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_庐山论文

庐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庐山论文,国名论文,在中论文,山中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庐山在中国诸多的名山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本文以庐山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风姿,从比较中,寻求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 庐山 中国名山 地位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从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深厚的人文景观的双重价值上,作出这个结论的。

千年来,随着人们对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的认识的深化,对大自然的继续装点、开发,也就不断地给“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这个众口皆碑的评论注入了新的生命。

一九八六年,日本著名学者黑川纪章说:“在中国,很难找到像庐山这样有着秀丽的风光和丰厚的历史背景并存的世界名胜。”他把庐山放在世界级的名胜之中,对庐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作出了自己的论断。

一、庐山有着丰富的自然遗产,风光雄伟秀丽,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名山之一。

在 10亿年前庐山地区开始了它的发育史。那时,这个区域是浅海,曾五度上升、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又使庐山地区上升。两亿年前形成庐山的主要的雏形,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古老,集中了地壳演化史的主要过程。庐山的前塞武系地层分布较广,出露比较齐全,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却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位。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隆,形成了鄱阳湖。

庐山处于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交汇之地。庐山与长江、鄱阳湖形成了绝妙、独特、浩大的壮丽景观。

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地区。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地球物理学、人类生存的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所遗存的冰川地貌,如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又是庐山自然美的重要组成。

庐山在一九八二年经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以独峙的“地垒式断块山”的山岳景观为主,大江、大湖、溶洞地貌为辅,兼有丰富的地质历史遗迹,包涵险峰、奇石、幽谷、瀑布、泉潭、云雾、温泉等多类别的景观,有着丰富的原生植物种质资源和濒临灭绝的物种,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庐山现在仍然有着良好的生物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总之,庐山在自然遗产方面,具有地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庐山是珍贵的自然纪念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有悠久的开发史。人类对长江中游、江西北部这一带的开发,距今约在8千年至1万年之间。庐山处于长江与古赣江的交汇之地。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成为长江文化较早开发和中原文化的渗透之地。

近年,庐山之麓的马回岭、沙河、星子、泛舟岩等五处出土的陶器、骨器,就确凿地说明了在新石器晚期(距今4千年至6千年),庐山地区的人类的活动就相当频繁,相当活跃了。亭子墩遗址证实,在庐山南部山体,6千年前就有了村落。

在尧舜禹时期,夏代的分支——越族人从中原迁徙到了江南。刘美崧、张友子在《庐山的得名及其与越族活动的关系》中提出,庐山的名称是越族人称山岭的同音字。

综上所述,庐山的命名应在5千年前。

先秦、汉代册籍中载有传说:大禹登庐山、观长江,思索治水方案。这个传说,也因为庐山周围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夏代的分支——越族人从中原迁徙到江南等史迹的确认,而得到了不少可供思辨的旁证。

显然,在4千1百年前,庐山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了。庐山的“庐”字,从现已发现的古

原始的农业的标志之一。

这个字又是先民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与山体联系的象征。“庐”字在金文中见之于《师汤之鼎》,古读音“旅”。现在庐山及山麓还保存了近似的古音。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牯岭开辟记》中,就介绍了庐山的“庐”在本地方言里念“Li”。这个字既是指山里的简便的房屋,又指奴隶、劳动者的住房。《诗经》的《大雅·公刘》中有:“于是庐旅。”《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左传·襄公二十年》:“庐井有伍”。这些上古著述中都表明,“庐”是“小人”(劳动者)的住房。《汉书·食货志》:“在野曰庐”;《鲍宣传》:“苍头庐儿”。这里的“庐”都是奴隶之类。以“庐”字来命名这座大山,反映了长江中游的先民对此山的开发,也把人们对祖先的创造——房屋的崇拜,表达在秀美巍峨的大山上。

华山、泰山、嵩山和庐山都是中国名山中开发较早者。华山的命名似有原始图腾崇拜的印痕。嵩山、泰山(曾称为“太山”,“泰”字仅是在春秋时代的篆字里才有的)的命名,带着原始部落首领的权力的象征意味。而庐山的命名却是观照了人类的创造——房屋,透出了先民对建筑与自然的联系的初级感觉,有一种温馨的平民意识。庐山的命名之始,就以一种颇具个性的文化内涵屹立在中国名山之中。

