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外贸创业:质量与利益结构的调整--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理论思考_外贸营销论文

第二次外贸创业:质量与利益结构的调整--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理论思考_外贸营销论文

外贸第二次创业:质量 效益 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效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运用产品差民新策略:质量型增长

外贸增长中的质量问题是相对于数量、速度的问题提出来的。我国外国从1992年起就名列世界贸易排行榜第11位,去年高达280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不可谓不大,年增幅雄冠全球不可谓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增长质量问题不失为冷静、明智之举,有助于中国外贸更上一层楼。

在讨论外贸增长的质量问题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其一,质量问题的提出并非否定外贸增长仍需扩大数量和提高速度,也不意味着以往的外贸经营都是粗放式的。中国外贸跻身于前10名世界贸易大国是我们的前瞻性目标,到本世纪末力争达到4000亿美元的年贸易流量也已公诸于世。也许有人认为700余亿的外汇储备足够了,30 %以上的外贸依存度太高了,因而主张放慢外贸发展的步伐。我认为,这样做有负于当前不可多得的国际环境,也无法实现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的战略目标。

其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一个途径,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它属于非价格竞争,属于产品差异策略。只要稍加研究70、80年代日本、亚洲“四小龙”创造的出口奇迹便可发现,这是他们同时注重运用两种产品差异策略的结果。

二、开掘贸易利益新源泉:效益型增长

外贸增长中的效率或效益问题是相对于高投入、高成本、低产出、低收益提出来的。在越来越硬的财政约束、成本约束下,尤其是在银行不再挂亏的情形下,外贸企业只能据以比较利益的原则来核算生产、交易成本,诸如汇率、关税税率、出口退税率、国内税率、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之类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经营效益的经济杠杆开始指挥经营者的头脑,只有在日益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效益——才开始真正成为外贸企业的生命线。而随着创汇指标越来越失去指令性,各类外贸企业的经营无疑将会更具效率,过去那种出口数量越多而创汇收入不变甚至减少的“贫困化增长”现象将不复重演。

但是,如果只将提高效益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收益之类的经济核算就未免太狭窄了,我们应当进一步打开视野,注重开掘那些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一是规模经济。根据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是独立于比较优势之外的又一种引发贸易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变量,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日渐风靡全球,尤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甚。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来赢得规模优势和效益已成为国际分工下的又一种新的不同于比较利益的好处。现时我国一些大型外贸、工贸公司纷纷组建集团公司,以“航空母舰”形式出击国际市场,其目的就在于获得规模经济。但深究一步,规模经济还有内部、外部、静态、动态、国内、国际范围之分,恐怕就不是很多人所知晓的了。谋取各种规模经济效益应是效益型外贸增长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值得外贸公司注意。不过也要防止规模过大时可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二是内部化经营效益。随着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以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越来越重要,与单纯实行国内经营的企业相比,跨国公司拥有运用其特定优势和规模经济的更大空间,特别是具有内部化经营的特殊好处,跨国公司通过其公司内部市场进行商品、生产要素的交流和配置,采用的是能够充分实现其知识资产价值和收入最大化的内部转移价格,而不是外商市场通行的价格;跨国公司各子、分公司可以分享母公司的资产优势,而整个公司则可共享多厂经济的好处,跨国公司可以更方便地在全球范围里分解其价值增值链各个环节,并可通过遍布世界的子公司的窗口获得更多的关键性生产资源、市场信息和商业机会,等等。获得这种内部化经营的效益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自觉、主动地如加盟经过精心选择的外国跨国公司,参加其公司内分工;二是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或国际化经营,扩展自己的公司内国际分工体系现在不少中国工商企业搞合资企业,搞海外企业,其实就是在谋取种种内部化经营的效益,只不过这个概念鲜为人知而不常用罢了。

三是亲竞争效益。在外贸领域引入适当竞争,削弱垄断程度,可以改善市场结构,增强有效竞争,获得亲竞争效应。外贸领域迟早也要实行国民待遇实行公平、公正竞争,可以说没有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就没有外贸的效益型增长,外贸企业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

四是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也叫外差效应,它可分为积极的外部经济(正效应)和消极的外部经济(负效应)两种。从宏观角度来看,对外经贸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所起的“引擎”和“飞轮”作用便是一种积极的外部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去年约为21%)可以用作衡量外贸行业贡献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外贸全行业赢利(不排斥个别企业可能亏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贸乘数作用、产业联锁效应正是这类正面的外部经济的恰当表述。当然,如果某些外贸经营活动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损失,某些企业生产并出口高污染产品导致环境恶化,某些非法走私活动损害民族工业发展,某些重要行业中外国跨国公司垄断力量过强……则会带来消极的外部经济效应。对此,我们自当兴利除弊,认真对待。

