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南海九小岛事件的关注及外交应对
郭 渊
摘 要: 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非法侵占南沙几个岛礁,引起了与中、日之间的交涉与争执,英国通过驻外机构搜集资料、外交询问等方式了解该事件的缘由,研究相关国的立场。由于在东南亚地区力量的式微,以及对南沙群岛战略价值评估颇低等原因,英国对该争议持不介入立场。然而香港报刊、英国航海文献对中国渔民生息于南沙群岛的译介和记载,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南沙群岛归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剖析英国外交档案、航海等文献,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国文献记载的不足,这既有助于理解南海局势变迁中各国的关系及立场,也有利于明晰南海问题的缘起和发展。
关键词: 英国;九小岛事件;外交;中国主权
南沙群岛控扼南海航线,自香港至新加坡往来航线以及出入马六甲北上的船只,必经南沙海域,且距离英属殖民地距离较近。这种自然地理属性必然引起英国对南沙局势的极大关注。当法国1930年占领南威岛之际,英国认为该岛与其有历史关联性,故与法国交涉,后考虑法理依据薄弱而放弃。1933年4月法国又侵占南沙几个岛礁,此举引发与中、日之间的交涉与争执,时称南海九小岛事件。① 1933年4月7日至12日,法国派军舰阿斯脱罗拉白(Astrolabe)、阿勒特(Alerte)与科考船德拉内桑号(Lanesson),陆续进占南沙太平岛、安波沙洲、北子岛、南子岛、南钥岛、中业岛等岛,7月25日发表占领公告,挑起南沙争议。 英国驻外机构对该事件进行了情报搜集,跟踪事态发展,研究相关国家的立场。尽管英国对九小岛事件未公开表态,并持不介入立场,但还是有某种立场倾向的,即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中国对南沙的历史性权利。研究英国政府对该事件的立场及外交应对,颇能从另一侧面了解南海局势的变迁。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缺乏研究,本文试图根据英国外交档案进行系统考察,还原历史真相,理清利我证据。
一、情报搜集及对事件动向的掌握
南海九小岛事件引发的日法交涉、中法争执不断发酵,一时成为影响南海局势的突出事件,英国关注事态发展,在与中、法外交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颇具价值的情报或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中、法、美文献记载的不足。英国对九小岛事件的立场为它后来进一步研究南沙问题奠定了基础。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一)从中方获得法国占领信息
从获得情报的来源地看,英国最初从驻华公使馆获得九小岛事件信息。1933年7月17日,英驻华公使蓝浦森(Miles.W.Lampson)告知外交大臣约翰·西蒙(John Simon):“某一法国海军舰队声称占领了大约位于法属印度支那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很多小岛。”② British Legation,Peking,17thJuly,1933,FO 676/8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Sovereignty of China over Paracel Islands,1931—1933,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随函还寄去7月15日《北平纪事报》(Pei -jing Chronicle )有关报道内容的副本。因对事件不甚了解,蓝浦森还说此时公使馆未收到任何消息来确认此事,也未接到能够准确地展示哪些岛屿被占的任何情报。
因英方尚未接到法方的通告,为避免不必要的外交麻烦,蓝浦森说他不会主动向法国驻华公使馆提及此事,并建议如果认为该事件足够重要,最好由英驻法大使馆直接与法国政府联系,以了解其始末缘由。该事件发生后,英国对法国的关注度要大于中国,而对中国仅仅是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驻华机构未接到直接与中国政府接触的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在该事件中的地位并不为英国所看中。从中方文献来看,该事件发生时中国报刊最早报道时间可追溯至7月15日,当英国驻华公使知晓该事后就告知国内,不可谓晚。这与当时中国政府、报刊以及民众对该事件的激烈反应有直接关系。这种状况不能不对各国驻华机构产生影响。英国驻南京领事布朗特(A.P.Blunt)了解到,法国驻华公使韦礼敦(Henry A.Wilden)不得不承认,在九小岛事件中“中国人的主张无疑比法国人更强烈”。