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与现代企业的制度要素_市场经济论文

跨国经营与现代企业的制度要素_市场经济论文

跨国经营与现代企业的制度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要素论文,跨国经营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跨国公司也成为现代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与现代世界经济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集中体现了现代企业的制度要素,即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客观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中国改革新阶段的今天,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已不再只是开放的要求,即吸收外资与走向海外的需要,而且还具有企业体制改革的特殊意义。

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制度的演变

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表明,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演变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而跨国公司则又与一国市场经济向外延伸、与世界范围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对企业制度的研究应当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产生了发达的现代企业制度,开放型的市场经济或曰世界市场经济产生了跨国公司这种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中的三大变革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在个体小商品生产者基础上只能是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结合于一个生产实体之中,这就是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的起源。企业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它的两个要点:第一,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第二,企业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就资本与劳动的组合而言,要素所有权的明晰是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基本特征。企业在其发展中更复杂多样的产权关系产生于资本所有权的多样化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复杂化,以及企业与外部经济人的产权关系。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确立的财产私有制度和企业法人制度为产权关系的明晰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而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来的。公有制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与此并不相同。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股份公司的出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个别资本无法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股份公司创造了通过筹集社会资本于一个企业的形式,克服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快于个人资本积累的困难,也使市场经营的风险限于出资人所出资本的范围内,有效地规避了市场经济的风险。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是股份公司产生的生产力原因,以投资股份化作为资本要素的配置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股份公司的制度意义在于产权找到了股权的表现形式,而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股份公司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可以达到今天的水平。第二次变革是管理革命,这一革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企业的经营纯粹变成一种专门职业,而不再是资本所有者自身的附属职能。管理要素的突起是市场竞争越来越复杂,从而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表现。管理革命的制度意义在于所有者的产权与企业对法人财产的经营支配权可以分离。第三次变革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其结果是企业超越国界、超越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尤其是超越经济制度,使处于不同国家之中、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经营过程联系在一起。这一变革是生产力越出国界的反映,是市场经济国际化的表现。通过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其实质是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国际结合。跨国公司的制度意义在于产权关系的国际化,企业法人地位的国际化。相应地产权关系与企业法人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内容。严格地说,三次变革并不存在着先后顺序关系。三次变革的高潮虽有先后,却几乎是平行发生的。股份公司一旦出现,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就开始了。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至少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大发展则在二战以后,管理革命的高潮是60年代。跨国公司也不一定以股份制为企业形式。三次重大变革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从不同角度显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2.跨国公司的制度创新

从现代企业制度角度研究跨国公司,其意义在于跨国公司具有企业制度创 新的内在功能。跨国公司从企业制度上实现着创新,使一切创新归结为制度创新。因此对跨国公司创新的研究具有制度上的意义。

现代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而要适应这种市场,就需要有企业不断的创新,以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创新过程,这一点跨国公司尤其明显。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它完全符合熊彼特关于创新的五个基本特征。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经济增长是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分不开的,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创新机制又是与跨国公司分不开的。

(1)产品创新,即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更高的质量。对于投资国来说,跨国公司的进入,子公司的建立,往往伴随着该国市场出现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更优质的产品。没有这种产品优势,跨国公司就难以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先后在不同国家作为新产品而存在,跨国公司依据各个阶段的产品生产要素的特点,使它先后在不同的市场上体现产品的创新。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和组织体制正是与这种产品的国际转移相适应的。巨型跨国企业更具有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实力,因而能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它把生产过程放在海外子公司进行,这就是产品创新的体制保证。

(2)生产方法创新,即对于同一产品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生产方法的创新不是指技术性的变革,而是指经济性的变革。就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方法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比较而言,同一种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是服从于最优生产方法的企业制度。跨国公司通过海外子公司的建立从企业组织方式上来实现最优的生产方法。跨国公司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扩大了本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同时还通过国际专业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利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3)市场创新,即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拓展。跨国界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跨越贸易障碍,开辟市场。投资的国际安排,与东道国的合作方式和产权关系,往往是以东道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有时也以更广的地区市场为目标。许多本来不存在需求的市场,可以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而被创造出来。跨国公司的市场创新还包括对潜在市场的保卫和长期开发。市场内部化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说明了跨国公司的市场创新,即不利用现存的世界市场,而建立企业的内部市场。市场创新是用子公司间的内部市场取代与其它公司之间的外部市场。由于内部市场的建立,跨国公司控制了长期供求关系,维持了中间产品市场的差别价格,实行了公司的内部划拨价格。跨国公司的成立表明,这些收益超过了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超额成本。市场内部化很显著地体现了跨国公司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市场创新的特征。

(4)供给创新,即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这在向原料生产国的投资最为明显。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全球经营中的原料供给。另一方面,现代跨国公司在母国常常已只是总装厂,而零部件生产全部分散在世界各地。跨国公司通过少量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保证了原材料和零配件的稳定供应。

