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推广运动_华语论文

新加坡华人推广运动_华语论文

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语论文,新加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 言

新加坡的推广华运动是从1979年9月7日李光耀总理主持隆重的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始的。运动持续一个月,简称“华语月”。从1981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9月或10月都由总理、 副总理或高级内阁部长亲自主持仪式并讲话,可见政府对这项语言规划运动的重视以及坚持获得完满成功的决心。据了解,今年9 月仍将继续举行推广华语的各项活动,包括一项新的项目:华文电脑网际网络展览。

本文就笔者所知,把到现在已将近20周年的运动作简单的介绍。

二 背景与前奏

(一)双语教育制度的实施

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之后,政府在各方面都开展励精图治的方案。在教育方面采取双语(母语+英语)教育制度学习两种语文。学校教授的母语有马来语、淡米尔语和华语三种,提供相应的种族学生学习。由于华族占全人口的四分之三,学生人数多,语言背景非常复杂,就以家庭用语来说,大多讲中国南方各省的方言(本地的电台就用上其中的六种:闽南话、潮州话、广州话、海南话、福州话和客家话),讲华语的家庭不多,有的华族家庭连华语、方言都不说,说的是其他语言,比如马来话,而学校教导的华族母语是华语(普通话),因此,华族学生在学校里学的母语(华语)跟家庭用语很不一致。这种现象只能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直接影响双语教育政策成败得失。

为了改进华语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在1969 年审订并发布了第一批504个简体字的《简体字表》,1974 年进一步发布《简体字总表》和它的修订本(1976),所审订的2200多个简体字跟中国发布的简化字是一致的。此外,教育部在70年代为贯彻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首先是说服人民接受这个正确的政策),在华语教学方面的改进有:

A.采用简体字编写新的中、小学华语教科书,改进的特点有:

a.按照使用常用字的多少分成深浅两套教材(称为“华文第一语文”和“华文第二语文”);

b.课文的行文采用由左到右横排的格式;

c.采用新的规范字音并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

d.课文附有标准发音的录音带。

B.1977年5 月采纳“华文应用文改革工作委员会”草拟的《华文应用文改革大纲》1977的建议,1978年1 月就编写出版了新式的中学华文应用文教材,供全国华族中学生学习。

(二)促进华语在社会上应用的规范

在促进华语在社会上的应用方面,当时的文化部也跟教育部积极配合。该部先后成立了三个委员会:

A.“华文街名统一翻译委员会”(1968—1970),负责检讨新加坡街道的名称。报告书在1970年发表以后,成为新加坡华文街名的标准;

B.“政府部门及法定机构华文名称统一委员会”(1970—1972),该委员会的报告书的建议就成为新加坡政府部门及法定机构华文名称的规范依据;

C.“华文译名统一委员会”(1976—),该委员会可说是一个常设的机构,协助文化部(现称新闻艺术部)审订华文译名。多年来该委员会陆续审订发布了好些译名小册子,对华文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传媒的应用上的规范化贡献很大。 据知该委员会编订的华文的电脑词汇将在1998年9月间出版。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配合

本地的报刊在70年代初也开始采用简体字,并采用横排的格式排版;电台、电视台也大力推介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当地出版的《简体字典》的字音为依据而播音。这些措施,对华语语音的规范和普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种种,已为1979年开始的推广华语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推广华语运动的目标

从1979年新加坡总理在推广华语运动开幕式的讲话中就开宗明义地把推广华语运动的目标说得清清楚楚:华语取代方言。就是呼吁全体华族同胞放弃说方言(超过12种)的习惯,养成说华语的习惯,以便消除华族之间因言语不通所造成的隔阂,而跟学校里教导的“母语”互相配合。最终目标是促使华语成为新加坡全体华族同胞的共同语言。“这样一来,我国(指新加坡)的华人不但能够互相了解,打成一片,而且也能够和全世界的华人沟通”(引自副总理王鼎昌,即现任总统,在1992年度全国推广华语运动开幕时的讲话)。

文化部制作的推广华语歌《大家说华语》的歌词简单明了地说明了运动的目标,歌词如下:

1.国家要进步,语言要沟通。就从今天起,大家说华语。

2.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说华语。

3.听一听,记一记,开口说几句。多亲切,多便利,简单又容易!