① British Consulate,Nanking,23rd August,1933,FO 676/8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Sovereignty of China over Paracel Islands,1931—1933,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广州为该事件发生之地的省会,地方政府、报刊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和反映更为激烈,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对此颇为关注,深感该事件引发的中国社会各界捍卫民族权益的情绪不可忽视。7月29日,代理总领事杰米逊(E.C.Jamieson)将掌握的地方新闻向驻华公使蓝浦森及时汇报,并根据7月28日《广东公报》刊载的消息说,西南政务委员会领导人对该问题进行了彻底研究,目的是向外交部长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此向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② H.B.M.Consulate-General,Canton,29thJuly,1933,FO 676/8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Sovereignty of China over Paracel Islands,1931—1933,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该信函基本上反映了该事件的主要情形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的基本立场,其副本被发至英国驻西贡、东京、香港外交机构以及英国驻中国舰队总司令部,由此可见英国官方的重视程度,亦可见中国维权之举对它的影响。
(二)对日本情况的了解
因日本人曾在南沙某些岛礁开采过磷矿,故九小岛事件发生后,日本商界、报刊出现了诸多报道和争辩,乃至对日本政府行为滞后的指责。而日本外务省对法国交涉和抗议的声势不亚于中国,这引起了英驻日机构的注意。它所搜集的某些信息,对分析日本立场颇有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英驻日机构还将搜集到的情报及时传递给英驻华公使,从时间来看不晚于对中、法情报的搜集。8月10日,英驻日代办艾尔瓦里·盖斯克恩(Alvary Gascoigne)将日本官方和商界、舆论界对法国占南海九小岛的反应和分歧等信息电告蓝浦森,主要内容有:首先,海军省初期对这些岛屿不感兴趣,主要理由是它们既不能为海军基地提供任何资源,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用海岸武器或水雷进行有效防御,故在战略上没有价值。其次,日本拉萨公司(the Rasa Company)在双子群岛等处开采磷矿已达9年之久,这些工作在1930年就放弃了。然而该公司代表对外声称,它在1918年就开始在岛上工作,并通过报界发声,要求政府保护其利益。最后,日本政府担心公司的权利受到损害,外务省仔细研究法国主张的法律内容。上述内容虽是日本政府及社会各界初期对该事件的反应,但标识其立场的大致走向。
日本某些报刊与商业界的要求相呼应,对外务省的滞后做法表示不满,敦促日本政府采取行动。《朝日新闻》报道说,当法国在南威岛安装灯塔设备时,外务省因未采取措施而受到批评。报刊界还用“失职”(negligence)一词,指责政府没有预见到日本人利益可能遭受到的损失,批评政府忽视了英法之间的利益交换,而外务省对法国占领之事一无所知,直到法国发出通告后才知晓。外务省在上述压力下,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迫改变立场,决定对法国占领行为提出强烈抗议。另外,日本报刊界当时未分清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传言日本政府企图占领争论中的群岛以及其他地方。盖斯克恩对此分析说:“我有确实可靠的证据表明,这些传言是毫无根据的。”③ Tokyo Printed letter dispatch to H.M.Minister Peking,11thAugust 1933,FO 676/8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Sovereignty of China over Paracel Islands,1931—1933,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当1930年4月法国占领南威岛时,英国就以警惕的眼光注视之,担心它的存在会威胁其海上运输及殖民利益安全,故向法方提出抗议,其理由是1878年婆罗洲代理总领事曾向几名英国人颁发开发南威岛和安波沙洲的执照。法国外交部在回复中声称英国的“依据”只能证明那是私人行为,他们并没有获得英王授权掌握该岛或者实际拥有该岛。两国深谙西方国际法,法国所提出的反驳“理由”确实是英国所称“依据”的薄弱环节。为寻找有利证据,英国外交部、殖民部、海军部等曾追述过1843—1889年期间英国人“发现”“存在”和“开发”南威岛和安波沙洲的历史,并有某种国际法作为参照,然而最后不得不承认这些内容并不能构成英国对这些岛屿“有效占领”的证据,即英国未采取行政管理、立法(如颁布法令)、司法(如征税、海关检查等)等行为以确立其权利。
