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时、度、效”
邓金春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
[摘要] 发挥教育学学科的传统优势,巩固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基础地位,是当前师范院校的迫切任务和改革议题。精准把握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时、度、效”,就是要看清“时局”,开展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纠正“准度”,优化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讲究“实效”,强化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时、度、效”三者有机统一,共同致力于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全过程。
[关键词] 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
1892 年梁启超创办师范学堂,开设教育学专业,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的起点。120 多年的发展历史,巩固了教育学在师范院校的基础地位。依托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教育学本科专业也取得显著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师资。现今教育学本科专业已不再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其间,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时、效、度”。
一、看清“时局”,开展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
“时”者,“时间、时期、时代”或“时机、时局、时候”也,特指一些关键的“时刻”,尤其强调的是见机而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时”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是一个变量的概念。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首先要看清“时局”,见机而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顺利开展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
(一)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是对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响应
2015 年,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来建设高校。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将“双一流”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自身竞争力,而且更加强调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彰显自身学科特色,这使得部分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教育学学科是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科,而教育学是其基础学科,也是一级学科,统领着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教育学基础学科的地位,一般通过开设教育学专业,特别是教育学本科专业来体现。从1892 年梁启超开设教育学专业至今120 多年,教育学专业经过多次的调整、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而今,教育学专业,特别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发展,却成了制约部分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桎梏。
将预先培养5 d的斜面冠突散囊菌菌种转接于种子培养基(200 mL)中,置振荡培养箱中30 ℃,转速200 r/min条件下培养24 h。
2013 年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实行全国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并建立题库,统一安排和组织笔试和面试。同时限定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证明的有效期限为3年,且在校专科的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才能报考,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依据实行教师资格证每5 年一次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师范生不再如改革前一样只需达到特定的课程学分要求、普通话过关、体检合格就可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笔者曾为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政治)是大四的时候直接申请的,科目是自己任意填选的,选择文科科目都还可以理解,毕竟当时招生的时候只招收文史方向的学生,可班上竟然还有学生选择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且都顺利通过学院、学校和教育局的审核如期拿到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必须坚持寻根溯源和与时俱进相结合,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找到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根基与精华、经验与教训,并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的战略需求,见机而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促进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开展。
激励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对其进行语言或是行动上的鼓励,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得不到该有的鼓励,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也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榜样,激励教育的出现,让教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了学生积极好学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是对师范教育系统调整及高校扩招的回应
事物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也不例外。把握好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度,即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好正确的方向,不偏不倚,既不一味地保守,又不太激进,稳中求进。把握好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度,就是要处理好旧与新(继承与创新)、近与远(看得见与看得远)、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999 年,我国开始进行师范教育系统的调整,逐步由“中师—师专—高师”三级向“师专—高师”二级过渡,直至2010年中师全部消亡。中师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将走向何处?一段时间内,教育学本科专业存在的合理性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SHT11集成温度和湿度传感器与一体,与单片机结合组成的温湿度测量系统电路简单、体积小,很适合于许多场合下对温湿度的检测。其通过单片机串口输出温湿度及露点数据,经过电平转换器件将数据传送给上位PC机串口上的RS232,再被PC机进行处理,实现远距离对环境温湿度的检测。本系统实现了单点检测,若经过扩展可以实现多点温湿度检测,也可以采用与无线收发射模块将其扩展为无线温湿度检测系统,满足对温湿度无线检测的需要。
天真的我们以为,中师消亡了,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进行相应地调整。然而并没有,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之前仍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作为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笔者亲身经历了这样尴尬的处境。应学生要求,学院在大三将我们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分为小学教育、学校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三个方向,最后由于选择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人数不到10人,没法开班,只能合并为两个方向。小学教育开设了小学班级管理、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三门课程,由同一教师授课。学校教育开设了学校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数学教学法,虽然单独请了一线教师进行授课,但效果并不明显。最后拿到的毕业证上,专业依然是教育学,并未区分方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经常遭受用人单位的白眼,学生、家长怨声载道。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并未随着中师的消亡有明显的消减,反而还随着高校的扩招出现人数剧增的趋势。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长期处于待就业的状态。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就业主干道被堵死,同时高校扩招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也难以进入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工作。有人形象地以烹饪比喻教育学专业相对其他教育学类专业的劣势,其他专业毕业生学会了如何制作一道菜,而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仅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菜肴。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成了不接地气、指手画脚的局外人,让用人单位对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而不求”。一方面,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管理者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客观规律的关注,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心理健康”“身心发展”,在招聘过程中过度注重学科知识,宁愿选择具有某一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毕业生,也不愿选择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形成了“教学能力是学科教师天生就具备的”的错误观点,认为专业知识精湛的学科毕业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成长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并对提高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发挥重要作用。如此“一举两得”的人才招聘思想,使得用人单位对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认可度较低,甚至持否定态度〔1〕。因此,伴随着师范教育系统的调整,再加上高校沸沸扬扬的扩招,教育学本科成了名副其实的冷专业,教育成了人人都可言说的话题,教育学本科的专业性遭受着各种白眼与质疑。
