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产业安全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的产业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中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产业安全的形成机理

(一)跨国公司战略实施引发产业安全

马克思认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存在着不同的利润率水平,不同的行业利润率导致部门内 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资本总是流向高利润的部门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这促使该国有势 力的公司不得不到国外寻找最有利的投资场所。依据WTO规则,一国在不能设置产业进入壁 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流向高利润的后起国 。在后起国,利润越高的行业,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越高,从而该产业被跨国公司所支配。 这将对一国的产业安排产生较大影响。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者阿明指出,在发达国家试图将落后和发展中国家变为自己附 庸的时候,跨国公司也正忙于将这些国家中的经济或产业变成自己的产业附庸(萨米尔·阿 明,1990)。

一般地,跨国公司的战略和投资动机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利润动机;二是服从于发达国 家政府的国际政治目的。在指导思想上,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国大多为西方发达国家,很自然 地,“西方中心论”对跨国公司的行为准则、经营方针和对外交往等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跨国公司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这种思想的输出者和传播者。这两者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 安 全产生影响,但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前者对一国产业安全是一种“合法性”威胁,后者是 一种“敌意性”威胁。目前,除了极少数国家的跨国公司外,绝大多数都是为利润而来。

跨国公司战略对一国产业安全的影响表现在:如果跨国公司,旨在将本国的夕阳工业,或 将本国已趋饱和且过度成熟的产业,或将污染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们除了对发展中 国家环境污染造成不利影响外,并不一定会影响到该国的产业安全,因为对于污染性产业输 入国完全有理由依据国际法准则加以拒绝,而过度成熟性产业或夕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同 样不具有竞争优势。例如,日本的家电工业在中国的最终覆灭过程正是这样。如果跨国公司 以开拓海外市场和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扩大出口为动机,这是一种“合理性”威胁,在 很大程度上虽并不直接有利于东道国的发展,但对东道国的产业安全影响较小。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产业安全的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若向发展中东 道国输出的工业结构与消费格局与东道国所渴望的发展格局不相一致。具体而言,跨国公司 出于战略考虑或发达国家的国际政治需要,倾向于诱导东道国的收入阶层实行过度的消费开 支,或者引进与该国人口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不相一致的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尺度,或者集 中生产那些主要满足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品,则会导致东道国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二是跨国 公司若代表所在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和国家利益,他们敌意性地以抑制东道国的战略性产业如 新兴幼稚性产业、自然资源性产业等,则会对该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两种情况 中 ,通常后一种可能性大一些。

此外,跨国公司为了本国和本民族利益,为了它自身作为一个利益聚合整体的盈利目的, 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占据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在输出技术时,跨国公司并不着眼于促 进发展中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意图则更加明显。“一个工业先进国家的技术,输入到发展中 东道国后可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完全不同的具体条件。再者,跨国公司也可能并不情愿 允许技术知识全部转让并保持技术新颖,而且,也并不情愿去建立适合于当地采用和技术革 新所必需的研究与发展设备”(于新东,2000)。这样做的目的正在于保持本国产业的国际战 略地位,并威胁到他国相关产业的安全。因此,跨国公司战略对东道国的各具体产业,特别 是对环保业、金融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产业国内生存环境恶化引发产业安全

产业国内生存环境主要影响产业内原有企业是否继续留在国内的该行业,以及新的资本是 否愿意进入国内的该行业,同样,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决定了产业在国际生存的可能性。波特 (Porter,1990)关于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中有三个是国内环境因素,即要素条 件、需求条件以及相关或支持性产业,这三个因素对决定该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对产业生 存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其重新整理为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 求环境三个方面,以便使之与产业资本的三个循环相对应。金融环境为产业的生存提供了资 本支持,其状况可以用产业获得的金融资本数量以及相应的成本来反映。生产要素环境为产 业生存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支持,其状况可以用产业内劳动力素质及成本、相关知识资源 状况、相关和供给产业的竞争力等来反映。市场需求环境为产业的生存提供市场支持,其状 况可以用市场需求量和市场需求增长率来反映,而市场需求量及其增长率本身又受一国经济 增长和相关基础设施状况等方面的影响。有时,并非一国国内的所有环境都是有利的,但它 可以通过政府及市场自身的作用来改善。如引进外资可以改善国内的金融环境,引进国外的 先进技术可以改善国内的生产要素环境,等等。