英国驻日本代办提供的情报基本上反映了日本初期对该事件的反应,对剖析其立场颇有参考价值。因盖斯克恩对某些内容未加辨析,故上述情报存在一些错误。例如,日本误认为南钥岛、中业岛、双子岛在1932年就被法国占领了,实际上是1933年;将西沙群岛和法国占领岛屿弄混,认为日本人占领的是西沙群岛。更为重要的是,该情报强调了日本商界、报刊对日本政府的影响,但并未对日本政府立场转变的原因做深入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实际上海军部和外务省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难免使其提供的情报价值打了折扣。
(三)对中法、法美外交接触的了解
在九小岛事件发展中,法国是关键因素,它的外交动向和立场为各方所关注。1933年8月23日,英国驻南京领事布朗特将其了解到的中法交涉、法美接触的情报致电蓝浦森。从其所述看,他获得的信息来自于对中国外交部的“非正式询问”,主要内容有:(1)中国外交部询问了法国公使这些岛屿的位置,法国公使送来一张地图回答此问题,确认这些岛屿位于巴拉望通道附近;(2)法国驻华公使韦礼敦向美国驻华大使馆参事兼总领事贝克(W.R.Peck)解释此事,担心中国强烈的主权声索会影响中法关系;(3)贝克认为整个问题都是一些法国海军追求“荣耀”行动引起的,然而布朗特认为这并不是从韦礼敦那里得来的信息。囿于文献,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政府对其与南威岛和安波沙洲的历史进行了追溯和讨论,然而不得不承认因法理“依据”的薄弱,使它的“主权”声索失效。这种南沙情节并未就此结束,相反在南海局势动荡之际,英国企图寻找时机恢复它的权利和主张,这在1951年旧金山和会召开前后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后来亦因南海局势日益复杂,牵扯国家和地区很多,英国不想卷入其中,尤其是当其东南亚地区影响式微的境况下,不得不最终选择退出。
对南沙主权归属问题,英国未予讨论,亦未公开对他方主张提出质疑,这是秉承“不介入”争端的结果。尽管如此,仍应看到九小岛事件发生时,香港报刊和英国航海文献对中国渔民生息南沙群岛的记述,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
二、与法国接触以及对事件的应对和缘由
南海九小岛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积极活动,试图获取其他国家的承认或支持。除与美国外交人员接触外,它亦对英国做同样工作,希望取得英国的“理解”。1933年8月31日,英国驻华公使蓝浦森致电外交部,说8月30日法国驻华公使韦礼敦与他会谈中,打趣和非正式地谈到中国对法国最近兼并巴拉望海峡附近的珊瑚岛引起的焦躁不安情况,并表达了如下看法:(1)九小岛大多数在海水涨潮之际没入水下,无实际用途,事件起因或是法国舰长希望通过在岛礁上升起法国国旗,能迅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2)承认日本政府向巴黎提出交涉,主要原因是“一些日本公司在过去(徒劳地——原注)开发了岛屿”;(3)此事最糟糕之处是引起了中法之间关于西沙主权的再次争议。法国驻华公使还提到,“解决这一争议的唯一办法,是通过某种‘国际裁决’”(International decision)。③ From Peking,31stAugust,1933,FO 676/8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Sovereignty of China over Paracel Islands,1931—1933,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21世纪带来了什么?2000年开始人类基因(DNA)解码后,出现了普遍的思索。工业时代已经结束,生物时代即将到来,与之相关的“美学”附加值主题将进入人类所设计的未来勇敢新世界中。
据英国外交档案记载,当法国占南沙岛礁时,(英)海军部着眼于英国东南亚殖民利益的保全,认为法国的证据比英国更薄弱。此时海军部对南沙群岛正在勘测过程中,有某种战略上的考量:(a)利用位于新加坡、婆罗洲和香港之间航线上某些南沙少数浅滩(不是南威岛或安波沙洲),研究其作为水上飞机燃料供给基地的可能性,英国航空部曾对此颇感兴趣。(b)根据我们对该地区很多岛屿、珊瑚礁和浅滩战术利用的可能性了解,以及竞争对手对群岛的确切位置、限制性因素和实用价值知之不多的特点,英国可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发挥其海上作战的特长。(c)未来科学的发展可能使群岛在战争之际的重要性变得无法估量。然而,海军部最后接受了外交部提出的利益平衡而无所作为的原则,担心如果作为,“我们可能会引起(他国)对我们利益本质的怀疑,而这最终使我们的目标落空”。④ Military Branch,Admiralty,February,1957,FO 371/127311,Claims by China to islands of South China Seas,195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可见,英国海军部的上述分析不无道理,然而囿于国际形势只得放弃。
