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论文_楚强

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论文_楚强

南京市财政局 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目前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完整、产业发展规划不足、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美丽乡村产业规划、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注重生态保护、加强乡村产业管理等措施,推动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从而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鉴于此,本文就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美丽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乡土中国正在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广大农村正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加大的复杂改革环境,肩负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艰巨任务。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奠基“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实现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美丽乡村建设意义

1.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全局发展的大命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把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1.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多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信息的交换,导致了农村人口不断转移进入城市,乡村农业产业的滞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也不会实现美丽中国。

1.3脱贫的重要手段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要求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农村脱贫7000万人,确保到2020年全部脱贫。实践指出,实施美丽乡村战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因地制宜筛选项目,搞好一村一品、做精一村一业,综合运用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指导农户创业就业、办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的目标。

2.美丽乡村的主要类型

2.1区位优势型

区位优势型美丽乡村是指靠近大城市城区、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者重要旅游景点的乡村,依托城镇快速发展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带来的人口集聚,发展旅游业或者商贸业,或者成为城市新鲜蔬菜、牛奶的供应地,在城镇化的拉动力之下实现乡村振兴。

2.2环境优越型

环境优越型美丽乡村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或者独特的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大多远离城区、原有乡土人情保持完整,在保护自然格局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或者绿色循环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提供再生动力。

2.3文化底蕴型

文化底蕴型美丽乡村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的村庄,乡村格局保持完整、历史风貌得以延续,有些是少数民族聚集村落,有些保留有大量的历史遗迹与文人轶事,有些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延续了淳朴的生活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不足

3.1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发展应该作为整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精心规划。“然而,传统村庄规划往往侧重于村庄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重要景观节点设计、民居改造、改厨改厕等物质空间层面的规划。对于村庄现有的农业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等)如何转型升级,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的产业链条,如何合理布局这些产业,均考虑不足;对于村庄建成区内的空心户、闲置院落、空置土地等存量用地如何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更是鲜有思考。”目前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偏低,对挖掘村庄文化、资源等方面不到位,很难突出村庄特色;有些村庄的发展规划重点在于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缺少产业方面的规划。

3.2美丽乡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规模经济效应

大多数美丽乡村存在产业单一、产业环节少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制约了美丽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列如我市部分美丽乡村示范村虽然通过整治美化,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但是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还存在不小差距,产品不够丰富;产品营销渠道单一,主要靠参观购买;缺乏特色的配套餐馆、民宿以及其它休闲设施,游客上午来上午走,下午来下午走,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

4.基于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1)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整合现有的多项支农资金统筹用于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公共财政投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发行农村产融合发展专项债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范举债融资行为,推动融资平台转型改制和市场化融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债券的方式融资,用于农村供电、电信、广电网络等设施建设。

(2)托宽资金筹集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美丽乡村。创新政府投资支持方式,鼓励通过财政拨款、特许或委托经营等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不向社会征收的政府性农村基础设施维修养护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区将农村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进行捆绑,实施一体化开发和建设。引导国外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依托公益平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物。

(3)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综合运用奖励、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发挥‘’惠农贷‘’、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政策措施,支持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美丽乡村产业的投入。

4.2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做实美丽乡村产业规划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全面的考虑、详细的规划,稳步推进。虽然我国目前有不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但是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模式,在建设中不能生搬硬套,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逐步扩大范围。一是在进行美丽乡村整体规划时,要把产业发展规划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论证。二是要结合资源条件、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区位交通、核心人力资源等条件,确定产业定位和适宜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做好产业布局规划,突出优势和特色。三是要发挥合力,科学规划。要充分发挥政府、专家、企业、村干部、村民的作用,共同参与,依靠集体智慧,保证产业规划既引领潮流,又符合实际。

4.3坚持发展生态绿色产业

生态绿色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要求人与自然要协调共生,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需要互相协调,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立足科技农业,注重产业调整,促进生产发展,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整体的品质,生产绿色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生态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打造“产业美”。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引领生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

论文作者:楚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论文_楚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