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主板公司经营业绩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市论文,经营业绩论文,主板论文,情况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深市主板公司经营业绩总体情况
一、整体业绩增长显著,亏损面收窄,绩优股队伍壮大,大盘蓝筹股成为业绩提升的基石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持续保持升值强势、证券市场解决股权分置和资金占用两大痼疾的背景下,2006年度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增长显著。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2006年深市上市公司实现平均净利润9888万元,比上年增长 228.59%;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33%,比上年提升5.34个百分点。在总股本扩张12.92%的基础上,实现平均每股收益0.21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平均每股收益0.18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67%和181.54%。
由上市公司的盈亏分布状况显示,绩优股队伍趋于壮大。2006年度深市每股收益0.50元以上的公司共56家,同比增加33.68%。大盘蓝筹股公司成为提升上市公司业绩的基石。2006年深市131家总股本5亿股以上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308元,45家总股本10亿股以上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344元,远高于深市公司的平均水平0.21元。其中,中金岭南以每股收益1.71元的成绩排名深市第一。与此同时,亏损面有收窄之势,亏损程度也有所减缓。2006年深市亏损公司共76家、每股收益亏损1元以上的公司12家,而2005年分别为120家、24家。*ST商务因大额计提坏账准备和财务费用高企,以每股收益-5.69元成为深市亏损公司之最。
二、行业增长复苏明显,能源、金融和房地产业绩增长显著,而电子行业经济效益趋于恶化
在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2006年度深市公司行业增长复苏迹象明显,22个行业中15个行业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长幅度超过50%,11个行业一举扭转劣势,实现扭亏为盈。其中,金属、非金属行业受金属价格上涨和需求刺激,以平均每股收益0.57元位居2006年度深市公司行业之首。采掘业以平均每股收益0.543元排名行业第二,因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等原因,其每股收益相比上年有所下滑。一度遭遇政策性寒流而下挫的医药生物制品业呈现复苏迹象,实现每股平均收益0.168元,并且以增幅2029.78%高居各行业增幅首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行业因金融市场的日趋活跃和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其平均每股收益分别增长240%、33.99%(见表2)。
2006年度木材家具、信息技术、传播与文化行业公司的形势依然严峻,基本面虽有一定改善,仍难以扭转其亏损局面。电子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因原材料上涨和行业竞争激烈等原因, 2006年度经济效益趋于恶化,以平均每股收益-0.305元成为深市最不景气行业。
2006年度深市公司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特征
一、利润构成及主业盈利能力
2006年度深市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701.67亿元、净利润484.49亿元。由深市公司利润构成情况(表3)来看,营业利润632.94亿元对整体利润的贡献比重为0.902;投资收益76.38亿元、补贴收入48.68亿元和营业外收入23.34亿元对利润贡献的比重分别为0.108、0.0693和0.033,表明2006年度上市公司利润结构基本正常,公司主营业务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支撑。但与2005年相比,主业利润对总体利润的贡献程度明显下降,主营业务利润和营业利润的贡献比重分别下降了33.29%和21.22%,而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比重却上升了163.41%。表3同时显示, 2006年深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422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87.10%,比上年下降了3.47个百分点,从另一角度说明了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与偶发性收益的关系。据统计,490家深市公司中有119家、占24.29%的公司其2006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50%。
二、现金流量及变现能力
由表4可见,2006年深市公司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现金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四个现金流量指标,与上年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与深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趋势相吻合。但2006年深市公司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的增幅仅为16.86%,远低于平均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176.32%),说明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可能与企业资产重组的整合效益、赊销政策刺激下的销售旺盛等因素有关,短期内不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现金。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入/全部资产)*100%
按照一般财务理论的观点,生产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最低合理水平分别为2和1。统计显示,2006年深市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承继了近年的下滑趋势,分别为1.054和0.649,表明公司变现能力稳中趋降、有待改善。
三、资产管理能力和成本费用控制能力
与2005年相比,2006年深市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12%)和总资产周转率(0.74%)分别增长了14.87%和3.79%,整体显示深市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有所提高。
2006年深市490家公司主营业务成本10241.67亿元,同比提升18.44%,略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19.15%)。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费用合计为1500.66亿元,比上年增长7.63%,增幅明显小于主营业务收入,而三费合计数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为12.06%,相比上年下降9.46%。整体显示深市公司在扩张经营规模的同时,成本费用控制较为得力。见表5。
2006年度深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长影响因素
一、净利润增幅情况分析