落潮时进行套泊作业。待泊船为防止干扰离泊作业,应在旋回区南侧等待。离泊船的掉头操纵和附近航道中滞航的待泊船将给出口船的安全通行带来不利影响,落潮双套作业等候方式见图3。洋山港四期出口船需利用主航道出口时,通常驶经的出口船应尽量等待离泊船完成作业,但当风、流条件不利于驶经的出口船控制船位时,离泊船应等待其驶过让清。
我国城乡供水定价机制方面仍然存在水价水平总体偏低、水价成本约束机制尚未健全,水价秩序不规范、水价结构不合理、水价制定中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定价过程中对环境、生态及地方实际情况考虑不足等问题,另外,农村水价存在问题明显。
因考虑到本国“依据”的薄弱,英国只得采取沉默态度,未再向法国提出抗议,但这并不等于放弃诉求。法国占领九小岛行动,再次引起英国关注,英国外交部依然认为由于各种证据显示,它拥有两岛屿的“依据”薄弱,故未向法国提出抗议。然而英国外交部别有深意地说,上述条件亦适用于法国对九小岛发布的“书面兼并”(paper annexation)行为。① 参见陈欣之:《三十年代法国对南沙群岛主权宣示的回顾》,(台湾)《问题与研究》1997年第36卷第11期,第80页。 其意为法国如不按照国际法规定对岛屿进行有效占领、持续存在,那么它的占领、宣告如同英国一样,最终只能归结为无效。就法国的行为来判断,它并未对九小岛实施有效占领,当然就谈不上拥有什么权利。20多年过后,当“克洛玛事件”发生时,② 1956年,菲律宾人克洛玛声称“发现”南沙群岛,进而宣布个人占有,该事得到菲律宾政府的支持,并成为其宣称拥有南沙的“理由”,此事引发南海轩然大波。 英国外交部、海军部和殖民部等再次回顾这段历史,不仅从法理角度认为它对南威岛和安波沙洲的“主权”主张已经失效,而且还从现实角度否认了英国诉求的可能性。③ 郭渊:《冷战初期英国政府对南沙问题的讨论及立场》,《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10期,第92—93页。 实际上,南沙群岛自古以来为中国渔民生息之地,不是什么无主地,历代中国政府对之进行有效管辖,英法之行为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当然没有什么法律效力。
在与韦礼敦接触过程中,蓝浦森获得法国对九小岛事件的态度,而英方自认为通过过去对西沙群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法国通过国际法渠道解决此问题。然而结合当时的有关文献剖析问题,会发现法方隐瞒了很多事实:(1)根据法国档案记载,法国认为南威岛等岛屿对于越南南部的安全屏障很重要,所以才派舰占领之。这是法国外交部、海军部共同策划的结果,④ Monique Chemillier-Gendreau,Sovereignty over the Paracel and Spratly Islands, 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0,ANNEX 31,Letter of 30 March 1932 from the Minister for National Defence (Navy) to the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Directorate for Political Affairs and Trade(Asia-Oceania).绝不是法国军官个人追求荣誉的行为。(2)此时中法西沙争执主要还是双方陈述见解,少有实际行动,更未见冲突。也就是说,西沙形势未如法方说的那么严重。(3)法国通过某种“国际裁决”解决问题的说法,主要向英、日等列强表达,在与中国交涉时却从未提及此议。不仅如此,法国的说法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未付诸于实际行动。(4)法方表面轻松地说日本人的行为是“徒劳的”,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却将日本看作主要交涉对象,多次声称对日本人在岛利益表示“尊重”。
英国在东亚殖民地众多,如香港、马来诸邦、婆罗洲等地,行经南沙群岛的海上航线对其香港至新加坡的航运颇为重要,可以说英国在该地区有广泛的殖民利益。九小岛事件发生时,英国驻外机构对中、法、日等国的舆情进行了搜集,对南海局势的发展有所掌握。然而在与各国外交接触时,英国对此几乎避而不谈,这显示出它不愿卷入此事的心态。
在法美外交接触过程中,韦礼敦称法国的旗帜首次在这些岛屿上升起的时间是1930年,“有人发现一些中国渔民居住在这里,要求他们(为了报酬for a consideration)继续升旗,但当法国探险队再次访问该群岛时,渔民已经消失了!”① British Consulate,Nanking,23rd August,1933,FO 676/8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Sovereignty of China over Paracel Islands,1931—1933,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Britain's National Archives. 布朗特记述了上述内容,但是没有进行评价。