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圳二次创业献计献策——深圳“科教兴市”专家研讨会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科教兴市论文,献计献策论文,研讨会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日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专家联谊会举办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科教兴市”专家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等100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表现了专家对深圳未来发展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围绕“科教兴市”这个主题,专家的发言有针砭、有批评,但更多的是热忱的希望、冷静的思考和积极的建议。现将其中部分发言摘要发表。
一、发表科教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周润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这个问题是江泽民同志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组织工作会议和科技大会上讲的一个中心思想。当代国与国之间竞争很激烈,竞争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这种竞争特别厉害。据我个人理解,现在国与国的激烈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该国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党政干部队伍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和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队伍,要求党委组织部门要着眼于整个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这三支队伍是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起决定作用的。
吕锐锋(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要结合深圳实际,切实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党委组织部门要三支队伍一起抓的指示精神,把知识分子工作特别是科技队伍的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从科技队伍现状来看,目前全国2600万专业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70%以上,但在近120万高级专家中,36-45岁的仅占5%,而35岁以下的仅占1.2%,从这个比例来讲,我们年轻专家队伍力量还不够。在全国近万名博士生导师中,50岁以下的仅占5%。在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科院院士中,45岁以下的一个也没有,院士的平均年龄已近70岁。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绝大多数现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都到了退休年龄。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市杰出专家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认真研究中青年领导人才、中青年企业人才和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重视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座各位专家要挖掘人才,及时向组织部推荐。
叶民辉(市科技局副局长):提出“科教兴市”的战略,是对科教功能认识的新的“里程碑”。7月份,在科技大会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教兴市的决定。科教兴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武装我们的经济及整个社会,这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继续发展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去年,我市高技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146亿,占工业总产值的17.2%,今年预计将达到210亿,占工业总产值的22%。李子彬同志提出不仅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还要特别注重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二是要用高新技术去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我们毕竟还有80%的传统产业;三是提出要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用高科技去武装第三产业;四是用高科技去建造我们的菜篮子工程。
邓锡铭(中国科学院院士):我赞成这个提法: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一把手=先进的生产力。我个人深有体会,没有第一把手亲自抓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不容易的。因为在座很多专家都知道,把一个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很多环节,要经过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最后能不能转过去,还有很多社会因素,比如说经济方面、市场方面以及整个社会的状况,也包括政治因素在里边,这就决定了如果不是第一把手掌握全局去做这个事情,光靠专家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发展科教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在深圳来说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专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