(5)组织创新,即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包括建立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创造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各种控制方式,从而在各个国别和地区形成不同程度的垄断。不论总公司采用何种组织结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全球性的生产经营安排,地区的直至全球的市场优势或垄断。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是通过自己的垄断优势来实现的。根据S·海默的理论,投资的发生在于市场的不完全,包括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前者指产品差别、商标、销售技术与操纵价格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对专利与技术诀窍、资金与管理技能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控制。跨国公司正是利用这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形成与发展的,即利用两类市场的不完全性进行跨国界投资,达到建立子公司、从组织上保证跨国经营的目的。

总之,由于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这样一个更为复杂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运作,它也就自然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进行着创新。跨国公司的创新机制更集中地体现了现代企业的制度特征。

3.从技术创新到企业制度创新

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是由技术上的创新所带来的企业组织制度上的创新。在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分析中,许多作者强调了当代科技革命对这一发展的影响及其决定作用,即分工的加深,运输能力的增强和通讯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没有充分重视这些技术创新对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的历史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的起点清晰地显示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决定性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起点可以划在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的出现是它的典型标志。铁路的巨大运输能力为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然而它的历史价值决非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革命,因为它还带来了一场企业组织制度的革命。铁路公司所需的巨大投资额是当时任何一个企业主或家族式合伙制企业所无法承担的。同时,大量投资人也不可能亲自去管理和经营这种具有高度技术和管理要求的铁路。这就产生了两方面的需要。一是有一种迅速集结大量社会资本的方式,二是由少数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来代表大量投资者管理铁路公司。其结果投资只能采用股票的方式来进行,合伙公司成为专业投资公司。同时出资者与铁路的管理逐步脱离,而专业管理者可能并不拥有或者只很少拥有铁路公司的股票。

同样的规律发生于20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中。技术创新再次导致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决定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技术与经济的原因在于:

(1)生产与技术的复杂化使分工加深,要求跨国经营。现代技术和产品的复杂性常使个别国家的企业无法承担全部生产过程;现代产品的大规模经营效益更加明显。在国际水平分工加深的同时要把生产经营仍掌握在本公司手中,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市场内部化,就要求进行跨国投资。

(2)新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要求国际投资。现代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大量涌现,高级复杂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投资,也相应地要求在全球市场收回投资。技术创新企业必须不但赢得本国市场,而且赢得国外市场。这需要直接控制它国的生产过程,跨越关税壁垒,于是直接投资和跨国兼并就成为必要。

(3)有效保证国际供给来源要求跨国投资。技术革命使发达工业国更多集中于产品开发与最终阶段的生产,半成品供给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在国内经济中产品按阶段分工的相似要求也相应产生了。通过跨国投资实现对产品生产阶段的国际合作和对稳定供给的控制,正是起源于这种垂直的国际分工。

(4)后进国家的发展需要从先进国家引进较新产业与产品,实现技术进步。现代技术与产品的进步日新月异,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成为后进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先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贸易、专利转让等转移技术,但在许多情况下通过投资及合作实现部分控制更为有利。

(5)新产品的竞争需要国际经营。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要求跨国公司不但实行开拓进攻战略,而且实行防御战略,保护潜在市场。同时不同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又要求跨国公司实行多样化的经营战略,导致多领域投资。

这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全球性的,相应地只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才能适应。这就是跨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终极原因,也由此产生了这种新型企业组织制度的全部复杂内容。跨国界的股份合作、产权组合、在它国注册经营的法人、全球化的产品分部制、职能分部制、地区分部制等组织结构,生产、经营、销售的全球一体化的跨国公司。上述各种生产力国际扩展的要求导致一国公司在它国创建一个新的法人,拥有部分或全部产权。组织制度上的各种创新都是这一特点和经营范围扩大到全球的结果。

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跨国公司在实现国际化经营中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不仅需要适应各国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而且需要适应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因而是一种国际化了的现代企业制度。分析这种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有利于揭示现代企业的制度特征,而且有利于从制度这个基础上探索跨国经营的实现途径,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跨国公司对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意义。

1.跨国界要素投入下的产权关系

跨国公司是在跨国界要素投入下形成的,因此,要素所有权明晰的要求比一般市场经济更为突出。首先,要素的国别多元化要求产权明晰。在企业形成中必然包括来自母国与东道国的要素投入,各国所占产权的份额决定了跨国企业的控制权在哪一国手中,从而影响到国家利益。在这里,产权明晰不仅是各投资企业的要求,而且是各当事国的要求。母国与东道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法律、政策,都是建立在要求明晰产权关系基础之上的。其次,要素的多样化要求产权明晰。尽管一个企业何种要素投入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的性质而与生产的跨国性无关,但是,跨国经营产生的原因本身就决定了跨国企业往往涉及更多的要素,从而带来要素产权关系明晰的更复杂的问题。母国企业不仅可以货币资本作为投入,而且可以实物资本、专有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渠道、品牌商誉等等作为投入;东道国不仅可以货币资本作为投入,而且可以土地资源、现有企业实物资产等作为投入。各类要素投入时的价值评估成了跨国企业形成的前提。没有清晰的产权是不可想象的。

