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局势动荡的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根廷论文,探析论文,动荡论文,局势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阿根廷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再次动荡不安。经济方面,阿根廷经济陷入瘫痪,外贸陷于停顿,储户疯狂挤兑,多年不见的外汇黑市活跃,经济衰退已达三年之久。投资者由于普遍担心阿根廷政府会延期偿付高达1280亿美元(不包括地方)的政府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4.8%)而纷纷撤离,金融市场再度剧烈波动。自2001年6月以来,股市已缩水近1/3,梅尔瓦指数下挫至1995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银行间比索隔夜拆借利率曾暴涨至300%,国家风险系数一度达到1292点。政治方面,经济问题引起骚乱,骚乱中德拉鲁阿总统下台。2001年12月18日,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零星哄抢事件,19、20日形势加剧,浪潮波及到科尔瓦多、圣菲罗萨里奥、门多萨、恩特里奥斯等省的一些城市。在这两天的激烈骚乱中有2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骚乱迫使任期未满的德拉鲁阿总统下台,由反对党庇隆主义党的罗格里格斯·萨阿就任临时总统,并可能于2002年3月举行新的大选。到21日这次骚乱基本平息。
危机爆发反映了阿根廷国内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债务问题一直是困扰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发展中国家首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最初阿根廷同拉美其他国家一样接受结构主义的观点,内部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制定经济计划以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建立一套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对外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以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汇不足。改革前,阿根廷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长时间过度的经济干预也产生了一些恶果:市场扭曲,价格机制失去作用,官僚机构臃肿,腐败滋生,寻租问题严重。为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本不足的问题,阿根廷大举借债,加上世界银行的利率从1974~1979年的平均0.97%上升到1980年的平均5.85%,以及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出口收入锐减,阿根廷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1982年整个拉美地区爆发了第一次债务危机。阿根廷也未能幸免。迫于国内外压力,阿政府被迫实行改革,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
但是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使阿摆脱债务重负,许多改革措施反而使之恶化。
(一)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阿根廷是拉美国家私有化改革最快的国家之一,自1991年以来已先后将国营铁路公司、石油矿藏管理局、电力公司、天然气开发和运输、邮政、电话公司,以及其他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已经通过相关法律且决定近期拍卖的还有核电站、国家抵押银行、飞机场等,阿政府从中得到234亿美元的收入。私有化改革使政府卸下了“国有”的包袱,但是却背上了“私营”的重负。私有化加强了一些部门的生产集中趋势,形成垄断,这些部门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如何。私人垄断部门运营不好,给国家经济造成险恶的局势,最终还要依赖政府支持。私有化改革还破坏了原有的工业体系,而新的替代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表现为初级产品及其加工的产业结构所占比率呈上升趋势。1996年与1970年相比,食品、饮料、烟草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加工产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6.2%上升到45.7%。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极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出口收入增长率明显小于出口量的增长率。如在1987~1991年间,阿根廷出口量平均增长率为15.2%,而同期出口收入的增长率仅为10.3%(周丽霞,2000)。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增加外汇储备和减轻债务重负,而且一国为增加外汇收入而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会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二)外贸体制改革,大幅度削减进出口关税。改革有利于拉动进出口贸易,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在改革过程中企业从高度保护直接走向自由贸易,在没有任何过渡缓冲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纷纷倒闭。二是关税在短期内大幅下调造成进口剧增,出口却没有高速增长(1991~1997年阿进口增长率为13.8%,出口为9.4%),致使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并增大。
(三)实行货币局汇率制度以抑制通货膨胀。货币局汇率制度是为解决通货膨胀而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末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20000%,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极度混乱之中。1991年上台的财政部长卡瓦略认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赤字,而政府为了弥补赤字大量印刷钞票,因此如能阻止政府随意开动印钞机,那么通货膨胀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根据这一原理,卡瓦略制定了著名的“兑换计划”。主要内容有:(1)比索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1的水平上,外汇买卖仍然不受限制;(2)货币基础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保证;(3)中央银行不得弥补政府财政赤字;(4)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所需要的比索可自由兑换(江时学,2001)。“计划”实施后,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抑制。当年通胀率由1990年的1334%剧降至84%,1994年消费品价格增长为3.9%。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美国从1991年开始到2001年经历了十年之久的经济增长,经济走强带动了美元上扬,比索也随之不断升值,从而使阿根廷出口成本上升,进口成本下降。因此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抑制出口,激励进口的负面效果。