结合中文文献以及海南渔民的调查,可以看到韦礼敦在歪曲历史。首先,法国1930年4月仅登上南威岛插旗,但未及太平岛、中业岛等地,他们确实看到了中国渔民,但未让其悬挂法旗,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法文报刊中有报道。② 《在二十世纪所占领之一岛》(法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105-00460-04。 其次,1933年法国人侵占南沙几个岛礁的时候,曾把法国旗拿给中国渔民,确实有让他们悬挂之意。法国的行为遭到中国渔民的抵制,他们不但没有悬挂,过后反而将法旗扯下、旗杆砍到。最后,法国占领南海九小岛后,1933年7月法文《画报》(L’Illustration)纪实性地报道了南沙地理状况、中国渔民在岛上生活状况以及法国人的活动,但未有法国人给渔民报酬让其“升旗”的记载。
三、未介入事件原因及利我因素分析
当法国占领南沙岛礁并由此引起法日、法中交涉时,英国外交部、海军部以及驻外机构,积极搜集中、日、法三方的情报或信息,预判南海局势,然而它并未引起英国与他国关系出现变化。除英国认为它的法理“依据”薄弱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其对南沙群岛的战略认知以及东亚政策的调整有关,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首先,九小岛虽有潜在战略价值,但真正将其开发出来尚待时日,英国无力进行战略投入。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英国政府各部门均认为,整个地区在航海指南上被称之为“危险地带”,这组群岛由岛屿、珊瑚礁或浅滩组成,在地图上未准确地标明,现实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很小,一般来说不适合做军事基地,不值得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建设。其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英国战略重心转移至欧洲,在远东地区力量式微,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利益保全面临挑战,此时新加坡基地的建设不得不中断,即使该港口勉强可以使用,英国也没有战列舰能够据守。1931年4月,英国海军部在一份报告中非常忧虑地说:“一旦我们被拖入战争,特定环境下的海军力量绝对不足以保持我们海上航线的畅通。”① 保罗·肯尼迪:《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沈志雄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4页。 这种状况表明英国对南海局势的干预有心无力。最后,从日法英相互关系来说,英法关系当然更近一层,在反对日本地区扩张问题上,两国的意见基本一致,但是日法相互牵制、彼此消耗实力,英国自然认为这有利于其东亚利益保全。
推荐理由:本书所收录内容以体现京剧的形成、发展、繁荣为主,包括历代政府关于京剧(包括戏曲)编演之规章、制度,伶人生平、艺事、交游,戏班的承、散,剧场的变迁,上演过的新旧剧目,各种评论文章等,引用文献近百种,共457万字, 以时间为序编排。每条史料均详细注明出处,以供核查。文献史料的不足是制约当下京剧研究的瓶颈。本书体裁属于“史料编年”类,是重要的基础文献。在京剧史上,涵盖京剧起源、发展、繁盛较长时段的史料编年尚未见到,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纵观该事件发展的初期阶段,英国与日、法外交联系不多,它获得的消息主要源于驻华外交机构。这一方面可见中国政府、报刊以及民众对该事件的反应是何等的强烈,英驻华机构自然受此影响,故其情报内容有明显的痕迹;另一方面应看到英、法在对远东事务关注时各有侧重点,法国关注的是越南殖民地的巩固,英国考虑的则是新加坡、马来亚利益的保全。在九小岛问题上,双方的利益诉求基本上没有交叉点,故英国对法国的关注度并不高。
首先,经香港《南华早报》的译介,法文描写的中国渔民内容为国人所知,成为南沙属我的有力证据,并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1933年8月28日香港《南华早报》(英文版)转译法国作家在《图解》(L’illnstration ,法文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法国新岛屿”,记述法国人侵占这些岛屿的经过,以及他们看见中国人所建的房屋、神庙、水井等情况,并附有中国渔民的三张照片。文章记述了渔民的生活情景:“中业岛和双岛上却居住着一些中国人,全部是海南岛人。帆船每年运来食物,并运回海龟肉和海蛞蝓干。这些中国人对于生活在这个经年遭受季风吹打的小块领土上的命运,看来还是满意的。”② 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565页。 自此之后,香港诸多报刊对他国侵占南海诸岛的行为持反对立场,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政府维护海洋权益的行为,而港英当局对此并未提出任何异议。
