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条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条件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对学科、学术和科研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但是,怎样创新、从哪儿开始、条件和手段是什么等都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把几个重要的“体系关系”作为切入点,仅就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条件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一、廓清学科体系及其内在关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前提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廓清该学科体系及其内在关系是前提性的条件,因为创新首先要科学认识创新对象的本质联系和基本特征。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及其内在关系有多种理解,我们在此采用图示方式诠释并简要说明其中的四种主要理解。

第一种理解的图示是:

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比较狭义的表达,它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纵向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从所属门类到专业方向的逻辑关系。通过这个层次结构图,能够比较简单并清晰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内在关系。

第二种理解的图示是:

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更为狭义的理解,实质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间地位和作用内在关系的简洁表达。图示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是基础性专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支柱性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应用性专业。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系统。[1]

第三种理解的图示是:

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从教育教学意义上的理解,它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四大系统”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其中“课程系统”为引领,“教材系统”和“队伍系统”为主体,“资料库系统”为辅助。进一步说,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应是这“四大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2]

第四种理解的图示是:

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广义表达。在广义的概念中,还包括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外其他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科,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内容。[3]在更广的意义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不仅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还涵盖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军事学、文艺学、民族学等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4]

以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及其内在关系的理解尽管角度和范围不同,认识问题的深度也存在着差异,但是通过这些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基本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主要轮廓,初步了解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进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准备前提条件。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关系,简单说是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而是指导所有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5]即主张理论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基础。

二是认为,应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根本。[6]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核心地位,[7]即主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基础。

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通过一定的学科体系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创立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的显著标志,[8]即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现。

这几种观点尽管有所差别,但是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差别主要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提供理论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的日益突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发展、越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基础才越牢固,推进学科体系创新的条件才越充分。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就会不完整、无活力、少依托,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学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具体体现为归类服务、专业服务、方向服务以及人才服务、技术手段服务和管理服务等。获得这样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会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反之,理论体系就可能出现主观化、零散化和停滞化等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性强调的是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强调的是它的学理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性和学科性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同样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

进一步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基础。这是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既然是学科体系的基础,那么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就不能离开理论体系的发展。相反,若没有理论体系的发展,学科体系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并导致学科体系创新停滞不前。从实践过程来看,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创新理论提供的理论基础上,以及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理,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未来实践中,也必须紧紧依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基础性条件。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关系,实质是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一是认为,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又是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学科支撑的需要。[9]这类观点的核心是,学科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手段,为教学提供学科支撑。

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展开与运用”。[10]这类观点的核心是,学科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应用。

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支撑和学术基础,但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全部任务和根本任务,否则就狭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功能,局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范围。[11]这类观点的核心是,学科体系不能等同于教育教学及课程体系。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不同意见,我们认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学科支撑。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有利于稳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提高队伍的个人素质和整体水平,使教学体系的“大船”有靠岸的“码头”,也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能够“避虚就实”,提高教学实际中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战斗力。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研究对象和实践依据。从逻辑的意义上说,教学体系为学科体系提供建设的重点目标、亟待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切入点、教师和学生关于专业学科的感受和需要等。从实践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要从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获得实践过程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各种反馈信息,使学科体系这一“码头”根据教学体系“大船”所反映的客观实际来进行建设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及其关系发生了四个特别重要的变化:一是由最初主要注重理论体系发展对教学体系的支撑作用,到现阶段越来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两个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双支撑”的发展趋势和格局;二是在教学体系的课程建设方面由以往只突出世界观教育,到现阶段逐步形成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并重的教育体系和格局;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学科地位和层次较低,分散寄宿于其他各个学科之中,到现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一级学科和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集中与分散并重的学科体系和格局;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经历了一个过去突出教学体系、着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到现阶段逐步发展成“教学体系”与“学科体系”并重的发展格局。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本身特点、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变化过程不难看出,我们既要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的非学科化倾向,又要避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简单化倾向。这就需要积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因为只有通过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教学体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实际的变化,才能在推进学科体系创新中减少盲目性、克服主观性、避免孤立性。

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所不能忽略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从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明。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存在着非常直接的紧密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提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应“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2]那么二者紧密联系的结合点就在于:(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学科,二者的意识形态基础一致。(2)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需要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的社会群体意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也是增强科学意识的大众化效果、提高受众自觉性的学科化形式,二者的教育功能一致。(3)引领作用和吸引力、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为建立明确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提出和加以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为提高科学思想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主义基本理念的吸引力,用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统一全民意识逐步建立的,二者的实践背景和目标一致。由于二者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就使得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这两个体系不仅是紧密联系和直接沟通的,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化、系统化、专业化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存在的基础,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大部分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产力决定论等原理研究得都比较多,但是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哪些迄今还没有定论,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认识更是比较笼统。现在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比较明确,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从实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关系仍然是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那么按照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一般逻辑关系,理论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基础,没有理论体系给予的明确对象和内容,学科体系就会是空架子和“无的放矢”。目前,尽管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体系和人生观核心体系的内容明确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此就“万事大吉”。从科学认识和实践过程的角度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深认识和要做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由于这样的关系和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必然仰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有突破性进展,并期待它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提供实践依据。一方面,理论比学科更贴近于实践,学科借助理论可以窥测实践反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科目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这些科目中的许多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获得最直接的教学实践机会,从而就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提供比较丰富和深刻的实践启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13]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从而也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提供比较全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从而不仅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条件,提供了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相一致的创造性思维。

标签:;  ;  ;  ;  ;  ;  ;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的条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