高振奎(长沙勘探设计院深圳分院院长):我们认为市区的有关领导、有关部门,特别是区镇一级的领导与部门应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应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虚心听取市内外专家的意见,眼光开阔,有比较、有鉴别,才能跳出原来区镇的圈子,提高决策水准。
二、政府与专家合力进行二次创业
陈鹤龄(广东核电合营公司研究员级高工):我建议政府各级管理部门也要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也贯彻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的有关要求,以质量管理方法来改进管理工作。各级管理部门,尤其各级领导要接受“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思想”,要接受“贯标”的培训,要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从而真正认识到现代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性。
沈镜莹(深圳全新机电公司总工):市委、市政府正在抓提高工作效益问题,本公司去年申报各种手续花了4个多月,等公司批下来,原来的产品市场已经变化,不得不开发其它品种。希望政府切实提高效益,支持我们的市场开拓。
原思玉(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深圳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市应当建立一个民用航空委员会,市政府作为驻深各航空系统协调统一的权威性机构,其主任委员由市政府一名副秘书长或市运输局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及办公室人员应是专职干部。在委员会下设航空安全委员会、规划委员会、航空口岸委员会和协调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对其相关的工作进行宏观的管理和具体的监督,促使深圳航空运输业充分发挥潜能。
孟龙(罗湖工业研究所所长):深圳应当建立一个像香港贸发局那样的机构,它对本地所有企业产品有清楚的了解,对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了如指掌,能为本地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提供经常性的免费咨询服务。我们盼望这种机构的出现。
邓锡铭:我们专家的责任除了出科学技术成果和人才外,还要为政府服务,起到参谋作用,出主意。出主意的关键是发挥专家们的预测能力。宝钢当年争论得不可开交,多少人想拉它下马,是小平同志根据各方面专家的预测意见作了科学的决断,判断宝钢有希望,才有了今天的宝钢。实践证明宝钢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把我们的钢铁工业大大提高了一步。三峡也争论了几十年,我在科学院工作时已经在争论,争论到现在,如果第一把手不参与,如果没有专家的科学预测,你说怎么能做出决定。由上海至北京应不应建设时速300公里高速铁路的问题又引起了全国的争论,有人说这是荒唐到极点,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搞一条100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是完全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高速铁路确实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么稠密的人口,光靠飞机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问题的论证,也要靠专家。专家是政府的好帮手,希望深圳市政府能经常启动这批帮手。
三、问题与对策
关于科技
王扬(深圳市达奥电子模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高科技的大环境不好,包括硬、软两个方面。软的包括政策和政府部门的不良配合,具体表现是办事难。硬的环境方面,科技素质要高,要有完备的图书馆,还得办几个学院。深圳没有真正搞高科技的研究院、所。深圳科教兴市很迫切,市领导也很重视,关键在于落实。
沈宗林(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院长):深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整个卫生局的科技经费才40万,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盛延岭(深圳活力宝公司总工程师):提两条建议。其一,科教兴市重在人才,深圳人才不少,但怎样综合利用、发挥作用,我想市科协应该牵头,至少每年有个年会,以便大家交流、沟通,要成立一个科技人员之家,使其有一个活动场所。其二,图书馆对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深圳图书资料少得可怜,这有目共睹。我们搞一个课题,找信息,查资料,要跑到内地去。建议市政府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这对科教兴市是很关键的。
胡以行(深圳化工设计院副院长):对青年要进行科普知识训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现在深圳的小孩条件很好,有科普的场合,报纸有科普版面,也开有科普知识讲座,使小孩在看、听中学习科普知识,带动小孩的兴趣。深圳有1000多家卡拉OK,但有多少间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是人满为患,这说明图书馆太小,建议政府投资兴建一个科技图书馆。
查振祥(宝安集团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深圳市科技人才要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企业产品的开发上。深圳市至今也没有产生像四通、美的那样有特色的企业;二是企业经营决策上,深圳市企业经营决策能力普遍不太高,每年有很多失误的项目上马,造成经济损失。原因是这些人才分散在几万企业和事业单位中,不能形成合力。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市级科技机构,把目前分散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优秀科技人才以专职和兼职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科技群体,这个机构应该叫做“深圳科学院”。深圳科学院不采取中国现有的科学院模式,而采取美国兰德公司模式。经费来源上,政府支持一部分,另一部分靠自己去创收。人员组成上,专业性研究力量只占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研究力量采取社会兼职形式,聘用现有企事业单位中优秀科技人员参加。专业性研究力量也首先从市内各企事业单位中招聘,把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深圳科学院不搞基础研究只搞应用研究,集中力量主攻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新产品开发,二是企业经营决策。如果这两个方面攻无不克,那么深圳科学院定可独具特色与价值。
