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经典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和提高审美能力,文学经典在中国一直是学校教育和学者研究的核心。对经典《诗经》所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能为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并促进相关课程之间的协作。
关键词:文学经典;讲授;专题教学;互动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文学经典在中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和学者研究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中国文化经典《诗经》教学方法的研讨,对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诸多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鉴赏》、《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诸子导读》等相关联,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教师讲授
讲授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文学经典的讲授是要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能与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能够与作家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作家奋斗的心路历程的精神呈现,它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是一作家艺术化人生的生动写照。文学经典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哲理,在教师的讲授中能引起学生轻松、愉悦、超脱、悲哀等情感反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获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可以这样翻译:“生死离合我永不变心”,这话我们当初已经约定。我也曾紧握着你的双手,“我和你一起走完今生的漫漫长路。”这是一段读来多么催人泪下的爱情箴言,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而这首诗究竟是不是一首爱情诗?同学们在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有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认为《击鼓》就是一首爱情诗,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击鼓》其实是一首战争诗,通过教师逐字逐句的细致讲解,同学们对该首诗歌的背景和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儒家极端排斥的《郑风》和《卫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再上传论文《“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让学生阅读和讨论,让同学们把握封建时代历代学者对《诗经》中的爱情诗阐释及其偏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探寻诗歌真实意义及价值。
运用讲授法进行经典的讲授,同样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障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专题教学
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碎片化、图像化、平面化及快餐式阅读已成为当下学生阅读的主流,正在让学生在慢慢地远离了经典,大众化的图像阅读与娱乐化阅读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更让学生望而生畏。《诗经》由于时代久远,阅读难度较大,再加之其展示的社会图景远离现代生活,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是每个教师面临的困境。
在《诗经》的教学中,分专题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诗经》原始的分类,把《诗经》分为十个专题进行教学。第一讲《周南》和《召南》,第二讲《邶风》、《鄘风》和《卫风》,第三讲《郑风》,第四讲《王风》和《豳风》,第五讲《齐风》,第六讲《魏风》、《唐风》、《曹风》、《陈风》和《桧风》,第七讲《秦风》,第八讲《小雅》,第九讲《大雅》,第十讲《三颂》,这样分专题教学,打破了以往按内容分类的方式,既顾及了《诗经》音乐的特点,又能突出诗歌在地域上的差异。通过每个专题的研读,把握《诗经》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学会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体会不同地域文学的特色,对引导学生关注各地民族文化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互动式教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主动施教和学生积极配合,两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运用互动式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运用背景音乐及朗诵,让学生在《诗经》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朗诵的节奏和韵律,训练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进而解读经典文本深层意蕴。长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学会透过文字或者文学形象,对古代经典作品进行深层理解和把握,从而进入到语言所展示的作者精神世界,最后进入到经典蕴含表达的意蕴,真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身对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从而提高对文学经典阅读、审美和鉴赏的能力。
分组合作完成作业,也同样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和交流。首先是教师给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和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其次是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顾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基础上,共同选出2-3篇喜欢的作品,通过合作学习和分工寻找资料,找到共同喜欢的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作业;最后是在课堂上,每组选派一个成员上台展示,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与同学交流,同老师探讨。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评议,要力图将专题内容深化、升华,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渴求中获得满意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并修改完善作品,这样学生既提高了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以《诗经》为代表的经典阅读教学,现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古代文学经典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协作关系,通过文学经典教学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品味的方法和途径等,都是目前在文学经典教学中值得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书雄(2011).文学经典教育的研究价值[J].中州学刊.
[2]李清春(2005).文学经典面临的挑战[J].天津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万青(1969-),女,云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论文作者:万青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经典论文; 诗经论文; 文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互动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