在庐山生活了36年的晋代中国佛教领袖慧远写的《庐山记》,说:“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对人谓其为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他说了庐山又名“匡庐”所据的传说。“匡庐”,是殷周之际沿用“庐”字的另一命名,距今2900至3300年。所谓“仙人”在庐山的活动的传说,倒是反映出那时先民对大山的感觉,从大自然的威严、神秘的崇拜之中渐渐有所解脱,感到大山对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帮助。也就是说,这个传说观照的是先民对庐山的开发。上古传说:仙人上山要炼丹。现在,庐山附近的铜岭,发现了商代的铜矿冶炼遗址。这也使人联想到庐山又名“匡庐”,在反映3千年前这一带生产力水平上的某种有意义的痕迹。

公元前126年,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自长安南下,跋涉千里,登庐山考察,把它写入《史记》。这就确凿地表明了在汉代,庐山就是中国的一座重要的名山。

二、庐山是中国名山中最早以文化群体的杰出创造切入中国历史的

庐山自秦至清一直为皇家青睐,也曾经几度是皇权的象征。但是,造成庐山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塑造庐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的美的形象的,主要是延绵一千六百余年的中国最杰出的文化群体的创造。庐山的这一重要特征是中国其它名山所不及的。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大思想家陶渊明是庐山人。418年,他在庐山写的《桃花源记并诗》构建的理想王国,被现代中外学者认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丽篇章。陶渊明后千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提出的“乌托邦式”社会理想,也没有超出陶渊明的思想的框架。

中国佛教领袖、哲学家慧远,在庐山创建了东林寺和“净土”学说,组织了学术团体“莲社”。他和门徒还在庐山建有十个寺庙。那时庐山是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

中国道教“祖师”之一、《道藏》的最初编辑者的陆修静,慕庐山胜境,于461年在此构筑太虚观。他在庐山六年修炼著述,名声远播。

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于411至413年间两度来庐山。他曾在石门涧筑有精舍,从事创作。

中国第一个山水画家顾恺之,在4世纪末来庐山,作品有《庐山会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等。

中国第一个山水画理论家宗炳,于401年至416年间在庐山,为慧远的重要弟子。他提出的“畅神”说,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书圣”之称的大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340年来庐山,在金轮峰下建别墅。有墨池、鹅池等遗迹。

慧远的弟子竺道生,提出了“顿悟”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意义。404年,曾称楚帝的桓玄,就重视了文化群体在庐山活动的历史作用,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他下令保护慧远等名人。

这些中国第一流的文化名人在庐山的创作、学术活动,使庐山的自然美带着别具特色的社会性和艺术性,而显赫地屹立于中国名山之前列。

三、唐代形成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定评

对于晋代庐山出现的自然与文化并重的特有的优势,十分敏感的是南北朝的梁元帝、文学家萧绎。他于552年作《庐山碑序》。他是中国帝王中第一个为庐山抒写散文的,尽情描绘了庐山的险峰、奇石、丛林、云霞、瀑布和野生动物。同时,他认定“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即:庐山是中国南部象征着德高望重的人的主山。梁元帝是最早从自然和文化的双重价值上,对庐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作出很高评价的。

唐代,流传着“匡庐神秀天下”的美誉(白居易《祭庐山文》)。庐山是中国和日本、东南亚、西亚的人们向往的圣地。正因为庐山秀美、神奇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名扬中外,已经成熟了的“文化山”的品格,令唐玄宗对庐山崇敬不已。731年,他封庐山为“九天使者”,把庐山放在了中国名山的前列。