推广华语运动的目标是新加坡宏观社会语言应用规划的组成部分。

新加坡是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多元语文的国家。早在殖民地时代,行政上使用的是英文。独立以后,除了在行政上延续采用英文为工作语文之外,英文也是双语教育制度下各族学生的必修语文,学校的其他科目也大多用英语教课。因此,华语运动的成功不但促使华族社群的共同语言的形成,也间接使年轻一代的新加坡华族通晓英语和华语。从社会生活来说,可以打破人民之间的双重隔阂:在各族之间的交往可以使用英语;在华族之间的交往可以使用华语。这样新加坡就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共同语言:一种是各族之间的共同语言(英语);一种是个别种族之间的共同语言(包括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同时,英语又是世界性的语言,有利于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并且有利于和世界各国进行通商贸易。

上述的语言规划说得上是高瞻远瞩的,也是有利于全体华人的举措。

四 推广华语运动的一些申论

下列的是新加坡领导人在推广华语运动的开幕式上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地、持久地推广华语的一些申论:

1.华语是华族共同语言“由于我国(指新加坡)人口当中有25%并非华人,我们不得不采用英语作为各种族之间的共同语言。如果我们继续使用方言,那么,英语势必成为我国不同籍贯华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李光耀总理,1979.9.7。

2.方言占绝大优势“在去年(1980),我国(指新加坡)进行了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5岁以上的华人中, 用方言跟父母亲交谈的占87%,用华语的只有7.5%……”——吴作栋,内阁部长,1981.10.5。

3.不能团结和合作“新加坡华人……方言复杂繁多,要是大家坚持讲自己的方言,我们的思想就不能沟通,还谈什么团结和合作呢?”——王邦文,内阁部长,1983.10.5。

4.已接受华语为母语“……在感情上我们无法接受英语为母语。……华语在感情上可以被我们接受为母语。”——李光耀总理,1984.9.21。

5.经济价值突显“华人学华语,讲华语,除了因为它是华人社会的共同语言,代表了我们的根和源之外,华语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之后。”——王鼎昌,第二副总理兼职总秘书长,1985.9.28。

6.长期的任务“……要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双语社会,一个讲英语和母语的社会,可能需要一两代的时间。”——王鼎昌,第二副总理兼职总秘书长,1985.9.28。

7.保留文化遗产“在保留华人文化遗产方面,华语也能起重大的作用。”——李显龙准将,内阁部长,1988.10.3。

8.吸收文化精华“作为一个新加坡华人,要是他不会说华语,他将无法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吴作栋总理,1991.9.30。

9.兼通双语的优势“我们可以把兼通双语的优势,带到电子空间里去。……同时探索华、英网际网络的丰富宝藏……”——副总理李显龙准将,1997.9.2。

10.鼓励修读中华文学“……鼓励更多选修高级华文的优秀(指华族)学生,修读中华文学,以便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副总理李显龙准将,1997.9.2。

以上引述的是各个国家领导人在历年推广华语运动开幕式上的讲话的部分摘录,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不厌其烦地阐明推广华语的重大意义。

五 推广华语运动的一些阻力与难题

1.引起部分非华族的不满

本来政府开宗明义说得清清楚楚,推广华语运动是针对新加坡的华族社群的。目标是呼吁华社学华语,讲华语,使华语最终成为华族的共同语言。这是双语社会远景规划的一部分。华族之中,虽然有少部分人抱怨华语难学,认为经济效用不如英语高,但大部分还是响应政府的号召的。不过,也许是这项运动的气势不小,反应热烈,宣传广泛,因而惊动了少部分的非华族人士,他们担心运动搞过头了,变成弘扬华族沙文主义活动,有违各族平等的建国宗旨。这种担心虽然是多余的,但是维持国内各族之间的和谐是国家进步的保证,在消除非华族对推广华语运动的疑虑方面,国家领导人花了许多唇舌,才让他们平息下来。

2.老一辈的华人跟平日习惯于说方言的人感觉不自在

推广华语运动开始的时候,平日只说方言的人占大多数。习惯成自然,有些人不能一下子就放弃方言,改说华语。当年制订的口号就充分照顾到了这个事实,叫:“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这样就给不能或不习惯说华语的人士留了余地。不过,看惯了电视方言节目的人士,让他们改看华语电视节目,一时间不能适应,感觉很不自在,很有意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里教授两种语文,年轻一代华族都能说华语,因此,说华语的总人数就越来越多,问题也渐渐地淡化了。

六 推广华语运动的一些具体措施

推广华语运动已经进行了近20年了。运动的具体措施是随着实际的需要而有所调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历年运动的口号不完全一样。这些口号的内容充分反映出华语运动的进程和运动的重点。比如:

A.“多讲华语,少说方言”(1979/1980),用“少”不用“不”,反映了积极主动的精神,避免了强制性,而且强调的是在家里、在社会上“多讲”;