关于教育
沈宗林:总的来说深圳“科教”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以教育来说,(1)深圳有76%的人口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深圳每10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只有4000多人,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一半,北京为9000多人,上海为8000多人。从以上两个数字说明,深圳市的教育是远远滞后的。深圳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大学高等教育,真正象样的大学只有深圳大学。以医疗卫生为例,深圳300多万人口的城市,医学高等教育是空白,香港600万人口有4所医学院,周边一些小的城市如汕头、湛江、海口都有医学院。深圳市高等医学教育始终是空白,我来深圳三年,这件事一直很担忧。
张维德(深圳大学教授):对深圳大学的建设提两条建议:一是建议加大理工科的比重。内地的一些大学,理工科与文科的比例,理工科是主要的,但我们深圳大学恰恰相反,理工科比例少得很多,应该加大理工科比重;二是建议设一些专职科研编制。深圳大学教师学历都是不差的,博士、硕士一大堆,但没有科研条件给他,教书只管教书,不搞科研,就是个浪费人才问题。到现在,深圳大学没有一个科研编制,这是不合理的,一所大学除了教学以外,还是一个很好的科研机构。
李诚忠(南山区博伦职业技术学校教授):引进来的专家,担心子女在深圳的教育不如内地。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深圳自身就存在着希望工程,许多边远地区的教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极差。基础方面的教育与深圳这个城市的发展很不适应。从表面上看,深圳对教育的投入比内地高,因为深圳的经费比内地充足。但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不见得比内地高出多少。
张旷成(深圳勘察测绘院教授级高工):市民的文化素质应该很好地提高,一个国际性城市没有高素质的市民是不行的,举个例子,交通岗亭里的空调,没多久,有的坏了,有的被人偷了。再有我们的公用电话,很快地就搞坏了。深圳有200多万打工仔、打工妹,怎样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很大的问题,是深圳迫切需要上马的巨大的希望工程。希望政府重视这个问题,把它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
王序荪(南山区博伦职业技术学校教授):深圳的社会办学,都是赢利性的。如果教育变成了人们赚钱的手段,是很可悲的。像这种私人办学,在招生广告上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多钱,但是教学质量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不是要一种虚名,就应当踏踏实实办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四、人才是深圳第二次创业的根本
邱雪明(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从全国各地来了不少人才,但能形成群落的极少,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需要各个学科的老、中、青专家结合,配搭协调;人才群落要生根在企业、大学及研究所里。
黄侃(深圳国际商业数据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深圳人才很多,但是用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说:深圳就像瓶子插的很多很漂亮的花,浇浇水可以多活几天,后劲是不足了。建议市委、市政府对青年技术人员的思想状况作个调查,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中青年人才。如:一些科研项目让35岁以下技术人员来招标、来承担,培养更多年轻人才,从政策上倾斜青年技术人员,专家联谊会可以参与他们的科研,帮助他们,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科技人员。
夏洪生(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据我接触的朋友反映,我们来深圳的人才是否真正起到作用,还是一个问号,建议我们有关部门搞个调查。市委、市政府从宏观上比较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基层单位是不是真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举措来办事,我看也是一个问号?到了深圳没有发挥作用的大有人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有的有后顾之忧,比如来到深圳几年,他的家属一直连单位都没找到。有个别单位的领导思想水平低,压制了一些人才发挥作用。我们来到深圳的科技人员从数量上来说不少,如果真正地能90%以上发挥作用,对我们深圳的建设和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市政府在全国招聘卫生局长,这件事反响比较大,大家觉得奇怪,深圳怎么连一个局长也找不到?从这些情况来看,引进的人才还未真正发挥作用,我希望有关部门搞个调查,采取一些措施,人才引进来,就应让他发挥作用。
沈镜莹(深圳全新机电公司总工):深圳的人才有回流现象,这个问题要重视。现在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偏低,比一般生产线工人都不如。要学珠海市魄力,重奖知识分子,并大力宣传,造成一种重知识、重人才的气氛。市政府有文件,技术人员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可拿出该产品利润的10%奖励给开发者,经市科技局确认,并可免征所得税。我把此条例写到企业文件里,但给企业的投资方否定。
肖劲夫(深圳市中医院院长):市委、市政府在执行中医政策方面也希望能起到标兵的作用。以中医院创“三甲”为例,说明落实中医政策,做标兵并不困难。具体来讲要搞好几个中医基地。三家中医院都有待完善。另外,是否可以强化一下,及早成立中医药研究所,这样,中医的研究机构也就有了。再一个,就是引进中医人才,深圳的中医人才还是很成问题的,引进中医人才当前是急迫的,我们自己培养已经来不及了。
