汽车工程系中增加了车身的方向设计、轿车工业性能改进等内容。

“总之,就业方向多的专业就扩大规模,就业方向少的专业要减少,没有市场的专业方向就可以取消。”袁德宁教授这样说。

“未来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主要起因于非工程因素”

近年来,北京崛起许多现代化建筑,但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被称为新的经典之作,最被行内行外人士称道的是这个建筑不仅本身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功能,更与周围的环境高度和谐,与香山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

美国工程科学院院长讲过一段意味深化的话:“现代工程学已进入一个社会工程的时代,未来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主要起因于非工程因素”。这段话最明晰不过地表明,一个只对自己的专业精通、只对技术与物质了然于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已远远不合乎时代的要求。

袁德宁先生说:“以往的‘工程师’原是一个专业概念,现在已完全不是这样了。一件工程不仅仅需要专业技术技能,浌要考虑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上的地位,涉及法律、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往往是这些因素决定这个工程应不应建、能不能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专家”的内涵被极大地丰富了。

更何况,即使是就专业而言,现在每一个学科的突破也往往是由于邻近学科的成就所导致。

“人类文明已由原来强调分解的时代,发展到强调综合的时代。所以,以往过细过窄的专业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的,不改不行。”

大学教育应该使一个人的人格更完备更完美

过窄过细的专业划分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存在弊端。它使一些人只熟知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它东西缺乏了解、鉴赏能力。

解放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遵循的是欧美式的通才教育。1952年,文理科从清华分出去,至今被许多学人认为是一大憾事。此次改革有人戏称是“分久必合”,袁先生说:“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应时代要求而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清华正在着力改变多年来科技绝对压抑人文的局面,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进一步向综合化发展,使一个人人格更趋于完备与完美。”

如果从这个目标看,眼下的拓宽专业也许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单科性院校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

与国外的高教体系不同,我国的高校目前存在不同管理体制,有教委直属、部委、地方等不同的情况。

袁德宁教授说:“这次改革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顾及到部委所属的单科性院校,因为改革以后,这类大学很可能就只有一个专业,有些专业性过强过窄的学院可能只能算零点几个专业。这类院校将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一部分专业课老师。由于许多专业课被取消,一些教师面临转行,专业的地位消失,必然会给一些同志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据袁教授介绍,清华大学的专业课老师多年来一直是教学与科研兼顾,这些教师今后可以将重点由教学转移到科研上来,也可以教授其他课程,不会有人“失业”。“总之,有一定的阻力,但没有太大的问题,该怎么动还是要坚决动。”

对此番改革,学者杨东平这样说:“我担心的是调整得还不够,我们的大学学科专业面貌还是比较陈旧,离社会需要还是有相当距离。”

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非一日之功。

标签:;  ;  

在世纪之交,你从大学里学到了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