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作风建设新论——从一句团内流行语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一句论文,新论论文,流行语论文,作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团内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不怕共青团不跟党走,就怕青年不跟团走。”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实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共青团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与发展需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分布状况等都发生了复杂变化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团的群众基础、确保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被削弱的问题。
巩固还是削弱:团的群众基础分析
1、群众性是共青团的根本属性之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这充分说明,群众性是共青团的根本属性之一。我认为,共青团的群众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这个“青年”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概念,既包括团员,也包括非团员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共青团是一个以青年群体为工作对象的群众团体。第二,共青团凝聚了一个数量庞大并比较稳定的成员队伍。这个队伍即团员队伍,并通过团的各级基层组织与广大团员保持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第三,群众路线是共青团必须坚持的工作路线。
2、共青团的群众基础在整体上的巩固和发展
不容质疑,建团8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的群众基础得到了明显的巩固。主要体现在:
第一,团员数量稳中有升。从1922年5月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时的5000名团员到1998年召开共青团十四大时的6850万名团员,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1978年共青团十大召开以来,团员发展工作逐步走上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稳步扩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第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在调整中加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的组织体系是依托于党政机构建立的单一结构体系,紧紧依赖于计划经济和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社会组织形式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共青团组织在整顿松散瘫痪团支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依托,如社区、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如在团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期间,就整顿松散瘫痪团支部15万个,在67万个新经济组织中建立了基层团组织。
第三,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的拓宽增强了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团和凝聚力。一是适应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着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如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广泛开展了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和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万村行动、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等。二是着眼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文明新风,组织广大青少年热忱服务社会,主动帮助他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拓了社会服务的新领域;“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促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希望工程”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三是立足于满足青少年成长成长的需要,努力服务青少年,为广大青少年提高素质、发展完善自我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和帮助。如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文化园”活动促进了青年思想工作、道德教育、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规范化和经常化;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和“启明星”科技活动、“五自”学习实践活动、“手拉手”活动、“百花园”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为广大少年的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大学生跨世纪素质发展计划”和“新世纪读书计划”为广大青少年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等等。从团组织的影响来看,随着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共青团教育青年的职能没有变,服务青年的职能不断加强,成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共青团的群众基础在局部上的薄弱和弱化
毋庸讳言,共青团的群众基础在整体上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同时,在局部上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和有所弱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团员队伍良莠不齐。尽管团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入团的程序是规范和严格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新团员的现实工作中仍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突击入团”、高考和中考前“火线入团”、降低标准、不按程序审批等现象,使队伍当中难免良莠不齐。在团员比例最高的高校,每年都有不少团员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校纪团纪处分。校纪处分往往与毕业和学位资格相挂钩,而团纪处分在现实中常常成为校纪处分的“附属品”,缺乏对学生团员的约束力。
第二,部分团干宽于律己。近年来,全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加强团干部教育和管理,团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素质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广大团干部思想解放,勤奋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团干部的主流。同时也应看到,团干部作为党的干部队伍中比较年轻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上,在党风生活和党性锻炼上,在工作实践磨练上和工作方法训练上,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和不足。有的团干部不注重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是非界限模糊;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讲条件,生活图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作风浮躁,急功近利,事业心、责任心不强;甚至还有极个别团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等。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团干部的成长,而且会直接影响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共青团工作造成损害。
第三,团员角色意识淡化。团的知识一问三不知,“入团前后一个样”、“团员与非团员一个样”、“团内团外一个样”、“除了要缴纳团费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区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某高校曾经进行过一次团的基本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有50%的团员不知道代团歌的歌名,有90%的团员不知道现行的团章是哪一次会议修订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1)部分基层团的组织生活不正常或流于形式。(2)入团后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3)团员管理的相对松散与团内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第四,团的基层组织“三大矛盾”突出。目前,基层组织设置与青年分布和群体结构不适应,职能扩张与资源短缺,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能力薄弱和工作方式陈旧,是大多数基层团组织面临的三个主要矛盾。这“三大矛盾”造成了共青团工作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如进城务工青年的团籍管理和组织生活问题;部分基层团组织结构涣散、工作瘫痪问题;相当一部分基层团组织组织生活不正常、流于形式问题;部分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基层团组织活动和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吸引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团组织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团结青年”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团组织对青年就业不再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组织多样化,青年对组织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也增大了。这些也是造成团组织的群众基础局部弱化的原因。