第一个评价庐山的自然风光在中国名山中的首要地位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过,他评定的是庐山的两个最精采的局部:一是香炉峰瀑布,二是五老峰。750年,李白五十岁,第二次游览了庐山,写下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753年,李白来到安徽宣城县,写了《秋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此文评价了香炉峰瀑布的壮美:“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雷,众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李白认为,香炉峰瀑布是中国名山中最为奇特神秘的景观。756年,李白五十六岁,他第三次游庐山。他登上了五老峰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康熙版《庐山志》)至此年,李白已游览过峨嵋山、长江三峡、嵩山、泰山、天柱山、华山、九华山、黄山等。所以,他说:“所游览山水甚富。”然而,他仍认定庐山五老峰“俊伟诡特”,“真天下之壮观也”,是中国名山中少有能超过的。

61年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则进一步研究、认定庐山的整体的美的价值。他把庐山放在了中国名山的第一位。这就是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九日,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说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是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来判断庐山的美的价值的。这与他的山水美学观有关。

803年,白居易于长安欣赏了张敦简的山水画,写下了《记画》的评论。张有十余轴画。白既欣赏画中的“山水、松石、云霓、鸟兽”,又十分注意画中描绘的少数民族、歌舞女子、乐手们的活动,以及农人的山居、耕作、饲养家畜等活动情景。他认为欣赏山水之美应“得天之和”,即人在自然中的创造、游者的主观精神,与大自然应该和谐无间。白居易自815年由长安贬到江州任司马,他先后游览了庐山的北香炉峰、莲花峰、五老峰、鄱阳湖滨、鞋山、南香炉峰瀑布、温泉、大林峰、锦绣谷、石门涧等。他还登庐山,俯瞰长江和江州城。他充分感受了庐山的博大雄伟、峻峭秀丽、四季佳景。他感动不已:“庐山以灵胜待我。”(《草堂记》)他还游览了古柴桑城、栗里陶渊明故居、庚亮楼、东林寺、西林寺、遗爱寺、大林寺、大云寺、慈恩寺、宝称寺、太平宫等处,他深深感受了庐山的人文景观的美:“庐山自陶(渊明)、谢(灵运)洎十八贤已还,儒风绵绵,相续不绝。”(《代书》)“又闻(慧)永、慧(远)、宗(炳)、雷(次宗),同居于是。道俗并处,古之遗风。”(《祭庐山文》)由此可见,白居易全面地考察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积淀。白居易正是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这两个方面,深思熟虑,并吸取历代帝王文杰和李白的观点,遵循唐代已形成的对庐山美的社会共识——“匡庐神秀天下”,进一步鲜明地提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观点。他的这句话,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众口皆碑的评论。

四、庐山有着渊源流长的对外交流史

在中国的名山中,最早有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是庐山。

391至397年尼伯尔的禅师伽提婆,410至412年印度的禅师佛陀跋陀罗,均受慧远法师之请,来到庐山翻译佛经。慧远为这些佛经译本作序。414年尼泊尔禅师佛陀耶舍,来庐山主持归宗寺。以慧远为首的中外僧人从事的佛教中国化的艰巨努力,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宗派的雏形,丰富了世界佛教的内涵,促进了佛教在东亚、西亚的广泛流传。因此,庐山在南北朝时代就成为外国景仰的一个圣地。519年,慧皎著《高僧传》说:“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烧香礼拜,辄东向稽首,心献庐岳。”

唐代著名法师鉴真750年来到庐山东林寺。4年后,他东渡日本,把慧远的净土学说带到了日本。现在日本佛教净土宗,仍把庐山东林寺视为“祖庭”。唐代日本、朝鲜的僧人来庐山研学参禅的较多。817年,白居易写的《游大林寺序》中就说到那时庐山大林寺住的全是朝鲜僧人。

宋继唐代,庐山是佛教的4个派别的重要活动地。因此,庐山也是中外禅师的主要学术交流场所。日本名僧荣西,也曾在庐山研学。1187年,荣西把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带到了日本传扬。

明代,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受葡萄牙的派遣,来中国传教。1595年至1597年,他三次来到白鹿洞书院介绍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深受师生的欢迎。

