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潘玉君, 武友德, 明庆忠, 饶允昌[1]2005年在《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文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全中国人民在新世纪中的最宏大的国家目标,也成为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交叉整合研究的最重大的学科目标,很多学科都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以期为实现国家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问题方面,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范式。文章拟对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阐述了地理学的范式。

张蓉[2]2004年在《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文中提出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各地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而西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既是全面小康实现的重点,又是全面小康实现的难点,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全面的小康就难以实现和巩固。 当前,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薄弱和资金严重短缺;第二,基础设施差,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第四,投资环境差,在国内外缺乏竞争力;第五,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第六,教育文化落后,缺乏必须的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其基本途径包括七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叁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西部小康社会建设;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五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西部城镇化建设进程;六是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七是加强法治建设,保障西部小康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途径逐步实现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杨智[3]2016年在《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神圣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距离这一时间节点越来越近的关键时期,西部、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则成为难点中的难点。为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扶贫开发成为当前贫困地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指出: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本文从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出发,在梳理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力图对以甘肃贫困地区农村为代表的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成就、经验、现状、障碍、问题及其精准扶贫、可持续脱贫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窥斑见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益参考。甘肃作为典型的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区域集中的特征显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年居于全国末位,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当前,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主要的困难在于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搞好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对于提高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全面、科学认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找到科学的破解路径,我们需要对有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贫困、农村、农业、农民、城乡关系等科学理论,为我们研究农村贫困和发展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指引。国内外诸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角度直接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文梳理、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思想、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关于农村建设与城乡关系的思想、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党的“叁农”问题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精准扶贫战略等,汲取了如冈纳?缪尔达尔、西奥多?舒尔茨、阿玛蒂亚?森等国外学者关于贫困问题的重要学术观点,以期为科学分析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扶贫开发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如美国的“向贫困挑战”计划、巴西的“发展极”开发试验、孟加拉格莱米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等国外扶贫开发成功实践经验,为推进甘肃扶贫开发提供经验借鉴。今天的扶贫开发是过去扶贫开发思路和实践的延伸和发展。本文在回顾甘肃自20世纪80年代“两西”建设以来的扶贫开发思路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的扶贫开发措施及其扶贫开发取得成就和经验。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中,甘肃形成的“甘肃经验”以及如“甘肃精神”、“五苦精神”等精神财富,对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事业具有重大奠基意义。历经30年大规模扶贫开发,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甘肃人民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出的诸多有效举措为全国扶贫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在全世界扶贫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甘肃为全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贫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表现和形成原因具有多元复合性特征。贫困不仅在于经济收入不足,更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质是整个社会现代发展滞后。我们不能就贫困来论贫困,应在“叁农”问题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视野来认识农村贫困。对于甘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言,农村贫困在地域和人口两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从区域角度看,贫困是地理资本贫困、基础设施贫困、社会服务贫困、历史基础贫困、生产能力贫困、经营管理贫困、社会治理贫困、风俗习惯贫困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小规模农业比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影响下,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加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贫困农村“空心化”不断加重,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弱化。从人口角度看,其贫困主要在于文化素质、家庭负担、身体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发展需要也千差万别。扶贫开发虽历经多年,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本身也面临诸多内在矛盾和实施难题。扶贫与开发、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投入与需求等内在矛盾和资金缺口大、社会参与不够、资源整合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刻制约着扶贫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甘肃农村扶贫开发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我们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汇聚社会力量,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瞄准主要制约瓶颈,有针对性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同时,需要从发展目标、动力、环境、路径、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完善扶贫开发措施体系,在进一步增加投入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路径,激发内生动力。

王佳宁[4]2017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民族地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理论方法,通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地预见并作出正确和科学的决策,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演进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完成的实现提供了研究资料;有助于党和国家及时把握民族地区全面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中存在突出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给予指导方案和措施,为民族地区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文章通过结合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对东莲花村的访谈和调查,分析了东莲花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的主要成就,通过访谈法找出当前东莲花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特色。其次,通过阐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突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全面小康中的重要性。第叁,通过东莲花村党组织在打造小康示范村过程中起到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及具体项目的规划,总结东莲花村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第四,通过访谈法和深度调研法分析东莲花村基层党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第五,提出东莲花村基层党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建议。笔者以实地研究为主,通过多次到东莲花村进行深度访问和参与观察等方法,通过搜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东莲花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材料,对所收集的与本选题有关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东莲花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从而分析总结现在存在的困难和原因,并从理论上重新认识、探究相关的研究资料,分析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得出实际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一种地方性的经验。