在进行锅炉设备检测时,目视检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只有经验的检修人员,通过裸眼或者在5~10倍放大镜下,对锅炉设备的各项元器件及焊接缝做出观察,从而检测锅炉设备是否有锈蚀、元件疏松、凹坑裂纹等故障隐患问题,然后通过多拍彩色照片的方式,将锅炉设备仪表损伤情况记录下来。[1]在诸多锅炉设备检测方法中,目视检测是无损监测的第一步,可以进一步精确检测范围,弥补内部检验在锅炉检验上的漏洞,此外由于此种检测方法操作简单,不需停止锅炉运行就可以直接检测,因此相比较其他检测方法,目视检测更加经济高效,为此今后锅炉检修人员,还需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目视检测技术能力。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必须看清师范教育系统由三级向两级调整的大时局,及教育学本科专业最佳就业口关闭的现实,并结合高校扩招后社会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见机而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促进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是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呼应
霍金斯在《教育与学科规训制度的缘起意想不到的逆转》开篇就指出:“‘教育学’并非是一门独立学科。”即使今天我们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观念,依然会使人感到不安和难堪〔1〕。不难发现,教育学的研究经常在借鉴其他学科的东西,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实际是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的借鉴与融合,教育学学科缺乏内涵式的东西,教育学沦为了各学科的附庸。直到今天,在教育学学者的专门论述中,也不时可以发现教育学学者对自身专业性的焦虑,教育学在学术圈中一直处于相对比较边缘的地位。曾有学者写到,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进行自我介绍,当其自报家门是教育学出身时,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长时间的静默无声,静得尴尬,类同羞辱。这种现象,在很多知名教育学学者的专业成长经历中,不止一次地一再被反复表述,验证了教育学的专业性不足的焦虑心态〔2〕。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存在,长期遭受着社会各界人士的质疑,成了高校中的“尴尬专业”。
教师资格的改革对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师范生免考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还可任意选择喜欢的中小学科目的优势,但同时也增加了去教师资格证培训机构教授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中教育学知识模块课程的工作机会。
要使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有效果,就必须以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和标准为导向,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监督方案的有力实施,力求培养出让用人单位满意的教育学本科人才。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多以学校作为就业选择,而现今学校比较喜欢“双师型教师”,即既有学科知识,又有教育心理学类知识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能教具体的知识,还懂得如何育人。这也是,现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比较火的原因。此时,“教育学第二学位”的开设便成了具备第一学位学科知识的学生的另一个较佳选择。
二、纠正“准度”,优化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
“度”者,“热度、温度、力度”或“程度、适度、准度”也,主要包含综合平衡、适宜有度、恰到好处、中庸和谐之意,是一个临界点的概念。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力求掌握适宜的火候,不焦不躁,不慌不忙,力求切准发展的脉搏,力求达到精确的状态。
20 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致力于为中等师范院校培养教育学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其中,最对口的就业选择就是中等师范院校的教师。
(一)处理好旧与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现今面临的问题与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的关系。各高校在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中,反复地强调现今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毕业就业难,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社会、家长、学生对该专业充满质疑。为此,部分高校通过鼓励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考研的方式,延缓就业。延缓就业并不等于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仍很难就业。进中小学呢,有学历优势,可仍然没有学科知识基础,且因读研期间偏向于理论学习,毕业后实践能力也下降了,动手能力反而没有教育学本科生强,工资期望值却明显比其高,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情款待。进高等院校呢,读研期间只是浅层地接触研究,甚至没有真正系统地接受过科研学习的训练,比起博士来说,不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根本不太可能进入高校工作。
以鼓励学生考研、读研为突破口,来进行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院校,必须在看到现今教育学本科生的劣势的前提下,思考、预见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真正的就业优势,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在看得见的前提下,必须看得远,把握好改革的度,抓准改革的真正意义。
教育学专业历经120 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学专业的基础地位,在保留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依据现今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引导,即在整个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旧与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精准把握改革的力度,稳中求进,稳中求发展。
(二)处理好近与远(看得见与看得远)的关系
所谓的处理好旧与新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传统基础地位与新的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教育学学科一直是师范院校的老牌学科,而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基础地位正是教育学学科地位直接的、突出的、充分的表现。教育学本科专业曾为中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服务于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教育学教师,间接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现今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发展不再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需求,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回应并尝试改革,有学校引鉴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彻底取消教育学本科专业,将教育学本科专业变成了专门的研究生专业,将教育学院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以研究生为主的学院,以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这引起了部分老教师的不满,他们认为:“教育学本科专业是师范院校最传统、最基础的专业,怎么能说取消就取消呢?再者,教育学本科专业取消后,原本属于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教师何去何从呢?”教育学本科专业取消,使部分老教师悲愤不已,他们被迫并入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成了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
(4)对老旧管线的清管作业,应事先根据管道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适当位置断管,摸清管道内黑粉情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清管器,并采取多段清管的方式清除管道内黑粉。
