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的基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途径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95;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25-0012-03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它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共同组成了科学、规范的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创新,它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这一制度完全符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精神。然而,劳动预备制度推行过程的反馈显示,仍存在不小的障碍,其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如何为初次和再次就业的劳动力提供相关、有效、灵活、多样并且成本较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如果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劳动预备制度就要落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全面实现。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发展职业教育相辅相成
1.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提出必须接受相应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准入要求
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我国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这项制度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我国每年有800多万初中毕业生和近100万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直接进入就业领域。随着就业人口高峰的到来,这一状态“十五”期间有增无减。同时,近年来转移到城市的不具备劳动准入要求的数千万农民工,也是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培训、考核对象。这些初、高中毕业生和不符合劳动准入要求的农民工,因不具备职业知识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他们没有能力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甚至无法保证安全生产。这种情况在乡镇企业和进城民工中尤为普遍。1996年,劳动部对部分民工的调查表明,接受过3个月以上培训者只有30%。2000年湖南等四省对农民工抽样调查显示:未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初中及以下学生为42.23%,普通高中学生为15.99%,中职生只有22.56%。为改变这种状态,1999年国务院转发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提出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者,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后,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一制度的实行,除了要严格把好劳动力市场入口关外,更重要的措施是要普及初中后和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保证新生劳动力基本素质的战略措施
江泽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要求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他提出,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学习的城乡中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让这些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和城市。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门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创业之 路。江总书记的讲话,把教育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培训与青年就业、创业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与农村、城市的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阐述得非常全面、深刻。同时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的理论依据。
3.通过延长新生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时间,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
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将带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提高劳动者个人收益的双赢效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研究测算了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小学毕业生可以比文盲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生可以提高生产率108%,大学生可以提高到300%。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和劳动部劳动所对职工收入与教育水平相关性调查研究表明:职工每增加一年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可以使年收入提高1.8%-3%。从收入增加绝对额看,每增加一年基础教育可增加年收入30.4元,每增加一年专业教育可以增加年收入79.1元。普通高中毕业生年收入2627元,而职业高中毕业生年收入为2859元,比前者高8.8%。
综上所述,劳动预备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两者相互促进,职业教育是劳动预备制度的基本要求,劳动预备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二、职业学校承担劳动预备培训的潜力与优势
1.职业学校实施教育培训工作,覆盖了劳动预备制度全部教育培训范围,能够完成这一培训任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划分,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的教育培训属于第3级教育,对高中阶段毕业生进行的教育培训属于第4级教育。第3级教育分为3种类型:面向升入高等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3A,面向升入高等职业教育或走向劳动力市场的具有职业准备性质的综合高中教育3B,面向就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3C。同时学习年限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也纳入3C统计。第4级教育学习年限为6个月到2年,分为普通教育4C和职业技能教育4B。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承担了第3级教育中的3B和3C教育,部分重点学校也开展了第4级教育。因此,可以认为职业学校实施的教育培训工作,覆盖了劳动预备制度中全部的教育培训范围。职业学校能够也应该完成好政府交给的劳动预备教育培训工作。
2.职业学校特别是重点职业学校在师资力量、设备水平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已具有相当的实力
经过1985年以来中等教育结构调整,1990年以来骨干示范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1999年以来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已达到近2万所,年招生400多万人,在校生1200多万人。职业学校特别是3000多所重点学校的师资、设备水平和办学质量具有相当的实力。同时,职业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双证书的教育培训工作,毕业生基本可以拿到中职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有了长足进展。许多学校还开展了大量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学校面向市场的服务意识普遍提高,质量意识大大加强。
然而,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普通高中热的居高不下,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已连续3年下滑,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快落实劳动预备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劳动准入制度将从根本上推动广大青年普遍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劳动预备教育培训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有利于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调整、改革、发展。
3.劳动预备制度教育培训多属于职业培训,这对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多数职业学校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
首先,针对这种培训特点,需要侧重调研劳动力市场的短期需求,以此为导向,对受训者进行职业指导并进行培训项目课程开发,关注培训结果的市场反馈,及时更新、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其次,紧密联系企业与用人单位,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国家教育发展中心1998年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85%的职工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德国、日本的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包括德国劳动局对未能与企业签订“双元制”培训的青年所提供的就业前培训也不例外。从学校到劳动世界,企业实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实习还可以采取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企业和学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要求。第三,教师要首先接受培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职业咨询指导能力。因此,通过承担劳动预备教育培训,职业学校可能更贴近市场,更靠近企业,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三、职业学校承担劳动预备培训需要政策支持
1.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关键是地、县政府
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职业学校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因此,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作用,经过资格确认,将其建成实施劳动预备教育培训的基地。现有的3000所全国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应率先成为示范基地。要把承担完成劳动预备培训的数量、质量与效益列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进行评估检查,对先进者予以表彰、奖励。新形势下,新增农民工的劳动预备教育培训应主要由输出地政府负责,原有农民工的劳动预备教育培训的“补课”应由输入地政府承担。
2.要落实培训经费,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经费分担原则,由受教育培训者、用人企业、行业和政府分担
需要注意的是,落实培训经费,既要利用市场竞争的效率机制,又要发挥公共政策的社会公平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已经形成比较大的制度压力,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措施还无法全面形成政策拉力。事实证明,没有市场作用与政府功能的结合与互动,劳动预备制度的实行是难以落实的。因此,属于学历教育范围的,应由政府教育部门提供经费支持,属于职业培训范围的,可由劳动部门提供经费支持,以补偿学校教育培训的成本。同时,建议创造条件,组织学员通过开展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活动和承担社会服务等方式,靠学员自身劳动所创造的效益弥补教育培训成本,尽量减少学生接受劳动预备教育培训的直接经济负担。
3.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尽快联合研究制定劳动预备教育的教育培训标准、培训模式,开发相应的培训大纲、教材和考核标准
这项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标准和规范,同时要根据新的对象、新的要求大胆改革创新。要从受教育培训者的不同需求出发,从各地不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出发,从用人企业的不同需求出发,同时着眼未来的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标准。
4.劳动预备教育培训既是职业学校的任务,又是一项政府劳动力市场导向政策
劳动预备教育培训离不开政府统筹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指导。劳动部门应在政策指导、劳动需求信息提供、考核发证等方面给职业学校提供帮助,确保职业学校按照劳动预备教育培训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好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