通过股权参与实现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既是国际直接投资区别于间接投资的重要标志,也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以美国的标准看,投资企业拥有10%以上的股权即属于直接投资。采用海外直接投资方式以把被投资企业纳入本公司国际化经营的体系之中,这一点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现代国际企业制度中产权关系的惯例:产权大小决定决策权大小。

环绕产权比重而出现的各种选择反映了产权问题在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中,都规定跨国公司在当地子公司的股权份额不得超过49%,或者规定外资必须逐步将股份转让给当地投资者,以防止企业为跨国公司所控制,使本国对企业从而重要经济部门仍然拥有控制权。但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外资,这种股权安排的放松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就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股权选择来讲,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要求。产权安排是国际经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东道国的限制因素,当跨国公司拥有最新先进技术、发达的销售网络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从而拥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时,母公司较多会要求建立全部股权以有效地控制子公司,保护技术机密,实行全球战略,同时减少与东道国合资者的矛盾。大型跨国公司一般偏向于拥有全部股权。当然这样做也会因没有当地合作者而难以处理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难以获得经济情报,需要承担全部风险,并受到利润汇出和税收上的较多限制。当产品不具有上述特殊优势,具有垄断地位且对东道国市场具有一定要求时,跨国公司则较多建立多数股权。中型跨国公司一般作出这种选择。至于实力较弱的和经营一般产品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则往往接受少数股权的产权形式。非全部股权拥有包括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的合资形式的形成,既是母公司与东道国争夺控制权的结果,也是企业其它利益权衡的表现。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转让、管理、生产与销售合同,一般被称为非股权安排形式。这些方式的国际经营同样是建立在清晰的产权关系基础之上的,反映了现代市场和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技术合同为例,技术合同的法律基础是知识产权,技术合同与许可证贸易的区别仅仅在于,许可证贸易是技术、商标或品牌的完全转让协议,买卖双方按价格付款。技术合同则是在一定期限内按产品产量与销售价格以提成方式进行补偿性支付,在合同期内跨国公司继续为东道国培训人员,向东道国提供改进技术的信息等技术帮助,而东道国承担保守技术秘密、保证产品质量和提供技术反馈等义务。再以管理合同为例,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软技术,不论跨国公司提供的是单纯技术管理,还是包括技术管理、购销管理、行政管理在内的全面管理,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提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并以此取得补偿,东道国企业只向管理者提供有关信息,而保持企业其它各种权力。再如销售合同,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与东道国签订合同,通过控制市场获得利润。在这时销售范围是一种垄断经营权,而销售技术与生产技术在性质上则是相似的。这些非股权安排都是经营国际化的产物。

2.在它国领土上的独立法人

跨国企业子公司是母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产物。因此,它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在它国的土地上,依据它国的投资规则与公司法律建立的一个新的企业。这样企业法人的独立性地位更加显著。不论东道国政府、东道国投资者还是母国母公司,都只拥有投入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而企业的全部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都属于跨国企业的子公司。母公司建立子公司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创建子公司的规划体现这种战略,通过其资产所有权实现这种战略。因此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方向等重大决策需要进行管理。至于这种管理的分权程度则各不相同。但是对东道国来说,子公司只能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跨国企业子公司的这种法人地位也正是因为其作为跨国企业的特点而更加明显:企业在东道国注册,不论东道国实行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也不论东道国参与多少比重投资,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必须保证。另一方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资产纽带关系,母公司的经营战略通过这种资产纽带关系体现,而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不但确保了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而且确保了其法人财产权。独立法人地位确保了子公司经营的效率,也就确保了母国与东道国二方面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利益。当然同样重要的是,投资者必须充分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选择合适的经营管理人员代表自己的利益,实现海外资产的保值增值。

3.超脱于政府的企业经营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跨国企业的形成方式就使这一要求得到有效保证。东道国政府只能通过关于外资企业的立法来规定跨国公司的投资范围、社会责任、税收标准、利润返回等,但不能参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跨国公司子公司经营的唯一准则,是在东道国法律限定下实现利润极大化,按照市场进行自主经营。子公司经营在母公司全球规划之内,但这完全属于大公司内部管理问题,而不涉及政府参与。母公司的管理是超越国界的,也是超越政府的。母公司国际投资依据的只是本身经营战略,尽管东道国可以制定外资政策,但与本国的发展战略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的联系。