2006年度深市净利润增幅(净增加额)排名前30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26.22亿元,占490家公司净利润合计数的46.69%。30家公司2006年度净利润增加金额合计230.71亿元,占深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加金额(337.05亿元)的68.45%,影响十分显著。
表6显示,上述30家公司2006年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难以与之匹配。但投资收益却有111.12%的增长,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同比增长了108.85%。30家公司的利润构成及现金流的情况再次表明:2006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虽有大幅提升,但盈利质量和现金流动状况却并不乐观。
由表7可见,净利润增幅前30名公司中,鞍钢股份、太钢不锈、本钢板材、中金岭南等9家公司于2006年通过定向增发等融资方式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进行资产整合,当年净利润增长高达105.04亿元,对深市公司整体利润增加额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所占比例高达31.16%。其中,鞍钢股份和太钢不锈分别以净利润净增加47.66亿元和16.47亿元名列深市前茅,两家公司均受益于注入大股东优质资产而带来的主业一体化规模效益,在钢铁行业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盈利能力却大为增强。
前30名公司中,深万科、泸州老窖、鑫茂科技和S*ST巨力4家公司涉及股权激励和股改业绩承诺,按其2006年净利润增加额对深市490家公司的影响来看,所占比例为5.46%,影响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30家公司中有1/3 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50%,其中8家*ST公司2006年度净利润净增加额合计数高达75.03亿元,而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合计数却为-3.68亿元,显然8家*ST公司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实现大幅减亏或扭亏为盈。如 S*ST海纳,2006年度转回资产减值准备3101.26万元,占其当年利润总额的134.61%;S*ST科龙2006年度非经常性损益高达1.15亿元,占其当年利润总额的3026.32%。
2006年度深市69家*ST公司合计减亏112.66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净增加额就占29.02%。
结论:通过定向增发实现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模式对大盘蓝筹股的业绩提升有着显著影响;股权激励和股改期间的业绩承诺是公司业绩提升的另一刺激因素;曾经巨亏的*ST公司为保牌和摘帽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现大幅减亏对整体业绩提升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情况分析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快速崛起,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和参股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以下简称“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和短期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现象趋增,对公司业绩水平影响也趋强。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深市共有185家、占37.76%的上市公司涉及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行为。2006年度上述公司共获取投资收益39.84亿元,占深市公司投资收益合计数的52.16%,影响重大。185家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为11.28%,相比上年大幅增长且高于深市公司平均水平(10.88%)。如吉林敖东2006年度实现投资收益3.29亿元,其中仅持股广发证券27.14%而获益将高达3.09亿元;参股多家证券公司的华茂股份,2006年度因联营企业国泰君安业绩大幅增长而转回对其计提的减值准备3686万元一项,就占该公司当年利润总额的30.52%。
深市公司2006年度投资收益净增加额前10家公司的情况,也同样反映出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和短期股票市场行为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10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参与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以深圳某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2006年度仅短期股票投资收益就达3.44亿元,占公司当年利润总额的10.92%,而其所持证券公司和其他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效益尚未完全于当年体现。据该公司在其2006年报中披露,2007年起将按照新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对其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如此将导致增加股东权益11.39亿元(见表8)。
毋庸置疑,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彼此之间交叉持股和参股证券公司股权的现象,涨时助涨、跌时助跌,对公司业绩水平具有放大效应。随着2007年度新会计准则实施,金融资产将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计入当期损益,加之近年国内证券市场的日趋活跃,预计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现象将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2007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显示,在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排名前10名的深市公司中,宏源证券排名第一,当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15亿元,另中金岭南、丽珠集团等6家公司均涉及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
结论:2006年度部分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直接受益于投资其他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短线投资股票市场收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行为对公司业绩水平具放大效应。
三、股权激励影响分析
股权激励通过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实现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价值的提升,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总体而言,由于股权激励在我国证券市场尚处试点阶段,对深市公司整体业绩影响相对有限。2006年内,深市共有14家公司提出了股权激励草案及正式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合计实现净利润64.94亿元,同比增长31.09%,但远低于深市490公司的平均水平(228.60%)。14家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505元、每股净资产4.204元,同比分别增长14.26%、16.39%,但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反映为现金净流出-0.096元,说明在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股东权益获得增值的同时,公司现金获取能力下降明显。14家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下滑1.80%,这与其中7家公司于2006年内进行定向增发和送转股导致的股本扩张有一定关系。