B.“学华语,讲华语”(1981),这里强调的是“学”,当时,文化部已由专人编印了华语会话的课本和录音带子(先后出版了4册, 12个录音带),供社会人士学习;

C.“在工作场所讲华语”(1982),这是针对工人而发的;

D.“请讲华语。儿女的前途,操在您手里”(1984),这是针对家长而发的,希望家长在家里起讲华语的带头作用;

E.“华人·华语”(1985/1990),这里强调的是华人的母语就是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言;

F.“学习华语,认识文化”(1991),这里强调的是华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文化;

G.“讲华语,开创新天地”(1996/1997),这里强调的是华语不但可以承传5000年的文化,在经济、贸易上和电脑网际网络上也可以发挥作用。

(二)编印学华语的教材与常用规范词汇小册子

A.编印附有课文录音带子的教材《华语会话》1—4(1980—1982),可自学,也可参加班级学习;

B.《打电话学华语课程》(1983—),每年一册。在华语月里每天24小时都能拨特定电话号码学习华语会话,每回3分钟。 也可购买附有课文录音带子的教材自行学习;

C.《小贩中心、巴刹、 酒楼餐馆和中元节常见物品名称》1986 /1987修订本/1998修订本;

D.《英华常用商业名词手册》(1994);

E.《英汉常用词汇手册》(1995);

F.《政府部门的名称和职称》(1998);

G.《英汉电脑词汇》(1998)。

以上所列的教材和词汇可说都是因势利导的及时雨,对学习华语的人士来说,大有帮助。

(三)率先示范,重点推广

A.为了响应推广华语运动,各政府机关部门都成立了华族公务员推广华语委员会,开班学习华语会话,完成学业的发给证书。同时,鼓励询问处的华族公务员在跟同族的公众人士交谈时,尽量使用华语。

B.全国推广华语运动委员会每年都找出特殊的对象,尤其是方言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重点推广。比如,规定德士司机(出租汽车司机)一定要持有通晓华语的证书;鼓励熟食中心的华族小贩跟同族顾客说华语;鼓励工厂、工地或其他工作场所的华族人士跟同族说华语,等等。

C.由民间团体主办各种形式的讲华语比赛,比如演讲、讲故事、相声、说方言闹笑话短剧,谈学华语的心得,等等。

七 从统计数字看推广华语运动的成果

(一)推广华语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华族使用方言和华语的情形

A.在家里:5岁以上的华人跟父母交谈,方言:87%,华语:5.2%(1980人口普查);

B.在公车上:华族搭客对同族售票员,方言:88.2%,华语:3.7%(1979巴士公司的调查报告);

C.在熟食中心:小贩对顾客,方言:89.4%,华语:1.2 %(1979熟食中心调查报告);

从以上三种调查可见当时华族绝大多数都是使用方言的。虽然学校里教的向来都是华语,但是在社会上的作用却是微不足道。

(二)推广华语运动的成果

A.在家里:以下是由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1980—1989十年的华族小一学生的家庭用语统计资料(英语及其他未列)

年度

方言 华语

Year Dialect Mandarin

1980

64.4 25.9

1981

52.9 35.9

1982

42.7 44.7

1983

31.9 54.4

1984

26.9 58.7

1985

16.1 66.7

1986

16.1 67.1

1987

12.5 68.0

19889.5 69.0

19897.2 69.1

从上引的统计资料,明显地展示推广华语十年来,华族家庭语言环境的急速改变。方言成分由64.4%逐年减少,十年之后,剩下的只有 7.2%而已,减少了57.2%;华语成分由25.9%逐年增加,十年之后,占69.1%,增加了43.2%。可见推广华语在改变家庭的方言环境上,成果非常显著。

B.在公车上:1998年车辆注册局的资料显示,新加坡巴士公司的华族司机有87%用华语跟乘客交谈。跟1979年的3.7%相比, 更有天渊之别。

C.在熟食中心:根据1989年环境发展部的资料显示:小贩与顾客交谈

1979年 方言:89.3%,华语:1.2%;

1989年 方言:72.9%,华语:21.9%。

在熟食中心,讲方言的习惯改变得慢些,但还是有成效的。

八 结语

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从1979年掀开序以来将近20周年。有关当局打算出版20周年刊专,对这个浩大持久的语言规划工程的成败得失,将有详尽的论述与公正的评估。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不全,本文的论述很不全面。但笔者是学语言的,对华语的规范与发展很感兴趣,因此,不避浅陋之讥,一心只想就正于方家。

标签:;  ;  ;  ;  

新加坡华人推广运动_华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