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二公”不应是高教改革的方向(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应是论文,高教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中央做出了“科教兴国”的决策,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还提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鼓舞了高教领域的人心。很明显:科教兴,国家兴,大学兴,科教兴。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大学兴旺发达?通过20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已然市场化;我国的教育是否也应当市场化,靠市场的力量寻求发展?当前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大学的“主管”和“统管”,如“搞”跨世纪“人才工程”,“制造”年薪10万元的“部颁教授”,甚至以建造“世界第一流大学”或者“航空母舰”的名义去合并大学。大学里也随之兴起系科合并建“大学院”之风,号称是“与国际接轨”。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甚感怀疑。
合并大学是否有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者“航空母舰”?合并大学造不出“航空母舰”,否则美国的哈佛和耶鲁,英国的剑桥与牛津岂不早就合并了?一所大学里学生多、教授多、专业多,只有统计报表的意义。“世界第一大”与“世界一流”是不同的概念,顶尖的大学并不必然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一流大学也不是靠合并其它大学产生的。我国最大的大学大约是“广播电视大学”,把北大和清华合并了也超不过广播电视大学的规模。倘若把在北京的所有大学合而为一,或许能摘取“世界第一大”的桂冠,但绝不会是“世界第一流”。将一千艘鱼雷快艇捆在一起得到的肯定不是航空母舰,怕的倒是快艇会成为“慢艇”,甚至成为一大堆废铁。我国高校水平不高、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即在于高校被“主管”和“统管”,困于“计划指令”的框框,与学校的大小没有关系。
而今贪大求全之风由四川而浙江,愈刮愈烈,已有将农业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之说;甚至传言航空航天大学也要被并入北大。我国缺医生,缺农学专家,缺工程师,北大可以办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但增加学院必须量力而行,视社会资源而定,徐徐渐进。合并了三所著名大学到底会培养出更多还是更少的专家?如果说专业大学已然过时,为什么不让农业大学和医科大学自行向综合大学方向逐渐发展?三所相距甚远的学校怎么个合并法?北京大学教务处难道真的能为相距甚远的农大、医科大、北航等大学排课表,管学生?学生真能每天奔波于若干校区之间上课?若合并后的各方仍然自有一套教务、后勤、学工、注册、档案、教室、人事等等机构,何必还要合并?若三校并不能真正合并,仅为北大拥有医学院和农学院的虚名就砍掉两所中国名校的番号,这究竟是“大跃进”还是大倒退?懂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世界第一流大学”不是由一道行政命令建造出来的,更非合并大学的结果。把100所高校并入北大,北大也依然不会成为“世界一流”。 美国的二流大学就能做到图书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借还书; 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借还书每周只开放4天半、每天开放7小时。北大师生呼吁延长开放时间已有20年,结果是每周反而少了一天,星期六也成了休息日;星期五的下午则同20年前一样要“政治学习”——“抓革命促生产”。减少本科生现有的大量“必修课”、消除学生自由跨系选课的障碍、取消充斥教师“教学工作量”里的“班主任”工作、延长图书馆借还书时间、让学生在书库里自由浏览等等,这些都是20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此大学,可以是世界最大,但绝非世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世界一流的管理体制。
我国是否“大学太多”或“综合性太低”?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是事实。但如何利用和开发我国教育资源?是由政府来“集中教育资源”扶持少数学校,还是通过众多高校间的平等竞争来开拓教育资源,走国家和社会共同办高教的路?我国有两千多年社会办教育的传统,人民倾家荡产也要让子女接受最高程度的教育。两条腿走路,路越走越宽;一条腿走路,搞“一大二公”,路会越走越窄。
当年的计划经济的确造就了不少专业学院,但把它们合并到较成功的综合大学里并不能减轻国家的任何负担,反而会因“位子”问题和“资源公平分配”问题把比较成功的综合大学也拖垮。我国农业领域早已汲取的教训,高教领域难道还要重蹈覆辙?