4.适应高度复杂市场的组织体制

产权问题、法人地位问题和政企关系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外部关系问题,而组织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问题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关系问题。跨国企业的组织体制所面对的是一个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的国外市场、国际市场。为了适应这种更为复杂的市场,跨国企业也形成了更为高级和科学的内部组织体制。无论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是在子公司内部,在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都体现了相互独立、责任明确的原则。一切组织体制的安排都是为了既体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又体现经营决策的高效科学。子公司决策在母公司全球战略下有较高的灵活性,对所在国市场有较高的适应性。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发达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一方面,国际化经营要求有效处理全球经营总体规划与地区经营具体策略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全球大市场与国别地区局部市场的关系。跨国公司的组织体制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这种组织原则既可通过决策、战略和控制的集中实现跨国公司全球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整体目标,增强跨国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又能确保各地子公司的主动性和灵活决策,以选择最适应于当地市场的具体策略,有效地拓展市场。另一方面,经营国际化要求从组织上保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经营国际化使跨国公司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问题,资金调拨、生产安排、研究开发、技术服务、销售方式等等都需要进行大量跨越国界的调度和组织,子公司的局部利益与跨国公司整体利益必须有效协调。这样在组织体制上必须既保证部门内的纵向联系,也必须保证部门间的横向联系。企业内部资源如何更有效配置以更好适应外部市场,同样也是现代企业必须在组织制度上解决的一大问题。

现代世界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改革深化和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只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原则才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只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企业,才能形成与国外企业相适应的竞争力,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简而言之,中国要实现跨国经营必须按照国际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跨国公司是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

进入20世纪,世界经济完全形成,通过国际投资进行跨国经营也随之开始。5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不仅地区性的一体化组织相继出现,而且全球性的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如果说地区一体化主要消除了地区贸易障碍的话,那么全球一体化则创造了世界范围的投资、生产与贸易的环境与机制。许多论著证明了20世纪后半期跨国公司大发展的原因,但更深入一层考虑就可以发现,跨国公司是一种与一体化世界经济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其相应的企业制度一样。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标志是,全球贸易协定不断降低关税,使全球市场朝一个整体的方向发展,使企业的全球市场规划更为有利。固定汇率制度和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对汇率的协调政策,减少了汇率的不稳定性,创造了国际投资的稳定环境。政府间的税收协定避免了双重征税使跨国经营更加有利。国际投资的保护协定和鼓励外来投资的规定越来越趋于接近规范,使全球各投资环境差距缩小。而且,各国对外来投资的鼓励政策还常常使外国投资者更为有利。世界经济一体化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界对国际经济活动的障碍。企业经营活动跨越国界也就越来越便利。所以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产物,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发展的,反过来,跨国公司一经发展,生产的国际化也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这种地位证明,这不仅是一种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与全球经济体系一同发展的一种企业制度问题。中国要适应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历史性趋势,必须采用跨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2.当代国际分工已越来越多地与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结合在一起

在传统认识上,国际分工常常是一国比较优势的结果,是一国发展战略的体现。这种判断也许对于一个比较内向型的经济来说仍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国家一旦实行比较大的开放度,它的比较优势往往就被纳入大跨国公司的全球规划之中。这时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变为跨国公司的产品布局或生产阶段的布局。一个国家(特别是后进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只有较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和国际市场开拓,才能更顺利地实现。反过来,对一个开放型经济来说,国际化经营也是开放型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当代国际分工早已超出了商品交换式的贸易性传统分工形式,而进入了一个生产布局式的投资性分工形式。这种分工形式是离不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的。要成功参与当代国际分工,就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这一企业组织形式。

3.当代国际竞争战略是全球战略,跨国公司是国际竞争的主体

在传统的国际竞争上,产品质量、价格及销售方式等是竞争的主要因素,竞争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但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规划生产经营,使竞争内容从产品竞争转变为经营竞争,竞争领域发展为包括生产定位到市场开拓的全面竞争,现代许多产品已经很难说是哪一个国家的产品,它可能是在一国或几国研制,由某公司提供品牌,在另一国或几国生产,而同属于一个跨国公司。在这一点上国家的界限模糊了,跨国公司作为主体的地位上升了。现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是许多产品与其说是某一国的产品,不如说是某一个跨国公司的产品;某国产品的含义只是在某国最终完成的意思,品牌才表明产品的公司。因此,国际竞争在空间意义上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产品意义上则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这一点分析告诉我们,要真正作为一个国家赢得国际竞争,必须在企业制度上采用跨国公司的形式,包括本国建立海外子公司。

标签:;  ;  ;  ;  ;  ;  ;  ;  ;  ;  ;  ;  ;  ;  

跨国经营与现代企业的制度要素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