产业经济学认为,过度竞争和过度垄断均不是产业经济学所认定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两者 都是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偏离。随着一国市场对外程度的提高,若国家失去了对合理竞 争环境的影响力,过度竞争和过度垄断两种情况都会出现,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 调整。

(三)市场集中度下降引发产业安全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控制力的一个指标。本地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对本国市场有越 强的控制力,产业就越安全。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因此,跨国公司进 入之时一般都会降低市场集中度。典型的如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相当,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些 轻纺工业、部分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和家电工业等。另外,对于非贸易品行业由于其产品能 就地生产和消费,无法进行转移,跨国公司在进入时如果采取全新投资的方式,也会降低我 国的市场集中度。如我国的电信业、银行业和保险业。

从理论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进入并站稳脚跟之后,可能导致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 提高。但是,具体结果还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第一,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规模以及持续增长的 能 力和在东道国市场其他竞争者的数量和规模。第二,东道国本地的企业对跨国公司进入的反 应。东道国的企业可能追求一种防御性的战略,比如合并业务或与跨国公司进行合资以加强 它们的竞争力,或者干脆退出这个行业,当然也可能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扩大生产能力, 大力进行广告宣传。第三,跨国公司进入时所带来的新产品在初期会形成垄断,但是长期的 结果取决于是否有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或贸易品的进入,以及当地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模 仿学习的能力。第四,取决于跨国公司相对于本地企业的市场绩效,以及对当地企业长期的 生存竞争能力影响。这里有大量的证据显示,国外子公司比本地的公司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强 的生产能力。这可能对市场集中度和市场控制力产生影响,国外子公司可能收购东道国的当 地厂商。同时,通过竞争的正溢出效应也可能改善本地企业的市场效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国外子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丧失,本地化的企业可能增加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可能向当 地厂商集中。

在我国,一旦一个跨国公司进入之后,其他的跨国公司也会跟随进入。因此,只要我国政 府没有赋予跨国公司的独占权,单一的跨国公司不可能长期控制我国的某一市场。反过来, 要提高当地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最好让跨国公司进入某一行业(虽然有一定难度)。这样,该 产业相对更安全。

(四)行业规模不经济引发产业安全

市场集中度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行业规模水平,行业规模对产业安全也有一定影响。行业 规模决定进入壁垒,进入壁垒高会形成先入者的垄断,它排斥其他跨国公司的进入,也阻止 本国公司的进入,而最终可以形成外国公司控制该产业的局面。从各国情况看,进入壁垒会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而提高。

就拿与成本有关的进入壁垒来说,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庞大的自有资本优势和多条融资渠 道在一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提高行业的平均必要资本规模,对于潜在的进入者要想达到与 在位企业相同的成本,其资本与规模至少要达到在位企业的规模。例如,国内企业要想进入 高档轿车市场必须达到通用汽车生产规模,否则会面临成本的竞争劣势。与跨国公司没有进 入 之前相比,这同样也提高了国外企业进入该国高档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虽然相对于国内企 业来说,具有垄断优势和雄厚资金实力的跨国公司更易于跨越这些壁垒。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以及高度垂直一体化程度,可能在国外掌握了某些关键的资源,可 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优势在供应资源上享有价格优势,跨国公司的进入可以提高绝对 成本壁垒。跨国公司进入该国市场之后提高了该国市场的产品差别化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 的存在,使潜在进入者要想在这已有多种品牌占据的特性空间找到能获利的需求空间难度非 常大,多品牌相互交织地对特性空间的占有使进入者的渗透成本很高。此外,跨国公司的进 入还会提高研发、广告上的进入壁垒。跨国公司研发的成果可以低成本的复制和在跨国公司 内部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国外子公司中可以共享,因而在研发上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 跨国公司不仅本来在研发实力上强于国内企业,而且进入该国市场时可以利用研发和广告上 的规模经济在该国市场上构筑进入壁垒,在相同条件下,潜在进入者要以更高的研发和广告 支出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且研发和广告的支出具有沉淀成本的性质,因而可以在策略 性进入壁垒中发挥承诺的作用,有利于跨国公司在该国构造策略性进入壁垒。

