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医院中药房 351100)
【摘要】 煎药是制备中药汤剂的一项专业操作过程。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中最常采用的剂型。科学煎药是保证汤剂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正确选择煎煮的用具、煎前浸泡、用水、加水量、火候、煎药时间、次数以及特殊药物的入药方式等。
【关键词】中药汤剂 煎药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110-02
中药汤剂是指中药饮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体药剂,是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其吸收较快,疗效迅速,用药灵活,照顾全面。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原则。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沉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可见,只有正确科学地煎煮药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现就如何正确制备汤剂浅析自己的认识。
一. 煎器的选择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代医药学对煎药器具均有论述,如梁代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代李时珍说:“煎药并忌用铜铁器,宜银器瓦罐”。古人强调用陶器煎药,因陶器与药物所含各种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煎出的汤剂质量好,加上砂锅传热均匀,缓和,价格低廉,易于保暖,因而自古沿用至今。玻璃和搪瓷制器亦可选用,不宜采用铜,铁器煎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多为硅酸盐类的用具,即陶瓷砂锅,认为砂锅是首选的煎药器具。
二.煎前浸泡
由于植物中药大多是干燥品,要使药物细胞重新膨胀,可溶性成分逐渐溶出,使有效成分渗透扩散到细胞组织外部来,就要求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浸泡的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对花、茎、全草类药材为主的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夏日可酌减,防止变质。冬天气温低,浸泡时间要延长一些,以药材浸透为准[1]。根据资料统计显示,药物经过浸泡,煎出成分能增加20%以上。
三.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或其他杂质为原则。常用的是自来水,井水或洁净的河水。
四.煎药的加水量。
加水量直接影响汤剂的煎药质量,汤剂的加水量应根据药材的量、质地、吸水量、煎煮时间、蒸发量及患者所需量而定。如重量相等的药物,质地轻松的,吸水量多。质地坚硬的则吸水量少。煎煮花、叶、茎草及其他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药物的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他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则小于一般药物的用水量,现将常用的三种加水方法介绍如下:
1.一般头煎加水至高出药物表面3-5cm为宜,第二次煎煮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
2.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ml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取70%用于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3.根据煎药的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的多少、中药吸水性能的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加水量。
五.煎药的火候
汤剂煎煮的火候要根据药物的性味。质地、病人的病情而定,火力过强水分很快蒸发,火力过弱,煎煮效率低,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古代医药文献对煎药火候早有记载。《本草纲目》云:“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未沸之前宜用较强的火力,习称武火,沸后宜用较弱的火力,习称文火,以保持微沸状态,既可减少水分的挥发,防止煎干,焦糊,又有利于药材中成分的煎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 煎药的时间
传统方法煎药时间的长短根据药物气味质地的不同,一般有以下3种情况:
1.解表行气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物,第一煎15-20min(均按沸后计算)。第二煎10-15min。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覆盖物,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对于解表药、清热药、气薄类药,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效挥发,降低。
2.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min,第二煎15-25min。
3.滋补药、质地坚硬的药物,以及久煎减毒的药物,第一煎40-60min,第二煎30-40min。
每次煎煮至规定时间后,应趁热及时滤出药液,以免一些成分冷却而丢失。应将每次的煎液合并,混合均匀,再分次服用,以保证汤液含量均匀,药效平衡。
七. 煎药的次数
汤剂的煎煮次数,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煮为佳。一般需煎煮3次。第2、3煎时,必须加入热水、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一般方剂煎煮2次,滋补药可增加1次。所以汤剂的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佳。
八. 特殊药物的入药方式
由于汤剂多有复方煎制而成,某药物成分相当复杂,有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亦有的易挥发、分解、焦化等等。因此,对某些药物,在煎煮时,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主要包括先煮,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泡服,兑服,煎汤代水等。《中国药典》对需要特殊处理的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
1.先煎
1.1.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饮片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30分钟,再与它药同煎,如生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甲、鳖甲、鹿角霜等。
1.2.还有某些有毒饮片可经过先煎1-2小时,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含有毒成分乌头碱的制川乌和制草乌,经1-2小时的煎煮,可使乌头碱分解成乌头次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使毒性大为降低。
2.后下
2.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沉香等,以免有效成分丧失。
2.2.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也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即可,如钩藤、苦杏仁、大黄等。
3.包煎
3.1.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在煎煮过程中易粘糊锅底,宜包煎,如车前子、葶苈子。
3.2.富含绒毛的饮片宜包煎,以免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辛夷花等。
3.3.花粉等微小饮片因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煎煮时宜包煎,避免漂浮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如蒲黄、海金沙、哈粉等。
4.烊化
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以免煎液粘稠而影响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及结底糊化。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可将此类药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也可单独加适量水加热融化后再与其他群药混匀分服。
5.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及减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引起的损失,需在另器单独煎煮取汁,再将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合煎。然后将前后不同煎煮的药液混匀后分服。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等。质地坚硬的贵重药,如羚羊角,应单独煎煮2-3小时取汁,再将其药渣并入群药中同煎,最后将前后不同煎煮的药液混匀分服。
6.冲服
6.1.凡散剂、丹剂、小丸以及贵重中药宜研成粉末用药液冲服,避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而影响疗效。如三七、鹿茸、羚羊角、紫河车、琥珀、沉香等。
6.2.有些药物不入煎剂,否则破坏有效成分,影响疗效,也须研末冲服,如雷丸等。
7.泡服
含有挥发性或药性易溶解者,可用开水或药汁趁热浸泡,如藏红花,肉桂之类。
8.兑服
人参、西洋参、鹿茸、海龙贵重药物。应另炖或另煎,服药时再兑入药剂内一起服用。
9.煎汤代水
竹茹、玉米须、金钱草这些剂量大的,体积大会影响其他药物溶出的,应单独先煎20分钟,捞出药渣,留下汤液加入其他群药中同煎。
结语:
中药汤剂传统的煎煮方法比较繁琐,花费时间较多,对煎煮法的改进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煎药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中药汤剂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实现中药汤剂制备方法的现代化,对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效益将会带来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邢桂琴,常青,中药汤剂煎服必读[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4-5.
论文作者:李小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汤剂论文; 煎煮论文; 药物论文; 中药论文; 质地论文; 药渣论文; 有效成分论文; 《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