采取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方式的深万科,其股权激励考核标准为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和净利润增长15%。2006年度万科公司实现净利润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9.56%,净资产收益率在公司定向增发股本扩张的情况下仍达到了14.48%,并以净利润增加额8.04亿元而位居深市公司同项第七和14家股权激励公司同项之首。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泸州老窖,其期权行权以达到绩效考核目标为条件。该公司2006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为每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不低于0.20元(以2005年末股本总数为准,2006年内定向增发后考核标准还将相应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2006年度该公司实际完成每股收益0.39元、净资产收益率15.32%,并以每股收益增长率680%在深市公司每股收益增长率中排名第八和14家股权激励公司同项之首。两家公司均超额完成了股权激励的考核指标。股权激励的价值驱动力可见一斑(见表9)。
结论:股权激励是提升企业价值、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手段。但需要综合考虑考核指标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关系,避免为片面追求达标效果,牺牲公司长远效益。
四、新会计准则执行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据490家深市公司2006年年报披露情况,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深市490家公司按新准则调整后股东权益比按旧准则计算的股东权益净增加34.95亿元,增幅仅为0.60%,影响之微出乎市场预期。就具体调整项目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额资产”项目合计调整额为591亿元,该部分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的调整,不仅调增了上市公司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期初数,同时随着国内股市的日益繁荣,该类资产在2007年度的价值变化将对上市公司当年损益产生较大影响。“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合计调整额仅为30.46亿元,显示选择该项目调整的上市公司远低于市场估计。据分析,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使得市价波动带来的损益将分摊于公司各报告期,而维持原来的成本法核算投资性房地产,则可以在出售之际将损益一次性入账,不同的计量方法导致公司不同报告期的损益分配不同,并且相应税收也存在差异。此外,由深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公司也低于市场估计,所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4.81亿元,仅占深市公司净利润合计数的2.55%。
由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将主要体现于2007年且预计影响将低于市场估计,但是不排除部分公司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前,对2006年进行盈余管理而由此带来一定的隐性影响。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再转回的规定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以致部分公司将2006年度视为历年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最后期限。据统计,深市2006年度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排名前3家公司分别是中集集团(2.92亿元)、S*ST美雅(9828.69万元)和S*ST合金(8152.49万元),分别占其公司利润总额的9.43%、1710.88%和62.02%。在统计时同时发现,有部分公司混淆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和转出数,相关报表数据与文字披露相矛盾,不排除为遮人耳目而刻意错报之嫌。
结论: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低于最初市场估计,但不排除有部分公司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前,突击对2006年进行了盈余管理。
政策建议
第一,规范公司投资行为,引导公司立足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内金融品种的丰富和近年证券市场的活跃,交叉持股、参股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现象趋热,有相当部分公司参股券商、申购新股、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的热情远大于投资实业和开拓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的逐利特征和交叉持股的助涨助跌放大效应,其隐藏的风险和杀伤力不容忽视。上述现象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真正繁荣,值得深思。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不相关多元化程度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国证监会于近期出台的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的投资冲动。本所在近期执行的《信息披露工作指引——证券投资行为》也深具指导意义。引导公司树立正确投资理念,立足主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当成为上市公司监管工作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第二,进一步强化监管,强调个人责任追究,提高处罚威慑力
全流通格局下大股东的利益与公司股价的联动关系,导致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问题更为凸显,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的体现,其监督制衡作用却是难以有效发挥,肩负规范市场运作重任的证券监管部门亟须进一步强化监管。具体可通过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健全信息披露规则指引体系,积极引入中介机构,借助社会监督力量,在提倡自律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加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教育培训,强调个人责任追究,严禁选择性信息披露,从重惩戒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肇事人,以增强违规违法的处罚力。
标签:非经常性损益论文; 经营业绩论文; 交叉持股论文; 股票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 主板市场论文; 每股收益论文; 股权激励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