初始模型部分变量拟合后出现负值或部分关系无法得出确定值,分析得出原因在于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存在缺陷。此模型结构在数据上经验证不可执行,故进行调整后得到新模型,如图所示。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渔民生息之地,为中国固有领土。面对中国政府的交涉,尤其是中国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法国驻粤领事却声称九小岛“与中国无涉”。外交部两广特派员甘介侯就此指出:“此说殊难承认,按国际公法,毗邻国赋有优先权益,且我渔民栖息该岛,更有历史关系,我政府不能稍予放弃。”③ 《粤海九岛,法国竟称“与中国无涉”》,《大公报》1933年8月7日,第3版。 9月30日,香港电讯说,西南政务委员会本日决定10月中旬派广东军舰前往南洋,调查法占九岛之事。④ 《西南当局派舰调查南海九岛》,《申报》1933年10月1日,第11版。 这些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彰显了中国南沙历史性权利的存在。香港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报刊所面对的人群,自然使其宣介具有一种独特作用。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 0220-2006)附录I提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其次,英国航海文献对中国渔民生息于南沙群岛的记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形成了历史性所有权。当法国占领南沙岛礁的时候,由暹罗归国的中国海员,称英国海军部出版的《中国海指南》中有关于中国渔民在九岛生活的内容,如水井、下锚之地。⑤ 《汕头市政府电请收复九小岛,某海员提出九岛属华证据》,《申报》1933年8月30日,第11版。 此处的《中国海指南》亦称《中国航海志书》(China Sea Pilot )。在中法交涉时,国民政府外交部人员徐公肃在《法国占领九小岛事件》一文中对1923年《中国航海志书》记载的安波沙洲、太平岛等岛屿内容进行了翻译,将之视为中国在南海历史性权利的例证而面见国人。此后这些内容逐渐为国人所熟悉,并在论证两群岛主权为我所有时被学者们反复引用。
《中国航海志书》记载了中国渔民在郑和群礁的生产活动情况,并体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介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岩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① 司马迁:《史记》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第2874页,第2874页,第2875页。徐公肃:《法国占领九小岛事件》,《外交评论》1933年第2卷第9期,第104—106页。 英国航海文献是该国舰船对行经海域的岛屿、水文、潮汐等航海要素进行水文勘测的记载,且每隔若干年再次勘测,记载内容有所更新。对于中国渔民活动于郑和群礁的记载,却长时间留存于英国各种版本航海文献之中,这亦是英国舰船长时期历史观察的结果,由此看来中国渔民在该地域的生产活动已从季节性发展为常年性,有“久居岩礁间者”。这说明为了生产的需要,中国渔民在郑和群礁上已逐渐从临时性居住发展为长期性定居,将生产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此为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权利。
英国对九小岛事件以及南海局势的关注,主要是通过驻外机构搜集资料、外交询问等方式了解该事件的缘起和发展,其中英法、法美以中国舞台进行的外交接触,揭示了法国为取得他国“理解”所进行的非正式外交接触,以及英美对此的有限应对。而英国置身事外、持不介入立场,这体现出它在东亚局势变动前夜政策的局限性,即对他国搅动南海局势的行为不能坚持东亚格局的国际正义性,其姑息政策使得对方得寸进尺,最终使整个东亚国际社会受到危害。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报刊、英国航海文献对中国渔民生息于南沙群岛的译介和记载,对我主权论证有一定价值,这个方面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整理和挖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专项“法英日南海档案的整理、编译和研究(1898—1945)”(17VHQ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郭渊,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邮编510632)。
(责任编辑:林 广)
标签:英国论文; 九小岛事件论文; 外交论文; 中国主权论文;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