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_张剑1,徐开伦2,李勇1,乔丹1,许宗泽1

(1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四川广元 628012)

(2广元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在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患者中分别采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我院中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90例,运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对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对照组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而在观察组中,则采用甲泼尼龙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最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观察组中,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率达到了88.89%,而在对照组中,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率则达到了84.44%,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不良反应之间,同样存在差异,但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患者中分别采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进行治疗,最终均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甲泼尼龙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4.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098-02

【Abstract】Objective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were used in dexamethasone and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by dexamethasone,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used on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treat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Finall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ut the data did not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but the data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Dexamethasone is better than methylprednisolone treatment, has good clinical value, worthy of extensive promotion.

【Key words】Dexamethasone; Methylprednisolone; Sudden deafnes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在耳鼻喉科中,突发性耳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一般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而现今治疗突发性耳聋最为常见的药物一般为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为此,本文则从我院中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90例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分析,现报告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中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90例,运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对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16到9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6.8)岁,病程为1到24天。平均病程为(12.5±3.6)天。[1]而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16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6±6.6)岁,病程为1到25天。平均病程为(13.5±4.5)天。在所选的研究对象中,均将病程超过30天、不配合本次试验以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进行了排除。而通过统计学的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

对对照组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而在观察组中,则采用甲泼尼龙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3]。首先,对所有患者采用常规药物维生素B1和甲酸培他司汀进行治疗。在观察组中,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静脉滴注在30分钟以上,一天一次,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加入甲泼尼龙片进行口服治疗,一天一次,一次20毫克,持续3天[4]。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的均数,并采用t来进行检验,并采用百分数来进行计数资料的表示,并采用χ2来进行检验,而来表示有关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在观察组中,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率达到了88.89%,而在对照组中,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率则达到了84.44%,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6]。

3.讨论

在临床中,将突发性耳聋又称之为特发性突发性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堵塞感、耳鸣等。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并不清楚,根据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可能和血管病变、内耳供血故障、病毒感染、迷路水肿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时也有可能是由内耳供血障碍以及免疫因素所造成。

而在临床中对突发性耳聋进行治疗时,一般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其中,糖皮质激素不仅具有免疫抑制、抗病毒和抗炎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血管内皮水肿,增加内容供血量,最终达到恢复患者听力的作用。而从本论文中也可看出,在观察组中,因为地塞米松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药物,不仅具有显著的抗炎、抗病毒效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和耳蜗中的靶细胞细胞浆受体进行结合,能够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以有效的缓解血管内皮水肿,增加内耳血液供应量,将微循环进行改善,最终使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率达到了88.89%,而在对照组中甲泼尼龙同样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药物,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静脉给药可经血迷路屏障进入外淋巴和内淋巴,将内耳的药物浓度位置在一定的水准上,注重促使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率则达到了84.44%,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不良反应之间,同样存在差异,但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患者中分别采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进行治疗,最终均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甲泼尼龙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炜伟,冯波,张彬,何勇,徐博怀.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1):468.(2017-07-03)

[2]王丹丹.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02):39-41.

[3]朱皓华.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10):160-161.

[4]陈晓华,秦兆冰.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170-171.

[5]韦一,王德乐,王韶鉴,陈学良.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7):3194-3196.

[6]王雯.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5):11020.

论文作者:张剑1,徐开伦2,李勇1,乔丹1,许宗泽1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_张剑1,徐开伦2,李勇1,乔丹1,许宗泽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