(三)处理好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所谓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当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出现诸如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学生对口就业率低等问题时,相关院校曾结合自身实际对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鉴了其他学校的改革经验,制定出一套又一套的改革理论。但理论在实行的过程中却畏手畏脚,甚至改着改着又回到了原点。某省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考虑到学生毕业就业不对口的问题,将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分为学校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三个方向。改革开始施行时,学生和教师都满怀热情,可没坚持多久,又走回了原来的老路,真所谓“穿新鞋走老路”。学生纷纷抱怨:“简直是瞎折腾,耗费财力、物力。”后该学院又通过对全国的教育学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推行“第二学士学位”(“双学位”)教育,即允许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去历史与行政学院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去经济学院修读经济学专业。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招收符合条件的大二本科学生攻读教育学(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以使未来的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教育心理学类的知识。第二学位的学费为第一学位的二分之一,假期授课,学生三年内可修读完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完成专业见习和实习,获得相应的学分,毕业的时候学生将获得一个本科毕业证,两个学士学位证。“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双学位施行的初衷是好的,一方面让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多了行政管理、经济学两个选择,另一方面也让具备相应学科知识的准教师们,同时也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类的知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渐渐地,双学位变成了受利益驱使的工具,招生规模扩大,招生条件变低,教师应付教,学生应付学与考,双学位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低。再者,学生在找工作时,大部分招聘单位不认可学生的第二学位,学生和家长们怨声载道:“纯属是浪费钱,浪费时间,最后拿到了个无用的证书。”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需要我们对现实问题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带着问题去进行改革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改革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改革实践的指导。只有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才能把握好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度,才能保证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讲究“实效”,强化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工作
“效”者,“效果、效用、效率”也,主要指改革工作的质量、品质和水平,强调的是求真务实、实干实效,是一个质的概念。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工作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用、是否有效率,是检验其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实效性”很大程度应该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毕业生的质量如何是评价该专业人才培养“实效性”的重要指标。而以往在评价改革的成效时,我们过多地关注学校和教师的成果,往往忽略了改革过程中学生的变化。如我们多以教师的科研成果来评定一个专业、一个学院、一所学校的发展情况,而对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是单纯地用卷面成绩进行浅层次的评价。看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是否有“实效性”,即看改革是否有效果,看改革是否有效用,看改革是否有效率?
三种滤料的缠结程度:PPS含基布滤料>PPS无基布滤料B>PPS无基布滤料A,选择纤维长度偏大的可以提高滤料整体的缠结程度,且数据显示PPS无基布滤料B的缠结程度接近PPS含基布滤料。
(一)提高毕业生质量,使改革有效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3〕1390。此处指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所产生的一切成果,主要通过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来体现。质量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的前提,若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低下,那么高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高校扩招后,大学在校生的数量骤增,学生学习的机会是增加了,可人们对毕业生质量的担忧也增多了。
除此以外,对于智能研判的方式还可将其运用于确定变量权重,上述的运用要点符合了模糊数学的基本思路。针对现有的路面拥堵首先应当判定其严重度,然后借助加权平均的方式来实现定量处理。在全面判断拥堵路况以后,就要对其发出相应的警报处理。
(2)气吹清扫器原铝合金气嘴抗腐蚀性能差,易穿孔、断裂;目前选用ABS塑胶气嘴,但材质脆软,易受到机械外力而折断,其螺纹与笛管密封性能差,因漏气吹扫压力降低而导致吹扫不彻底;气嘴孔径为0.8 mm,易堵塞;备件消耗、维护量较大。
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是检验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标准。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是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南针。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是脱节的,高校只按照自己的理想路子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压根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人才何去何从?这也是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一大原因。其次,用人单位有权利选择质量较高的毕业生,他们倾向于选择能够为其服务的人才。最后,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实际上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给予很高的评价,那么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是好的。这一点,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做得比较好。如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能比较强的毕业生。为此,地方院校就把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开,如“三字一话”,学生通过考核后颁发合格证书。同时,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教学技能比赛、试讲指导、优秀课例评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强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必须以国家的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为导向,看清时局,帮助学生在顺利取得相应科目教师资格证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能够胜任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工作,做到见机而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以促进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顺利开展。
(二)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使改革有效用
