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检验科 湖南株洲市 4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间来我院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36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间来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33例为实验组。采用Sysmes500i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受试对象的血样进行检测分析。于2017年2月对血常规实验室检查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培训,比较其准确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受试对象中血常规结果准确例数132例,准确率为99.2%,高于对照组的8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工作人员的规范操作,按时校准仪器,选择最适的抗凝剂、浓度、采血时间及部位等可有效提高血样质量从而条检验结果准确度。
【关键词】血常规;影响因素;改进措施;类实验
血常规检查即抽取患者血液后检查分析其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等,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检查依据[1]。血常规检查是目前应用广泛且基础的以一项检查项目[2]。绝大部分就医患者均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查结果越发准确。然而,在血常规检查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危险因素。因此找出危险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间来我院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36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间来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33例为实验组。其中实验组中男67例,女66例,年龄8-82岁,平均年龄(47.52±5.35)岁,对照组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7-88岁,平均年龄(49.01±6.18)岁,两组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方法
我院采用Sysmes500i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受试对象的血样进行检测分析。选取2017年2月为我院规范血常规检查活动月。于该月对血常规实验室检查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培训,内容包括血常规相关知识讲解、规范操作、样本保存及仪器维护。
1.2.1 改进措施
1.2.1.1 抗凝剂的选择
在血常规检测时应用抗凝剂十分重要,抗凝剂的不同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不同影响[3]。我院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即EDTA-K2作为抗凝剂。由于EDTA盐具有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影响较小及易引起血小板假性低下而造成偏倚的特点[4]。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适量应用该抗凝剂,浓度选取为1.5mg/ml。
1.2.1.2 采血量及部位
与手指端血相比,静脉血的检测结果能更准确地重现机体情况,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选取静脉血管进行采血,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5]。采集血液的量须略多于计算后的需要量以保证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选取需要量为25μL。
1.2.1.3 样本保存
血样的保存环境情况及采集至检测消耗时间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在血样采集完成后保存于2-6℃环境下;EDTA盐抗凝末梢血须与15min内检测,EDTA抗凝血须在采血后30min-8h内检测。
1.2.1.4 仪器使用及维护
我院使用的血球仪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仪器的设置参数、仪器精度等均可影响仪器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操作员需了解该仪器的工作运行原理,熟练操作,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维护,同时需每周对仪器进行校正,保证仪器运行正常且结果准确。若仪器出现异常,须尽快寻求专业维修帮助,严禁私自将仪器拆开。
1.3 观察指标
选取受试对象血常规检验准确率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采用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不准确结果及错误结果。准确率为判断准确结果占全部样本量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平均年龄的差异;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实验组受试对象中血常规结果准确例数132例,准确率为99.2%,高于对照组的8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的差异情况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针对提高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率的问题,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危险因素:①人为因素:本实验中,人为因素包括操作技术员由于不熟练或不规范操作造成血样在采集、运送或保存过程中的变质或污染等而造成偏倚。②试剂因素:试剂因素主要为抗凝剂的不合理选择及不合理用量。抗凝剂的种类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而抗凝剂的浓度则会掩盖检验结果,如抗凝剂过少,则难以达到抗凝作用,若抗凝剂过多,则会破坏血样中的血小板或中性粒细胞等[6]。③仪器因素:仪器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及管理疏忽而出现输出结果不准确现象。因此对仪器定期进行校正及清洁可有效避免由于日久失修而造成的偏倚。④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差异。采血时间、部位、生理状况等均能对结果造成,因此在依靠血常规作出临床诊断时还应结合患者的既往史等综合判断。
本研究结果中,实验组的结果准确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有计划地针对性改进措施可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人员的规范操作,按时校准仪器,选择最适的抗凝剂、浓度、采血时间及部位等可有效提高血样质量从而条检验结果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陈良娟. 血常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在产前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
[2] Deng L,Hospital L P.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nemia During Pregnancy and Distribution[J]. Chinese &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
[3] 林萍,谢若腾,郑静. EDTA抗凝剂依赖性假性白细胞减少一例[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0).
[4] 陈允国,余玲玲,陈小剑,李绵绵,& 叶映月.(2017). Edta-k_2抗凝剂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与再解聚动态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3).
[5] 史怀娣. 探讨静脉血与手指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9):97-98.
[6] Wang T.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sampling methods in blood routine test[J]. China Practical Medicine,2017.
论文作者:胡凤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血常规论文; 仪器论文; 血样论文; 因素论文; 实验组论文; 我院论文; 准确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