以上列举了对外经贸领域经过努力可能谋取的主要几种经济效益,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注重开掘新的利益来源,这些新的利益需要通过外贸管理体制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外向经济活动方式的创新来获取;其二,注意外贸经营中微观企业效益与宏观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协调,注意某些正面经济效应与负面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和调节。

三、出口中等技术产品的新时代:结构性调整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转换外贸增长方式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外贸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途径。但要注意,出口产品结构问题自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不完全等同于出口的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问题,两者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因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重在长期的和动态的比较利益,它有时不得不以牺牲短期的和静态的经营效益为代价。我们只有从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改善出口结构问题,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实现其升级、优化,才能真正解决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升和附加价值提高这一“老大难”问题,才有让5000万双鞋出口换不来两架空中客车飞机的现象成为永远的历史。无庸讳言,长期和短期、动态和静态利益的矛盾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过程中将会经常困扰企业,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国家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竞争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外贸、外资政策上不作出相应倾斜,不加大投入力度,不提供信息服务,单靠外贸、工贸企业自身是不可能实现出口结构跃迁的。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是外贸企业、工贸企业第二次创业的一大契机,对作为“国家队”的外贸专业总公司来说,尤其是如此。我认为,大型外贸、工贸公司、技贸公司在现阶段似可做以下三件事:

第一,重点抓好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国外商界人士曾断言,中国出口中等技术产品的时代正在到来,此言不谬。近年来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践证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品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吸纳是无穷的,发展劳动——技术混成密集型产品切实可行,大有作为。从现有出口结构出发,提升一个技术档次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在研究、开发和生产上均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资金投入也不很大。但这类产品大都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晚期的成熟产品,市场已渐趋饱和,价格竞争十分激烈,需要一定的营销技巧。这类产品主要有家用电器、轻工产品、中档服装、加工食品等。是否可以在上述产品中精心筛选出一批市场增长率和利润率均高于30%以上的产品,增加其中的熟练劳动、技术知识含量,将其培育成中等技术产品出口时代的“拳头产品”,这个建议供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

第二,精选某些机械、电子、汽车、化工产品出口。选择范围包括各类机械、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电子元器件、光学器材、新型耐用消费品、合成纤维、医药、精细化工产品等。这些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大、价值增值高、市场机会多、生产可分性强、技术进步快、容易进行新产品贸易开发等一系列特性,扩大这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结构优化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这是一场罕见的攻坚战,不仅生产这类产品需要高级的技术要素投入、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有效的质量控制,而且销售这类产品更需要高度的技能、老到的经验和通畅有效的渠道与网络,工业化国家决不会轻易退出它们久占的地盘,国际竞争将是异常激烈的。需要指出的是,大型外贸公司应当勇于迎接新的挑战,尝试做它们从未做过的产品出口(如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等的出口)。这方面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分工把外贸公司局限于一些大宗产品和轻纺产品之上,“隔山如隔行”,对跨行业经营难免有几分怯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份额最大,油水最多,占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放弃争夺这块肥肉岂不可惜?大型外贸公司要改善自己的出口结构;必要的跨行业经营势在必行,也许,新的生长点和新的比较优势就蕴含在新的创业之举中呢?

第三,尝试某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正在萌生之中的高技术产业属于潜在创汇产业,可喜的是,相当一批高技术成果已经转化为商品,各类外贸公司对这些体现高技术和高级设计的,有出口前途的知识价值型商品应当分外敏感,积极参与并推进其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以争夺明天的战略优势。例如,中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超高速运算的“曙光一号”计算机,功能是国外同类机的6倍,价格却只有人家的1/6,外商闻讯纷纷前来要求合作,我们的外贸公司却置若罔闻,不知是信息不灵,还是无动于衷,着实令人费解。现在又有神经计算机诞生,能否把握得住这一机会呢?

出口产品调整的多重结构已从上述三件事中展现出来,这种多重结构既反映了产品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一般演进规律,即在难以跃进的环节上顺序演进,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密度,又反映了信息时代工业化的特殊性,它要求在能够突破的环节上实行跳跃发展,尽快向国际先进水平的出口结构靠拢。我以为,当前宜将出口重点放在中等技术产品之上,先把这件相对容易办的事情办好。

总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要学会弹好质量、效益、结构调整三重奏,要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要弄清现时工作开展的重点,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苦干加巧干。外贸增长方式转换之日,便是中国开放经济龙腾虎跃之时。

标签:;  ;  ;  ;  ;  

第二次外贸创业:质量与利益结构的调整--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理论思考_外贸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