当然,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局面除与国内改革有关外,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首先,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世界被需求不足所困扰,出口艰难。其次,爆发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没有引发阿根廷金融动荡,但影响不可小看。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各国汇率贬值,物价持续下跌,阿根廷出口产品的结构和种类与亚洲国家在不同层面上有相似之处,迫使阿根廷降低贸易比价。统计显示,1997~1999年主要产品价值下跌幅度达24.1%,价格下跌最大的是工业产品的36.5%和谷物的43%。1999年当亚洲局势趋于好转时,巴西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从两个方面对阿根廷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动荡导致巴西进口需求下降,在阿的出口结构中,巴西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30%下降到23%。巴西进口需求萎缩特别影响到阿根廷的制造业,其制造业产品出口下降了近25%。其次,比索与雷纳尔的比价上升,在出口竞争中失去优势。
改革后财政体制脆弱、财政赤字扩大是债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在梅内姆第一任期内,正是私有化高潮时期,政府得自出卖国有资产的收入达200多亿美元,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资本充裕,公共财政不存在问题。在其第二任期内,财政问题显现,赤字日益扩大。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0.1%上升到2.1%,这仅仅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此外,财政问题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密切相关。在货币制度安排上,由于实行了兑换计划,国家无法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或货币贬值的办法来填补财政赤字,只能向国际组织贷款或在国际上发行债券,致使中央和地方的债务持续上涨,由国家承担的外债的余额由1991年的613亿美元骤升至1999年的1450亿美元。目前各省累计外债余额达200亿美元,一些省已经失去偿还能力。外债数额巨大导致阿根廷的投资风险系数大幅上升,1999年为正常情况的1倍。近三年来,外债余额仍居高不下,经济持续负增长(1999年为-3.4%,2000年为-0.5%,2001年第一季度为-2.1%)。估计2001年的投资风险系数更高。
其次是过分依赖外资。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程度过高,导致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脆弱。国内储蓄率过低是对外依赖加深的重要原因。1985~1989年,阿根廷的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9%,1990~1995年为18.9%。储蓄率过低直接影响到投资率。1990~1995年的平均投资率为18.9%,还没有恢复到1982年危机发生以前的水平(苏振兴,2001)。外贸逆差构成对外依赖的另一原因。尽管同拉美其他国家相比,阿根廷的外贸逆差不大,但是由于财政赤字和业已存在的巨额外债余额,少许的逆差无疑是雪上加霜。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利率市场化、开放资本账户、放松或取消对国际国内金融交易的控制。而内部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相对于过快的开放速度来说严重滞后,没有能力引导国内国外资本有序流动,不能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过分依赖外资,另一方面金融体制脆弱。当经济稳定、国内外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好时,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其中2/3是短期资本。这些资本充斥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引起信贷急剧扩张,消费需求膨胀,股票和不动产价格膨胀。当经济一有风吹草动时,国内外资本抽逃,便引起相反的过程。这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或陷入停滞,借债无力偿还,股票、不动产价格下跌,银行系统陷入危机,企业纷纷破产。在国际借贷条件变差的同时,因为利率市场化,国内的金融成本居高难下,企业为了融资不得不支付高达30%~60%的实际年利率。高利率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和那些与外部竞争有关的部门,企业加速破产倒闭。
再次,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偏高是拉美地区的通病,阿根廷尤为严重。1997年其全国平均失业率为14.3%,巴西、智利1990~1996年的失业率为8.1%、6%,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1997年为5.9%、9.3%。1999年失业率增加最多的国家中就有阿根廷,为12.9%~14.5%(截至第三季度),其他国家智利为6.4%~10.1%(截至第三季度),厄瓜多尔为11.5%~15.1%(1~10月的平均值),委内瑞拉为11.3%~15.4%(截至第三季度)。在梅内姆执政的十年中,失业人口上升了146%,而且在已就业人群中,长期稳定经过登记的工作仅包括很小一部分劳动力。据官方2000年统计数据,只有1/3的经济自立人口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此外,这些劳动者中的一部分签的是临时合同和不完全合同,或者正在“试用”,约有25%的经济自立人口是干“黑工”的工薪劳动者。27%的人自谋职业,其大部分未经登记。将近14%的经济自立人(约2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白凤森,2000)。
失业率高是直接影响贫困和收入分配的第一重要因素。失业存在于任何类型的国家,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有较为完善的失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设施,失业者可以藉此来维持生计或缓解贫困状况。阿根廷的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健全,因此失业者就必然陷入贫困境地。目前,阿根廷的贫困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率为30%。
新自由主义改革造成了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增加,也加剧了两极分化。1980~1997年国内占人口10%的富人拥有国民收入的比重由26.6%上升到37%,占人口30%的穷人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2.4%下降到8.2%(联合国考察组,2001)。两极分化引起民众强烈不满,以致出现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反对政府政策的罢工和抗议活动时有发生。阿根廷在1997年3~5月间,就有14个省先后发生失业工人示威和封锁公路的事件,甚至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1999年7月还发生过5千名政府雇员、1万名农民到总统府示威,2万名货车司机罢工事件。阿根廷的犯罪率也高得惊人,是犯罪率较高的东南亚国家的40倍。
总之,阿根廷形势动荡表面上看是由债务危机引起的,实际上却反映了其经济改革、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目前阿根廷成立了以萨阿为首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应对1400多亿美元(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债务。从长远考虑,还要纠正改革与发展中的失误,制定出更为切实有效的发展战赂,以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失业,消除贫困和两级分化。
收稿日期:200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