这些年来,专业学院纷纷自强,更改名称,走向综合大学之路,开办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企业管理、英语、文秘、计算机、宝石鉴定等等。它们在“计划外”招生,向社会索取高等教育的资源,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学院里的教师们自立自强,努力调适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集体的“创收”来提高生活水平,弥补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尽管这些大学还不足够“综合”,但它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有哪个大学在一开始就像今日北大、清华那样“综合”?哈佛大学起初仅靠几间简易房起家,讲授的也仅仅是神学。百年前的北大、清华难道就正规?焉知今日的“非正规军”明日就不能超过北大、清华?我国的人民解放军就是依靠社会的广泛支持,仅历30年的艰苦战争就从小型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军,并在朝鲜战场上同美军打成了平手。仅10年放权改革,农民们办的乡镇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就“异军突起”,在我国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又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学因为众多的学院改制、改名,因此“太多了”,需要资源集中。事实上,用行政而非经济手段任意“集中大学”的代价肯定要比“大学太多”的代价高得多。不仅如此,中国的大学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若只有政府衙门和国有企业才需要大学毕业生,我们当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若我们的售货员、运动员、工人、农民和士兵都像在发达国家那样接受两年、三年或四年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大学无疑是太少了。在18~21岁的青年里,我国有3.5 %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印度和马来西亚均比我国高一倍;泰国又比马来西亚高一倍多,韩国则早就超过了40%,美国更在60%以上。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亚洲比我们更贫穷、人口密度更大的国家;而且我国今日的名牌大学依然仅是50年前就有的那几所名校。在有深厚教育传统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50年来高教发展的此种结果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吗?如果过去中国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历史不是教育部“统管”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统管”和“主管”而不肯放手呢?北大、清华两校的兴盛并不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北大、清华的宿舍和教室也容不下多少大学适龄青年。在13亿人口的国家里出现几十个、几百个如北大、清华那样的大学才是真正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就。
如同我国的经济改革一样,放权是兴大学之路,集权只能使高教事业停滞不前。教育的资源不是靠“集中”来开拓的,教育的资源原本就来自社会。不断扩大的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最好的大学产生于成千上万所大学不拘一格的平等竞争,产生于发展高教的方针路线切合我国实际。实际情况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成千上万所大学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我国大学的繁荣并不需要国家出多少钱,只需要给政策,发番号,“松绑”。因此,高教界非正规军的发展“好得很”,它们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是科教兴国的希望。笔者在此恳请有关领导对合并大学之策三思而后行。
合并大学能否减少冗员、削减机构?很明显,合并相距甚远的大学并不能减少冗员和机构。而且,为什么不直接去削减冗员和多余的机构而是去取消大学?与政府机构不同,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绝非“冗员”充斥。之所以常有“冗员”的感觉,乃是因为大学太少了,迫使教员们堆积一处,不得不自谋外出授课的出路。在外“办班”,酬劳远远高于在本校授课;这种体制外的高等教育明显体现出社会对大学教师的强烈需求,而现有体制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供需严重失衡,使高教成为我国惟一尚存的“短缺经济”部门。若真心“与国际接轨”则应渐进地开放社会办大学,让大学自定教员的工资,自定授予学位和教师职称,自定大学收取的学费数额。若教育部仅负责拟就和执行公平竞争的规则,并依独立机构对各大学的评估来分发教育经费,大学教师的自由流动会成为风尚,大学之间就会竞争生存和发展,优胜劣汰。倘如此,我国的高校教师怎么会有“冗员”?今日的大学教师,地位不如政府官员,正式工资收入不如街头的个体小贩,人数远少于大学里行政、后勤、政工、学生管理、以及教学辅助机构的人数,何来的“冗员”?北京大学固定人数近万名——还不算无数的临时工,但教员只有两千三百人,仅占1/4。事实上,合并大学将“制造”出大学教师队伍里的“冗员”,而且会“大量地”制造出教师“冗员”。如此,合并大学究竟是兴大学之道,还是灭大学之方?要知道,我国高等教育是“短缺经济”,而且是我国现存的惟一短缺经济部门。
高校体制改革最困难的部分是精简后勤、政工、行政、学工和教辅机构。由于人们不肯离开,合并大学并不能保证这些机构少一些臃肿,否则每个大学自己早就“消肿”了。这些机构的臃肿还特别与政府“主管”机构的设置密切相关,与现行政府的“主管”和“统管”体制密切相关——“不得不管”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教育部为“统管”社科研究基金而设“社科司”,各大学就不得不设“社科处”,领报表、审报表、批报表、送报表,并且搞“成果评比”;而各院、系也不得不设专人去听取和传达社科处的种种通知和要求,并且领报表、审报表、批报表、送报表,以及开无数次会,搞令所有教授头痛的“成果评比”。在发达国家,谁需要研究成果,谁去建研究基金,与教育部无关。教育部是管分配“教育”经费的,申请研究基金以及成果评估是研究人员与基金会之间的事情。“世界第一流”的大学也仅设一个房间接受和分类整理各基金会的广告,方便个人查阅。在我们国家,大学内部必须设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的机构;而每个校方机构每周只要开一次会,下面院系的管理层每周就得出席二十来个会,不出席会议以后在校方就别办事了,正所谓“官多难办事”。于是,一个五十个教员的系要设四五个“副系主任”,二十来个行政人员。上面多一层机构,多一层事,下面就多出无数个机构,无数层事。为官的人谁不想干出一番被人看得见的“成绩”呢?于是,人人都忙得四脚朝天。越忙越需要增加人手,越增加人手就越忙;机构不断扩大,事情不断增加。大学里充斥冗员和多余机构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与大学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