在此,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一国或一家跨国公司的产业规模优势是否就一定会导致东 道国产业不安全呢?例如,有人认为,1998年,我国电子工业销售总额相当于IBM公司的45.7 6%,最大电子企业联想集团1998年销售总额只相当于IBM公司2.6%。于是就得出我国该产业 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的结论。事实上,这一结论并不见得正确。因为,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投 资是分散的,因而其竞争力也是分散的,不可能将全部的力量用于与某一东道国进行竞争。 并且,在同一地域或国境范围内,规模更大的企业具有“产业进攻”优势,但规模相对较小 的企业由于其他原因在境内却有产业防御或自我保护优势。最后,规模更大的企业与规模较 小的企业相比,只说明更具有走出国境的优势。但并不必定比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本国具有更 强 的生存能力。事实上,以小博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常有的事。

(五)错误的国内产业政策和制度安排引发产业安全

表现在:一是国内产业政策无法规范盲目的投资行为,造成生产过剩或需求紧缩;二是外 商投资导向政策无法规范外资的进入行为;三是地方政策干扰导致监督外国直接投资合法经 营的制度存在许多缺陷;四是产业制度非均衡必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刚性,产业竞争力下降 ,丧失国内外市场,流失大量产业利益,从而造成产业不安全。

二、中国未来产业安全的评价

(一)中国的产业生存环境

产业生存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如前所述,衡量产业生存环境的指标共有3个:产业 金融环境、产业生产要素环境和产业市场需求环境。

从产业的金融环境看,中国加入WTO,对金融业本身的安全会有不利影响,但对金融业以外 的其他产业则可能是一个“利好”。我们从两个指标来考察。一是资本效率。它是指产业内 企业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衡量的是资本的隐性成本。如果产业的资本效率低下,将不利于 产业的生存。它可以根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难易程度、进入股票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高科 技企业获得风险资本的难易程度进行衡量。中国加入WTO后,因为资本供给大于需求,企业 获得资本会比现在更容易。二是资本成本。它是产业内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需要付出的代价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无论企业是依靠内部积累,还是从外部获得资金;无 论是通过银行贷款,还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都存在一个资本成本的问题。如果 资本成本太高,会使原本有竞争力的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产业的生存,它可以以短期 实际利率来衡量。中国加入WTO后,供过于求的资本市场,会使短期利率下降。

从产业生产要素环境看,考察产业生产要素环境包括四个指标:

(1)劳动力素质。它是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生产技能、文化专业知识,而且还包 括思想、职业道德等。它可以根据国内产业间工资的相对水平来衡量,因为国内产业间工资 相对水平的比较决定了国内优秀人才的去向,较高的工资水平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中国 加入WTO后,中国产业的劳动力素质总体上将会有较大提高,一流人才会流入外资企业,但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国外留学的人才由于国内就业环境较好,要么加入外资企业,要么加入 中国企业,因而劳动力素质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2)劳动力成本。它可以根据产业国际间工资相对水平的比较来衡量。中国加入WTO后,国 内 企业工资水平会产生攀比效应,而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3)相关知识资源状况。它反映相关科学技术对产业生存和支持状况,可以根据产业内企业 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或者国内该产业领域专利拥有量与世界拥有量之比来衡量 。

(4)供给产业的竞争力。它反映供给商为产业内企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能力。供给产 业竞争力强,则可为产业内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稳定的原材料供给。它可以用供给产业的 贸易专业化系数、出口绩效相对指数等来衡量。

从市场需求环境来看,包括两个考察指标:一是境内需求量。境内较大的需求量可以刺激 产业内企业针对大规模的设施、技术开发和产量提高进行巨额投资,这对于具有贵重的研发 设备、生产的规模经济、隔代间技术差距大以及较高的不确定性等特征的产业生存来说至关 重 要。它可以根据经济增长、人口等因素进行预测。二是境内需求增长率。预期较高的国内需 求增长率可以促使产业内企业更快地采取新技术,建造巨大、高效的设施。这对于产业的生 存也非常有利,它也可以根据过去几年的数据以及经济增长、人口等因素来确定。以上两个 指标在中国加入WTO后继续有利。

因此,对产业生存安全考察的初步结论是:(1)产业的资本效率不受影响;(2)资本成本下 降;(3)劳动力素质总体提高;(4)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5)相关知识资源有保障;(6)供给 产业的竞争力影响较小;(7)境内需求量增长;(8)境内需求增长率较快。