有效用即有效益,此处主要指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能够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效用?经济学中,把商品作为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有效果强调的是学到了东西(有结果),有效益强调的是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学生所用(有益处)。也就是说,学而无用的东西,即便有效果,也是无效用的〔4〕。我们经常听到大学毕业生这样抱怨:“工作了以后,才发现,之前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只能边工作边学,大学读了好像没有太多的用处,一纸文凭仅仅是块敲门砖。”好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大学到底怎么了,才会让学生产生这么大的抱怨呢?我们的大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我们的大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试验用“水洗”低K(K≤80 mg/kg)MoO3费氏平均粒度较大,经过两种不同工艺试验结果见图2、图3。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经历了从双基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阶段。三维目标是双基目标的继承与发展,而核心素养是一个既继承又超越了三维目标的、更高级、更深刻的概念。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最具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可能,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核心素养包含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大部分。”〔5〕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所剩下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素养,而核心素养是对人今后发展最有用的东西。因此,要使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有效用,即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第二,重视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离开学校后,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用到的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第三,要处理好品格培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能力需要道德品格的价值判断和引领,道德品格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能力的支撑,它们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改革有效率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3〕1390。效率也是一个经济学的词汇,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若投入少,产出高,则效率高。
要使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有效率,就要处理好改革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产出(培养出优质的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改革投入内,产生尽可能大或多的产出,即在一定的、合理的教育资源投入下,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培养出优而多的毕业生。因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提高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效率的关键。
可现实是,高校中存在着诸多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这在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局面,学院花重金邀请到某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家来做讲座,而主动去倾听学习、交流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又如某学院为提高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特意向学校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申请到微格教室,学生可用于讲课训练。一开始,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蜂拥而至,可过了不到一个月,却形单影只,学院只好把训练的机会让给其他专业的同学。再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及其部分师范生积极参与到该项目中来,与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置换,一线中小学教师进入师范院校集中接受专家培训和学习,大三、大四师范生进入一线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对于师范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可令人无语的是,我们的学生却以顶岗学校地处偏远地区、条件艰苦,自己吃不了那份苦为由,不愿意参加顶岗实习,甚至有部分顶岗学生中途当了“逃兵”,严重损害了学院和学校的声誉,阻碍了学院、学校国培工作的开展。
造成上述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我们为其投入再多的教育资源,提供再多的学习机会,都是枉然的。因此,要使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有效率,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要充分地调动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起专业自信,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自己的专业。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虽然难找工作,对口的就业机会很局限,但并不代表不能找到好的工作。笔者的大学同学毕业后考上了一所地级市小学,现今已经是小学优秀教师了。也有考上公务员岗位的,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扶贫工作,小有成就,如今已经升为科长了。也还有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创办了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六个校区了。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若一心想考研的学生,则需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若想一毕业就进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则必须再具备一门及以上的中小学学科知识;若想自主创业的学生,则需积累教育培训的实战经验和创造相应的创业条件。最后,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有用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要使学习有用,就是要使学习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记,留下深远的影响。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的:“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一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6〕
总之,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时、度、效”三方面,“时”者,“时局”也;“度”者,“准度”也;“效”者,“实效”也。看清“时局”,才能对复杂的改革背景有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以及往哪个方向进行改革?纠正“准度”,才能掌握好改革的火候,恰到好处,才能知道怎么样改革?讲究“实效”,才能检验改革成效的好坏,才能知道改革的效果怎么样?
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科阶段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学科进步、引领人类上升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来自政府、学校和学院、学生等多方力量的协调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改革的“时、度、效”,看清“时局”,纠正“准度”,讲究“实效”,促进教育学本科专业更快、更好、更深的发展。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核心技术,而区块链事实上是一条哈希链,通过哈希函数串联一块块历史数据。本节主要介绍哈希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参考文献]
〔1〕黄明东,陈越.调整与优化: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7):18-25.
〔2〕司洪昌.教育学本科专业,最后的晚餐?〔J〕.教育与职业,2006(25):20-2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42-46.
〔5〕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1-13.
〔6〕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9.
Grasping the"Time,Degree and Effect"of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for Education Majors
Deng Jinchun
(College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urgent task and issue for current normal colleg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of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and to consolidate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undergraduate major of education.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time, degree and efficiency" of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for education majors means grasping the "time"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accuracy" to optimize the reform, and emphasizing the "efficiency" in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time,degree and efficiency"is committed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eform.
〔Key words〕 pedagogy;undergraduate;specialty;reform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2266(2019)09-0116-07
[DOI] 10.3969 ∕j.issn.2096-2266.2019.09.018
[收稿日期] 2019-04-12
[作者简介] 邓金春,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杨朝霞)
标签:教育学论文; 本科论文; 专业论文; 改革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