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参与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数据库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新技术为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我国信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Internet的发展,进一步掀起了我国网络化建设的热潮。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全国数字干线网络,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和程控化。此外,还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邮电部CHINANET和金桥网等四大互联网为基础的中国互联网络。这些都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综观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90%以上是外文信息,网上中国信息资源极端贫乏的现状显露无遗。“重设施、轻资源”,“网络热、资源冷”,“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局面,已引发专家们及有识之士的忧思,也引起了有关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邹家华同志指出,当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中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1]。要开发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首当其冲就要加强中文文献数据库建设。

1 图书馆应高度重视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1.1 加快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应肩负的重任

众所周知,网上文献信息资源主要由数据库、软件、电子出版物和其他信息内容构成,而数据库又是网上最重要、最丰富的资源。据统计在1975-1995年的20年里,世界数据库纪录的数量增加了157倍。也就是说,数据库的纪录从1975年的5.2千万条增加到1995年的81.6亿条。数据库的数量增长了31倍,从301种增加到9207种[2]。然而我国数据库的发展却落后得多。有数据表明,我国数据库的容量为世界的1%,而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仅占世界资源的1‰[3]。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组织的1996年全国数据库普查显示,国内各单位开发的数据库产品,符合标准的只有1038个,其中上规模的只有几百个,其规模也无法与国外产品匹敌。在已有的国家级大型数据库中,只有10个可以接受访问。我国许多有价值的数据库都被外国公司拿去,再为国内有数据库的单位提供网上服务,成为“出口转内销”的信息产品[4]。这种情况岂不令人痛心,引人深思。网上铺天盖地的外文信息资源中固然有许多信息,对我国四化建设极有价值,我们必须加以开发利用。但对12亿中国人来说,需要量最多、最紧迫、最直接的还是国内方方面的信息。中国人应生产自己的信息产品,应让成千上万辆中国的“信息车”奔驰在中国以及世界信息高速公路上,这是历史赋于广大信息工作者的使命。当然建设文献数据库的重任则责无旁贷地落在图书馆及各情报单位肩上。

1.2 文献数据库是数字化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献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现代化处理手段,致使成千上万的文献资源沉睡在图书馆里,难以开发利用,发挥作用。而随着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加快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使文献资源数字化,将有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正因为如此,国外非常重视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开发。Internet上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在数据库资源中就占有极大比例,而国外重要的文献检索工具都生产有光盘数据库。

1.3 重视文献数据库建设,才能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进程

21世纪的图书馆将是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工作。没有这一基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毫无意义,谈不上信息开发利用,无从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引进或花钱,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但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则必须依靠自己的人力,进行长期、辛苦地积累才能完成。如果不引起重视,从现在抓起,则会制约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延缓图书馆现代化进程。

2 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应有所作为

数据库建设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其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高,耗时、耗力、耗资。没有庞大的信息资源作后盾,没有专业化队伍长期开发,是难以屈出不穷地推出高质量数据库产品。而图书馆恰好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说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网络系统技术不是我们图书馆的强项的话,那么数据库建设则正是我们的专长。这是因为:

2.1 图书馆蕴藏着人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巨大资源

这种资源经过成千上万图书馆工作者,历时百年采集、加工、整理,成为有序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而为今天进一步深度加工、开发成数据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源源不断地推出数据库新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2 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信息队伍

这支队伍在长期的信息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传递、开发、应用等系统的信息工作经验。

2.3 图书馆业务工作标准化程度较高

图书馆在其长期的工作中,建立了许多行业标准,以此规范自己的工作,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进、完善。因此,也培养了图书馆员较强的标准化观念。

2.4 图书馆合作意愿强、网络意识强

图书馆近百年来一直探索着各种合作形式和网络建设,追求资源共享的理想,有着很强的合作意愿和网络意识,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例如开展协调采购、合作编目、馆际互借等等。

上述诸方面都是开发大型数据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他许多刚涉足信息工作的部门,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因此,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可以有所作为。但这些条件相对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尚有很大距离。图书馆只有加快自身的自动化建设,才能在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发挥出优势来。现在,当务之急应抓紧以下工作:首先,要树立加快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就是加快图书馆现代化的观念。这既是信息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才能自觉地投身于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去。其次,要加快本馆局域网的建设,使之尽快联入互联网。使自己的信息能上网,同时又可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公众服务。第三,加快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既要使工作人员树立现代化信息意识,又要帮助他们尽快从传统信息工作方法向现代化信息工作方法上转化,使之掌握计算机操作,熟悉机读格式,掌握数据库制作技术。

3 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

当前,在网络建设热潮中,我们图书馆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好本馆网络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关系,把重点放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积极参与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所以我们应特别注意,不要把大量资金盲目地一味用在追求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上,而要留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资源建设。此外还要注意合理配置使用人才。网络建设主要依靠少量的技术专家去解决,但要组织大批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全方位地进行数据库建设。笔者认为目前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加快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建设

这是最基础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也是最重要而最繁重的工作。因为各馆累积的文献资源数以万计,没有三年五载很难建成。然而,没有数以万计的馆藏书目信息上网,用户又何以能在网上认识、了解你这个图书馆呢?又怎样为用户提供服务呢?

3.2 积极参加大型文献数据库建设

我国数据库建设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型数据库,特别是全国性数据库极少,而全国性数据库是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柱产品,必须由众多图书馆联合起来才能建设。因此,各类型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型图书馆应积极参加全国性文献数据库建设。当然这样的开发,应在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分工协作联合建设。例如“金图工程”提出九五期间要建设《中文文献数据库》、《特藏文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等10大重点数据库,这就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联手共建,积极参与。

3.3 大力开发特色文献数据库

各馆都有自己的馆藏特色,开发特色文献数据库有利于网上优势互补,减少碰“车”,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广东中山图书馆开发的16个专题1000多万汉字的特色全文数据库,就是很成功的范例。

4 广泛开展横向联合

搞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决不能闭门造车,应走出馆门,跨越系统,与社会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文献数据库资源,推进我国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例如,可采取下列合作形式:

4.1 与电信部门合作

目前电信部门已在全国近10个省会城市建成了为公众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多媒体信息网。这些信息港急需充实自己网上的信息资源,积极寻求拥有信息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图书馆就应抓住机遇与其合作。比如,湖北省图书馆最近与武汉信息港签定了合作协议,由电信部门免费提供64KDDN专线,使该馆30多台计算机能上网查阅信息港的资源,而图书馆则为信息港无偿提供自己的数据库资源。

4.2 与数据库生产企业合作

图书馆应注意加强与数据库生产企业合作,扩大数据库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形成规模生产,取得较好效益。例如北成公司与人大图书馆合作开发的人大复印资料光盘数据库,以及与“人民日报”资料中心合作开发的“人民日报”50年光盘数据库就是极好的合作形式。

4.3 与出版部门合作

现在出版部门基本实现了电子排版,而绝大多数已出版文献的电子文本却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大量初始数据白白流失。图书馆可与出版部门合作,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数据库制作技术,共同生产电子出版物,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标签:;  ;  

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