从我国加入WTO前后的变化对比可见,中国的产业生存环境将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二)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竞争力可以划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他们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 角度来划分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层次上的竞争力比较,实质上就是 不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总体发展水平的比较,特别是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比较” (海平,1997)。“国家竞争力可细化为五个方面,即国际化程度(外在性因素)、国内经济发 展水平(内在性因素)、基础设施(基础性因素)、人才因素和科技与开发”。以上五个方面处 于领先地位则国家竞争力就强。国家竞争力通过产业竞争力来体现,同时,国家竞争力状况 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坚强保证。“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主要强调产业或企业的经营管理 行为、企业家和劳动者素质、劳动成本等因素”(海平,1997)。“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表 现在数量上是相对超前的,但在结构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上则显得滞后”(张碧琼,1999)。 这说明我国目前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还不足以保证产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竞争力又可以细化 为出口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内产品竞争力。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 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缺乏特色,因而出口竞争力较弱。在企业竞争力国际比较中,发展中国 家不仅缺乏的是价格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缺乏服务竞争、质量竞争等国际比较的产业优势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通过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来体现的。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某产业国内 市场销售额/本国市场该产业产品销售总额。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下降,则标志着该产业国际 竞争力下降。

通过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考察,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趋势是 :在国外企业管理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国内企业将产生一种激励和学习效应,而使其 管理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不会明显下降,但WTO规则对中 国所产生的短期影响,将使部分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三)中国的产业控制力

“全球化的经济改变着全球政治、贸易、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等以往隶属于国家范畴的决 策,日益改由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国际协定与国际机构定夺,从而会削弱国家对本国产业的 调控力”(张碧琼,1999)。情况究竟怎样?

产业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从内部控制看,国家对本国产业的调控力包括:一是 政府对该产业国内生产能力的控制;二是政府对某一产业中重要企业的控制和提供支持的能 力;三是政府对基础产业的控制。内部控制取决于国家主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慑力,但只要 民族国家没有消失,总有一万个理由和方法来实施产业保护。这对综合国力排世界前列的中 国来说更是如此。

从外部控制看,包括以下7个指标:

(1)外资市场控制率。它可以用外资企业控制市场份额与国内产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 。外资市场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

(2)外资品牌拥有率。它可以用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与国内产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外 资品牌拥有率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外资市场控制率和外资品牌拥有率两 个 指标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外资对国内产业市场的控制情况,因而有所交叉,综合评价时 应适当扣减两者对产业发展安全的影响。

(3)外资股权控制率。该指标从股权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一般来讲,单个 企业外资股权份额超过20%即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它 可以用外资股权控制企业产值与国内产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 影响的程度越大。

(4)外资技术控制率。该指标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情况。外资技术控制率越 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

(5)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率。该指标从经营决策权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 个企业董事会中外方董事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的控制。它可以用外资经营决 策权控制企业产值额与国内产业产值总额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国内产业发展安全受影 响的程度越大。

(6)某个重要企业受外资控制情况。有时从总体上看外资市场控制率、品牌控制率、股权控 制率、技术控制率和经营决策权控制率都不算高,但是外资控制了产业内某个重要企业,也 可能对产业的发展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7)受控制企业外资国别集中度。该指标反映国内产业发展受外资的母国政府影响的情况。 它可以用某个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的产值占本国国内产业总产值的比率来衡量。集中度越高 ,国内产业受外资母国政府影响的可能性越大,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中国加入WTO后,其产业受外部控制的程度见下表。

外资市 外资品

外资股 外资技外资经营某个重要

受控制企业

场控制 牌拥有

权控制 术控制决策权控企业受外

外资国别集

率 率

率 率制率

资控制情 中度

提高

提高政府在 “入世”与控股权

谈判中 前后不会相关,政 增加 会进一

可控制 有较大变府可控制 步分散

(四)中国产业外资利用度

产业利用外资程度与产业安全密切相关。合理的产业外资利用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 作用。合理的外资利用度是指与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实力、国内经济实力、外资的吸引 力和外资的利用效果相适应的程度。不合理的外资利用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外资利用不足, 外资利用不足将难以弥补国内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而使国民经济处于低水平运行之下 。二 是外资利用过度,外资利用过度将影响产业安全,表现在四个方面:

(1)影响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当一国经济本身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资本将迅速外逃 ,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紊乱或衰退,进而间接影响产业安全。

(2)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方式结构不合理对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短期外资和虚拟 投资与实际投资或实质投资的比重问题。