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团的群众基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青年的社会结构和共青团的组织依托、工作手段、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第一,青年价值观和发展需求问题。价值观是青年成长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决定着青年的政治选择、人生追求、道德评价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需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对这些变化的演讲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能为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提供科学的结论和数据支持。这在客观上必将导致某些工作和活动陷入“盲区运作”和“系统空转”,使团的主观愿望与青年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第二,青年分布和群众结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当代青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激发了广大青年对自我价值和主体利益的追求,从而引发了大规模职业流动。这种流动导致了计划体制下青年分布状况的改变和青年群体的分化,形成了与经济成分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相适应的新的青年群体。对青年来说,这是竞争条件下选择的结果,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共青团来说,直接的影响是使现行基层组织设置和工作覆盖不充分。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的“边际青年”数量急剧增加。深层的问题是,目前我们对正在形成中的新青年群体还缺乏系统认识和把握,这就使团的领导机关无从根据青年群体分布和群体分化的状况对组织设置和系统构建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信息网络的发展普及和青年的生活方式问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全新的网络经济和网络工作方式已经出现并正在飞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以共同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的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等网上虚拟组织。这些组织与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虚拟性、平行性和交互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青年交往方式的时空限制,信息网络特有的功能使青年逐步减少了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接触和直面的人际交往。有相当数量的青年经常处在人机对话与交流的孤独状态,在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诸多方面有着与其他青年完全不同的特征。有学者称他们为“青年隐士族”。目前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科学准确地揭示和把握“网上青年”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在工作和生活中又难以与他们深入接触并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四,服务青年工作的水平提高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年的视野更加开阔,需求更加多样,对服务质量和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年群体分化大大加快,新的群体不断出现,不同青年群体对服务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大量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纷纷出现,他们的服务在一些专门领域对青年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服务青年的工作还存在着手段不多、渠道不畅、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等问题,提高服务青年的整体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第五,共青团工作社会化问题。与青少年群体分布的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共青团职能扩张的需求相适应,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必须进一步提高。要建立和形成以社会为舞台,以需求(共青团事业的发展需求和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为导向,联合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在这个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涉及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如青年需求预测评估问题,青年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问题,社区建团问题,属地化管理问题,联合社会力量的纽带和机制问题,整合社会资源的渠道和机制问题,构建社会化青年服务体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不仅关系到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共青团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切实巩固团的群众基础
1、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摆在全团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团的作风正不正、实不实,关系到团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决定着服务青年的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团的群众基础的局部弱化,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局部上的减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团的作风有关。比如:在思想作风上,团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团干部不能率先垂范,只重升迁、不重实绩;在学风上,团员不了解团的基本知识,团干部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团的工作理论;在工作做风上,团员对非团员不能热情帮助,情绪浮躁,团干部工作方法简单陈旧,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在领导作风上,团的领导干部不关心团员青年的所思所想,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经常深入基层做调查就轻易决策,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变化不能系统地加以研究,做出及时的调整。
虽然当前团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上述问题决不能忽视。我们必须从团的形象、团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共青团组织只有切实转变作风,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以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履行好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的职能,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团结教育青年,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2、深入青年是改进作风和巩固群众基础的重要前提条件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深入青年是密切联系青年和竭诚为青年服务的重要前提条件。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落实在青年工作中,做“青年友”,不当“青年官”。不深入青年,就听不到团员青年的心声,无法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和具体需求,无法做到尊重、贴近、了解、依靠团员青年。就会使团的工作针对性和预见性不强,容易出现决策时想当然、拍脑门、闭门造车的现象;不深入青年,就会疏远与广大团员青年的感情,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无法用真情去凝聚人、团结人。长此以往,必然会丧失团的群众基础。
要深入青年,就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正确看待和认识青年,始终把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增强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自觉性,这是深入青年的思想基础。要深入青年,就必须热爱青年、尊重青年、关心青年,增进对青年的感情,这是深入青年的感情基础。要深入青年,就必须养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重视调查、勤做研究的工作作风,这是深入青年的作风基础。要做到深入青年,就必须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深入青年的路线基础。
3、服务青年是改进工作作风和巩固群众基础的关键
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取决于服务青年的力度和水平。从青年工作的角度来看,青年从来都不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接受者。青年对服务的需求是我们开展服务工作的动力;青年对服务的评价是改进服务质量的标准;我们的服务内容要尊重青年的选择,服务工作要强化青年的参与,服务过程要欢迎青年的监督,服务效果要注重青年的评价,以形成共青团的服务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
要提高服务青年的水平,就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把为青年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困难作为衡量团的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要善于从青年学习成长、保障自身利益、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文化、事业发展的愿望以及各种特殊困难的需求中完善服务内容,确定服务方向。要强化组织依托,拓展服务阵地,丰富服务载体,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服务手段,建立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服务工作的长期化、规范化、专业化、阵地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