周晓苗[5]2011年在《新疆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大从实际出发,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兵团作为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肩负着稳疆兴疆、屯垦戍边的重大职责,建设兵团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特殊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安定、精神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殷实和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系统对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进行说明;其次,归纳总结了全面小康的基本理论、科学内涵以及新要求;接着,从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出发,剖析了兵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再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兵团2005-2009年的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然后为进一步客观反映兵团全面小康进程,对兵团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兵团全面小康进程与指标进行预测分析。此外,为更详细反映兵团全面小康建设,对各垦区的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综合测评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兵团近几年全面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但是与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与资源环境亟待继续提高与改善;而且兵团十四个垦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参差不齐,差距也比较大。为了推进兵团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结合以上章节的研究,以及当前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条件,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实施人才强兵团的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兵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周俊[6]2004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最新调查统计资料 ,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从叁个方面来探讨居民收入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 ,用“基尼系数”和“五等份分组”法来分析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同时讨论了非法非正常收入对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而得出了正是由于收入分配中存在着这些不合理因素 ,使得我国目前达到的“总体小康”只能是“不全面的”和“不均衡”的。其次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制定的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 ,测算了我国城镇、农村、地区和人口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程度 ,论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后 ,从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距的角度 ,提出了在本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措施。

刘建永[7]2017年在《内蒙古农村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与研究》文中指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提出鼓励那些有能力的省市可以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城市小康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城乡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所以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发展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内蒙古位于我国北方边疆地区,其农村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近十年,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位列全国前列,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否会成为全区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这正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重点和关键。本研究首先对现有的农村小康发展水平评价的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根据国家给出的小康社会的指标标准,通过调整以及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内蒙古实际情况的小康社会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四个维度,通过数理分析,得出其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此外,本文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十二个盟市的农村地区小康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进行比较;然后,再根据十二个盟市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5年内蒙古农村地区小康社会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经济、资源环境方面与小康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而农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与小康水平差距相对较小。此外,基于对十二个盟市农村地区小康发展水平的分析,找出两种农村小康发展模式,即"乌海模式"及"巴彦淖尔模式",对其他盟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价值。

李建明[8]2005年在《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面建设小康、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从影响县域社会发展的多维要素出发,系统地构建了广西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数据库。借助多元社会统计分析理论: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模型的支持,对广西县域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实证分析。从多维视角详细地描述了影响广西县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从总体上对所有县域进行了归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广西县域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第一章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了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思路方法,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技术路线。第二章详细地阐述了县域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的关系,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论述了小康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历程,以及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内涵及其特点。其次辩证地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与县域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县域社会发展评价的要求。指出全面建设小康是县域社会积极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县域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前提和关键。对县域社会发展评价的要求是:一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二是要反映人的全面发展;叁是评价内容应全面、系统;四是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第叁章主要内容是广西县域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模型的建立。首先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社会发展及其评价,以及社会指标的基本概念。其次论述了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要求。指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坚持全面性、简洁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具体要求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五个统筹”的思想为指导,以广西县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绩效、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地区信息化水平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八个层面共38 项具体指标。该指标体系系统、全面,含义明确,充分反映可持续发展主题和信息化时代的特色,弥补了目前众多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本质特点和创新之处。再次是综合评价方法模型的选择和建立。一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论述了综合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和重要性。二是具体阐述了两种综合评价方法模型: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的原理和过程。第四章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县域社会发展进行了因素分析、综合评价及分类比较研究。首先说明了指标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换算、处理方法及过程。文中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权威参考文献,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资料。经过大量的换算处理获得了相对值和平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库。其次是综

李彦瑾[9]2014年在《定西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了量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国家统计局自2003年开始研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确定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23项指标。甘肃定西以“苦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所辖六县一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对定西考察后做出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定西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充分发挥“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叁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强毅力,经过全市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和不懈努力,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于1999年提前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凭借资源优势,定西市确定马铃薯、中医药、蓄草产业为特色支柱产业,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产业带动富民强市的作用已日益显现。2012年底,定西市已实现生产总值224.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令所有到过定西的人由衷地叹服。尽管定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定西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0年定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仅为56%,比甘肃省实现程度(62.7%)低6.7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实现程度(71.4%)低15.4个百分点,比全国实现程度(80.1%)低24.1个百分点,与全国、西部地区、全省相比差距明显。定西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具有典型代表性,探索出一条定西市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不仅对定西和像定西这样贫困落后的市州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而且关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国家制定贫困落后地区各种法规政策也有参考意义。通过分析,定西市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压力。23项指标里除已实现的4项指标外,还有19项指标需要完成预期目标。特别是实现程度在50%以下的人均GDP、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8项指标,加上单位GDP能耗(实现程度59.9%),是定西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9项弱项指标,实现难度非常大,会阻碍定西市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是定西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破解的难题。

卫荣凡, 祁小强[10]2012年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与西部小康社会建设》文中认为我国民族地区在西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不仅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尤为重要。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西部小康社会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J]. 潘玉君, 武友德, 明庆忠, 饶允昌. 经济地理. 2005

[2].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D]. 张蓉.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3]. 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D]. 杨智. 兰州大学. 2016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王佳宁. 大理大学. 2017

[5]. 新疆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究[D]. 周晓苗. 石河子大学. 2011

[6].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J]. 周俊.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7]. 内蒙古农村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与研究[D]. 刘建永.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8]. 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李建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9]. 定西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索[D]. 李彦瑾. 兰州大学. 2014

[10].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与西部小康社会建设[J]. 卫荣凡, 祁小强. 大学教育. 2012

标签:;  ;  ;  ;  ;  ;  ;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