(3)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预期总体社会 经济效益的取得,从而加剧产业结构的矛盾。

(4)当今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0%以上来自跨国公司。

必须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不能太快,若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太快,则有可能导致本 国产业的不安全。“不能太快”是指,在国际贸易增长率与国外直接投资增长率的比较中, 前者要大于后者。中国加入WTO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可以作出如下结论 :

(1)利用外资的程度,根据国际惯例政府仍然可以产业政策加以控制。

(2)以现在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不至于出现国内资本的外流,而出现产业“空洞化”。一 些学者认为,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资本外流占外债增长的比例超过50%,占外贸顺差的大部 分(姜彦福,2000),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汇管制和内部经济混乱造成的,与利用外资的 经济环境不相关。

(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内市场经济来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只是增加了市场主 体或经济主体的数量,产业结构在市场需求引导下得以正常调整,只要外国直接投资不是“ 敌意”的,中国产业结构的矛盾,仍然主要由国内因素引起,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小。

(4)对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的定性评价,目前仍受经验数据的支持,确切地说,对跨国公司 的负面影响有夸大的成分。根据测算,我国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大大低于国际贸易的增长率, 因此,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威胁不应夸大。

(五)中国的产业对外依存度

产业对外依存包括对国外在技术、资源、市场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依赖。赵英将产业对外 依存度表示为:对外依存度=(E+R+Y)/T。其中,E为产业对外销售额,R为对外服务额,Y为 进 口额,T为该产业的总产值。一般而言,一国产业对外依存度不得超过50%,否则,该产业将 受国外所控制。产业对外依存程度越大,产业生存越可能受国际间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些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包括:

(1)国际间政治危机、军事对抗所导致的经济制裁与封锁,将全面地影响产业的进出口。

(2)国际间经济、金融危机可能使产业出口锐减,使以出口为主的产业面临生存危机。

(3)跨国公司全球性战略。据格莱汉姆(Graham,2000)估计,跨国公司之间的企业内部贸易 在 1991年占美国商品出口的近50%,占美国商品进口的50%以上。

产业对外依存程度可以用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进口对外依存 度和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来反映。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指标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它可以用当年年末 国内产业国外资本存量与产业总资本存量之比来衡量。假定银行等其他债务人在适当规避风 险的情况下按一定的资产负债比率为国内产业提供债务资本,那么,就可以用产业内各企业 外资股权份额按产值加权平均来衡量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这一指标。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高 ,一旦外资撤离而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及时注入,将危及产业的生存安全。依据历史经验,资 本的对外依存度不能超过30%。一国的某个产业中如果对外资的依存度过高,则在产业发展 上将必定受制约。从我国的资本依存度(国际收支中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状况看,1 990~1995年,由4.8%提高到6.6%。到2005年,造纸行业也将只有25%左右(姜彦福,2000)。 因此,外资比例目前还不至于达到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程度。进一步地,外商直接投资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FGI)一般不超过20%。从我国情况看,1994年为12.6%,比1990年提 高了10个百分点。由于短时期内FGI增长太快,于是,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对外资的依赖程 度是偏高的,而且以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张碧琼,1999),但仍不会对产业 安全有很大的威胁。

我们再来考察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及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该指标反映国内产业的 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它可以用当年全部引进技术项目的产值占当年产业总产值之比 来衡量。对于国内外合作开发的技术项目,将项目的产值按外方对技术的拥有权份额记入引 进技术项目的产值。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 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安全。产业的国产化 是指一国产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对他国先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最后替代 “洋”产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民族之魂,创新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看,善于对他国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创新,才会有真正长久的产业 安全。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存在高新技术引进不足,这是因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 订的WTO规则和其他国际规则对中国的封锁和歧视所致,因此,即使中国加入WTO,也不可能 形成对某个超级大国的技术依赖,况且,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

三、结论

综上分析,中国产业的生存安全将不会有大问题,从产业的发展安全考虑,中国政府对“ 入世”谈判做了充分准备,排行靠前的中国综合国力保证了中国的产业安全。因此,只要中 国政府依据产业安全所受到威胁的不同性质,依据WTO规则所允许的条款,制订好壮大民族 产业的政府规制、限制外资非正常进入的政府规制和针对“恶意”威胁的反报复政府规制, 加快中国民族产业的技术创新进程,那么,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入世”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前 景充满信心。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产业安全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