韩继鸿(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从实际出发,培养跨世纪人才,主要措施是:(1)采取交互式的方法培养国际型人才。(2)政府应开辟若干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短期岗位训练。(3)建立一支跨世纪的专家队伍要从现在做起。发展经济要编制长远规划,跨世纪人才的培训更需要及早安排。像深圳这样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应不少于500名。
杜瑛君(深圳华新股份公司助剂厂副厂长):深圳应该建立高级人才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开发引进人才,不能光引进,光讲,要真正重视引进人才,进行专业分类,把人才用到所需要的行业中去,合理地配备高级人才。
五、要研究发展问题
张习斌(深圳贝来研究所高工):说到科教兴市的命题,就是要到国际市场上去赚钱,就要搞些高科技的东西,在深圳来说可能是有前途的,但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深圳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拿自己的东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本事还没形成。深圳有一些高科技产品,定义了一些高科技产业,但是多半是买来的、引进的,或者是在人家产品下坡路上赚一点小钱。没有形成真正的、深圳的、举足轻重的高科技产品。深圳后十年的发展,要重点选那么若干项拳头产品,一举成功,使几十亿、几百亿的产值进入市场。
王庆云(深圳科技工业园副总经理):高科技的发展,东一块,西一块,谁都管,谁也都不管,统一协调的功能还是不够的。当然,书记、市长都是很重视的,但我感到具体的部门还是重视不够。例如,科技园属科技局和国家科委,咱们这几个工业村又属经发局,京山工业村又属南山区;完了机电部又搞了一个什么地方。深圳市应该统一协调,就那么3.2平方公里,一大堆东西,这样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王妙涌(科技工业园高工):几年前深圳市要把“三来一补”企业迁出去,我们是反对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赶走的企业不是到龙岗、宝安,而是跑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去了,现在政策作了调整,又要把它们请回来。深圳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调查研究,看看究竟要发展哪些产业。其实,电子、服装、精细化工、新材料都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要确定深圳的优势产业是什么,要发展什么产业,召集有关专家来研究该发展哪些产业,同时重视人才配套问题。
李自晶(市高新技术工业村管理办公室教授级高工):我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抓住重点——大项目。目前高新技术工业园建设进度快,但生活配套进度还要跟得上,在这方面,希望规划国土局搞规划时要与使用者多沟通、协调。我所知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的一般业务由科委系统来领导和主持,将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工作也离不开科技局的配合和指导,但我市现在把高新技术园区管理办公室设在经发局,我建议科技局、经发局要协调一致,搞好配合,共同来搞好科技园区的工作。
韩继鸿(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我市信息产业发展要认真考虑几个问题:(1)“三金工程”是当前国家列为重点扶植的项目,深圳信息化网络建设在起步阶段就必须与国家金桥网衔接。(2)信息化建设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不搞重复投资,打破行业壁垒。(3)以市信息中心为全市经济信息集散地,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库。(4)规定凡新建高层楼宇、住宅小区必须留有与光纤、光缆支线分接的接口,在城市规划时要统一安排。(5)大、中专学校的校园网,市区图书馆检索、借阅系统,医疗卫生系统,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都要向社会公用网开放。(6)我市信息化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设施要配套,以方便适用为原则,一开始就要采用国际标准。(7)重大装备、技术引进、对外谈判应统一归口,要避免多头出击、各自为政。
浦宝康(蛇口明华培训中心教授):希望提高港口管理质量。应当提高港口管理质量,通过ISO9000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只有得到国际认可,银行给予贷款,保险给予投保,只有质量放心,客户才把货物给你。
陈满沾(深圳金帆礼品商行经理):深圳有必要成立钟表科技发展中心。集中科技人员整体力量,搞产品开发,帮助企业提高质量,进行员工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杨锐鹏(深圳声乐电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的音响行业几年前占领国内市场的80%,现在已降为20%。而音响行业占深圳市电子行业产值的60%,现在音响行业存在生死存亡问题。深圳在第二次创业中,要建立大公司战略,好像日本NEC公司,一年销售额1500亿,相等深圳2000年的产值。
李润生(深圳市中联水工业技术开发总公司高工):我建议深圳市发展水工业科技产业。这个名词是世界会议之后提出来的,它跟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产业不一样,是新提出来的。但这个产业前景很好。如果把大家的力量发挥出来,搞计算机科学的、仿真的、生物工程的专家如果一起来合作的话,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除了对深圳做贡献外,对国内也是一大贡献。
徐向东(深圳邮电局高工):建议加强深圳市通信管道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深圳虽然建市不长,但是地下管道资源很混乱,到现在,邮电部门和市政建设部门共投入4至5亿下去。目前问题是地下资源产权不明,分布情况资料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做好如下工作:(1)必须加强立法的力度。(2)成立一个全市性的通信管道管理机构。授与它一定权利后可以树立通信管道管理的权威性,没有权威是不行的。(3)尽快查明现有管道资源家底。(4)确定地下管线的产权归属问题。用经济手段来管,大家有偿使用。(5)可以考虑由拥有200多名杰出专家的专家联谊会来承担这个任务。
廖炎发(深圳市野生动物园高级兽医师):建议开展动物外交活动。深圳市已同美国的休斯顿市、澳大利亚的布里斯卡市、意大利的布来西亚省、法国的维埃那市、波兰的波滋南市、牙买加的金斯顿市结为友好城市(省)关系。已同日本的筑波市签约将结为姐妹城市。深圳市同以上各城市还未进行野生动物互赠活动,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