清代,1702年法国天主教在九江设立传教处。自此,庐山之麓有了法国教堂和别墅。1712年法国天主教在中国的教会会长殷弘绪亲领教徒,在庐山活动。

1792年来华任英国公使馆参赞的巴罗曾来庐山游览考察。他在1804年著的英文《中国游记》中详细介绍了庐山的风光、植物、文化。

1861年九江被辟为英租界之后,随着英、美、俄、日等国在九江的外交、商务、宗教等活动的深入,庐山北部九峰寺一带,逐渐成为外国人的避暑居位区。

1863年,英国基督教“大英圣书公会”驻华负责人伟烈陈舜俞于1070年编撰了五卷《庐山记》。他于1867年著的英文《中国文献记略》中,记叙了陈舜俞的《庐山记》,介绍说庐山是名山。这是外国人中第一个向世界介绍庐山地方志的。伟烈亚力介绍宋版《庐山记》及庐山的地位,又为世界著名学者、英国人李约瑟在1954年写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

1895年起,庐山被辟为英、俄、法等国的“租借地”。二十余国的千栋别墅相继建成。英国、美国的先进的园林规划思想放在庐山出色的实践了。1896年,庐山又有了一个由外国人取的名字“Kuling”,它是个“世界村”。它以中国所有名山却不曾有中西文化融和的强烈特征,而著称于世。

庐山还是中国东部的外国宗教的汇聚地。在庐山的外国基督教的教派组织曾有40余个。中国名山多佛、道共存。而庐山却别开生面,有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有中国的道教。文化色彩的斑烂为中国诸多名山所不及。

1921年,汉口的英国教会出版阿尔波特和瑞德编著的《庐山的历史》,这是第一本由外国人编写的从古至今全面介绍庐山的英文专著。这在中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描写中国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她自少年至中年常上庐山,获取文学艺术的营养。三十年代,她在庐山与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进行艺术交流,也促使了林语堂写了英文书《吾国吾民》,介绍了中国文化,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十年代初,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庐山冰川遗迹,进行了在世界深有影响的考察。1934年,李四光和英、德、法、瑞典的地质学家在庐山召开了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科学讨论会。

1934年,由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等创办了庐山植物园。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供科学研究的植物园。现在,庐山植物园与世界上80个国家270个科研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五、庐山历代发生的重大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

的进程

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三次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正如著名学者胡适在1928年所指出:“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庐山游记》)

晋代,中国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活动了三十六年,他使庐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慧远创建的“净土”学说,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净土宗”的思想来源。慧远的弟子竺道生,弘扬了佛教的《涅槃经》,开创了“顿悟成佛说”。庐山又成为闻名中外的南方涅槃学的中心。“顿悟”学说,不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净土宗”的思想来源,而且影响了中国和东方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以慧远为代表的佛教中国化的卓越努力,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交融的可贵品格。佛教中国化的深入,以及中国的佛教宗派的创立,改变了以儒家文化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的单纯性,有利于拓展中国哲学思想的思维空间,也潜在地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向盛唐的高峰时期发展。

940年,南唐朝庭在白鹿洞兴办了“庐山国学”。

977年,由于宋太祖的重视,庐山白鹿洞书院,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1180年,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订立的“白鹿洞规”等教育思想,成为宋及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准则和法规。至今,日本兴让馆等大学还以朱熹制订的“白鹿洞规”为学规。白鹿洞书院在韩国、印度也颇有盛名。朱熹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宋至清,白鹿洞书院是“理学”的圣地。朱熹、陆九渊、胡居仁、王守仁等历代著名的理学家,也在这里培养了大批的人材。例如,1498年,来白鹿洞书院深造的就有五百余人。

自1895年,英、俄、美、法等国在庐山占有“租借地”。庐山出现了大量的外国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市政议会等。庐山成为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腹地的独特代表。二十余国建造的别墅群,使庐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胜地。

牯岭山城的形成,给近、现代的中外政治家,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庐山成了影响中国政局的“政治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在东方的主战场。这年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谈话。

1959年7月至8月,1961年8月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影响的三次会议。1959、1961年,毛泽东写了《登庐山》等两首专为赞颂庐山的雄伟秀丽和历史文化的壮丽诗篇。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和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综上所述,庐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均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人们心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是瑰丽的世界名胜之一。

收稿日期:1996-03-10

标签:;  ;  ;  ;  ;  

庐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_庐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