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所持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范围广。
突发性事件是指不可预料的突然发生的,造成或有可能造成社会危害性,需要采取妥当的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公众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一、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特点
1. 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完全没有预见而突然发生,可能对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公众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如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北纬33.1度,东经96.6度)发生里氏7.1级的地震,其深度为14千米。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玉树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人,失踪271人。已确认身份的遇难人员:男性1291人,女性1396人;青海玉树籍2537人,省内非玉树籍54人,外省籍96人(含香港籍贯1人);遇难学生199人。该地震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潜伏性
突发事件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其产生的结果具有负面性的特点。如2017年6月5日凌晨1:00点左右,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开发区团林镇临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装卸区的一辆液化气罐装车在厂区装卸时发生泄露爆炸并引发大规模火灾,此次事故共造成10名车间工人死亡、9名车间工人受伤。该事件不仅使许多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同时也对社会公共服务等造成严重破坏。
3.危害性
危害性是指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造成的危害。无论是自然灾害类事件、重大安全类事件还是由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的事件都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造成一定的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扩散性
突发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等特点。一、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会对突发事件报道事件的发展动态。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网络新闻媒体、网站等都成为突发事件的传播载体。网民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事件信息后迅速扩散。
2015年8月12日晚,坐落于中国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天津瑞海物流公司危险品仓库集装箱堆场,装有危险品的集装箱起火爆炸,该事故造成165人遇难,798人受伤,8人失踪,300多幢建筑物、1200余辆汽车、7000余集装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8亿余元,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且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恰当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减少其危害,维护稳定。
5.不可预见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且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减少其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二、 高校应对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现状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应对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法制意识淡薄,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无从着手,找不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危机意识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的必要性已经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管理层缺乏危机意识,一般来说就是采取封锁消息的简单消极做法。
(二) 舆情研判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另外不能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把握舆情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网络舆情更为复杂,增加了处理的难度。所以,高校要处理好突发性事件的舆情,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
(三)体制尚不完善
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体制不完善是导致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存在问题主要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表现为缺乏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的独立部门,学管部门、安全保卫部们、公寓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职责不明和缺乏协同配合。
三、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采取的应对措施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变得日益复杂。“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高校只有把握网络舆情发生的客观规律,思考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敢于接受媒体的监督,才能准确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好突发性事件。
(一)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收集体系
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会干部,辅导员和班干部,班干部和宿舍舍长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交流网格渠道,通过学生会干部、班干部、舍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第一时间上报给学院的书记,书记经过研判后及时报送给学校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及时向学校党委汇报,并通知学校宣传部门。建立起一支高效的网络舆情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
(二)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舆情监测学生队伍
通过志愿招募,把一批思想素质高、成绩优秀、计算机技术较好的、有事业心的学生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到舆情监测队伍工作,积极参与到校园贴吧、微博、微信、QQ等热点话题搜集,形成正面的积极地舆情。通过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有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通过发挥贴吧版主、管理员的作用,把不健康的信息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 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机制
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型建设者的重要举措。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越来越凸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首先要深入普法宣传,进行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群众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遏制一切不道德的行为的武器。高校法制教育是运用公正、公正、法治等法律精神去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将法律知识、道德观念融合到日常行为之中。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突发性事件的整个过程,是高校舆情预警的重要一环,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第二、第三课堂和课外活动之中,让学生树立起法律意识。
(四) 重视舆情分析研判和舆情反馈
学校发生突发性事件以后,一定会引起学生对突发性事件的关注,关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产生的后果和应对所采取的措施。针对事件发生的种种问题,学生关心的是学校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一旦学校处理不当,学生会大肆炒作,就事件本身提出质疑,力求得到令公众认可的答案。重视网络舆情危机研判,根据已经发生事件掌握的信息,准确判断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起因、性质、以及事态扩散的程度以及事件发生与发展全过程,明确责任,了解学生诉求,为下一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做好准备,为应急处理提供决策依据。
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后,并未代表事件结束。善后处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学生管理秩序。高校要在突发性事件平息后就事件本身认真进行总结经验教训,反思问题根源,抓住问题本质,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管理,完善处理方式,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第一时间通过媒体、新闻对社会公布学校对突发事件善后处理结果,这对高校消除因突发事件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探索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联动机制
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应本着资源利用最大、最优原则,调动整合国家、社会、学校一切可能的舆论引导资源优势,包括人际关系、经济资源、公共社会关系等资源,达到实现舆论引导预期效果。首先,要重视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双管齐下,多方联动。其次,学校做好舆情引导危机公关,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各种载体,利用各媒体及时发布新闻信息,抓住了新闻媒体的控制权,提高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鉴别。实现学校舆论公关与媒体新闻的有效结合,争取社会公众对学校危机处置的支持,快速完成舆情的处置。第三,重视并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事后评估工作。以便为今后的危机处置舆情引导做好参考,归结经验为以后发生的舆情处置提供案例。
总之,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仅要求高校面对突发性事件舆情时要保持冷静的态度,而且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危机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引导机制,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保证学生身体、身心健康发展。
窗体底端
参考文献:
[1]周建胜,范志轩. 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
[2]任爱珍.浅谈网络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研究[J].2014,(9)
[3]孟治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对策研究.教育科学[J],2014(11).
[4]吴晓.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研[J]2018,(7)
论文作者:姚建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舆情论文; 事件论文; 突发性论文; 网络论文; 突发事件论文; 高校论文; 发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