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书馆学百家文选》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文选论文,百家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图书馆事业源远流长,从古代藏书楼而近代藏书楼,而近代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一脉相承。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到当代,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成为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图书馆学思想,而现代和当代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则促进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在我们行将跨入21世纪门坎的时候,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已由原来较为分散的图书馆学思想和不完整的学科理论,发展成为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事业建设、文献学、目录学、图书分类学、情报检索语言、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读者服务和读者学、图书馆建筑和现代技术、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事业规划和发展战略等在内的体系庞大的学科群,图书馆学正由一门前科学建设成为科学图书馆学。当代图书馆学是半个世纪来中国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和图书馆学家科学思维和不懈追求的结晶。
(二)
事业是学术的基础和先导。当代图书馆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催生的图书馆事业的沃土。回顾本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的两个高峰--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80年代至90年代,无一不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紧密相联。
本世纪初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从旧的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演变的重要时期,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图书馆,1936年全国已有图书馆、民众教育馆2520所。随着新式图书馆的建立,图书馆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据资料显示,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前刊发图书馆学文章5300余篇,其中约4000篇是1928年至1937年刊发的。此期还出版了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程伯群《比较图书馆学》,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裘开明《中国图书编目法》,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名达《目录学》,汪辟疆《目录学研究》,顾廷龙、潘承弼《明代版本图录初编》等专著,都十分引人瞩目。
当代图书馆学的发展也有着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广阔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图书馆事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10月,全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仅有392所,其中公共图书馆55所,高等学校图书馆132所,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17所,工会图书馆44所,私立图书馆44所。图书馆规模小,藏书少,设备简陋,经费拮据。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1980 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已达1732所,1989年增至2512所,到1994年底增至2596所,其中国家图书馆1所,省级馆(含省级少儿图书馆)36所,市(地)级馆318所,县级馆2241所。这些图书馆共拥有藏书3.23亿册,工作人员45000人。此外, 城市街道和广大农村乡镇广泛建立了文化站或文化中心,约有53000 多个,一般都设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高等学校图书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得到较快的发展,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675 所,藏书1.936亿册,1990年馆数1075所,藏书3.817亿册,1994年馆数发展到1080所、藏书4.18亿册,人员38162人。目前藏书在100万册以上的高校图书馆有35所,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已达430余万册, 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品种齐全。科学专业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成图书馆门类多,数量大,藏书专深的图书馆体系,据1994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科研系统共有科学专业图书馆8000余所,收藏文献总量约为10.6亿册(件),工作人员8.89万人,年度经费2.7亿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分院和研究所图书馆计有143所,藏书2921.1万册, 工作人员30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书560万册。 此外,工会图书馆、大型企业技术图书馆以及中小学图书馆四十多年来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很大发展。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办馆条件上都有显著的改善。1980年以来,图书馆馆舍建设发展迅速。1987年峻工的北京图书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1996年建成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达8.3万平方米,可容纳1300万册藏书, 截止1994年12月,河北、天津、辽宁、江西、河南、湖南、广东、甘肃、广西、西藏等省、市自治区以及大连、哈尔滨、南京、深圳、长春、沈阳、宁波、青岛等城市都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新馆。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从1980年的91.9万平方米增加到1994年的409.1万平方米。 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段期间80%以上的高校新建了图书馆,至1994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已达550.83万平方米,1985年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面积达4 万平方米。科学专业图书馆建筑据调查总面积约计2667万平方米,其中新建的军事医学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信息研究大楼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80年代以来新建的馆舍,不但建筑面积大,而且设计思想、设计形式以及装修设备都较新颖和先进。随着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制、声像技术、光盘技术、自动传送、防盗防灾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了革命化改变。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公共、高校及科研系统的3139个图书馆共拥有计算机6521 台, 终端设备2296 台, 建立各种文献数据库1076个。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电子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应用方面已取得多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如相继建立了一批流通管理系统;研制成一批联合目录系统;供图书情报部门使用的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北京图书馆完成的“中国机读目录交换格式”为图书情报界制做与使用机读数据提供了一个标准;建立了一批计算机检索系统,并与国外一些网络联网;高校校园网建设已经起步,一部分图书馆小型机系统和局域网系统已进入CERNET和INTERNET。
(三)
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促使图书馆学研究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从1949年到1994年,全国各种刊物刊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2348篇,刊发藏书建设研究的论文2453篇,刊发读者服务工作研究的论文3874篇,在这段时期全国共出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著94种。党的11届3中全会后, 更是图书馆学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1978 年至1994 年刊发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有2063篇,读者服务工作研究的论文有2996篇,这段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著有63种。
当代图书馆学作为一个体系庞大的学科群,它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历来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基础理论研究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实际,不断引进新的科学方法,探讨新的课题。这段时期,在关于列宁对图书馆工作论述的研究、关于图书馆性质与职能的研究、关于图书馆事业建设原理的研究、关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以来,人们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角度对图书馆进行考察,得出了对图书馆较为本质的认识,即图书馆是帮助人们利用文献进行交流的中介性机构,它在文献交流过程中是联系文献与读者的中间环节。图书馆工作的实质是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信息价值。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保存和传递文献。图书馆的一般社会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丰富文化生活。关于图书馆事业建设原理的研究,其范围涉及到图书馆管理体制、建设布局、文献资源共享、书目控制、干部交流等方面。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系统化、理论化。特别是1986年前后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使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能较好地与图书馆实际相结合,涌现出一批能指导我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成果。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研究方面,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1957年提出后一直是研究、探讨的重点。50年代出现了“研究图书馆事业的性质和规律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的观点。以后又有“研究图书馆的特殊矛盾”,“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等不同观点。到了80年代,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系统;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社会知识交流;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信息交流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在科学交流和情报传递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认识到图书馆学不仅应对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而且应着重对图书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此外,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的研究,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关于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以及关于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学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在学科建设研究中也显得十分活跃。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专著有1993年1月出版的由周文骏教授主编,有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撰稿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1995年5 月出版由杜克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和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吴慰慈、邵巍的《图书馆学概论》,倪波、荀昌荣等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周文骏的《文献交流引论》,宓浩的《图书馆学原理》,金恩晖的《图书馆学引论》等,这些专著和教材,都开始注意运用当代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进行探讨,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加强了研究的思辨能力。
目录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新中国建立后,目录学研究在丰富的书目工作实践基础上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 自1949年10月至1966年初,全国共编制各种书目索引6458种,书目索引的类型逐渐完备,国家书目、联合目录、专题书目、推荐书目、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等书目的编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和专题书目的编制受到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80年代以来,完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民国时期总书目》的大部分分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摘、索引的编制受到重视,文摘、索引的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在目录学研究中基础理论是研究成果较多的领域。从50年代末开始的以“目录学研究对象”为中心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到80年代在更广泛的范围开展的对目录学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等问题的探讨,丰富和深化了目录学的学科内容。8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从目录学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目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将目录学的发展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如利用控制论和系统方法对书目控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书目计量学、比较目录学的研究等。专科目录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目录学、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中国文学文献目录学、自然科学技术书籍目录学等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随着现代社会文献的增长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书目情报服务研究受到特别的关注。由彭斐章承担的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图书情报需求分析与读者服务效率研究”课题,以读者及各类型读者群的书目情报需求特点及其服务为研究重点,取得较好的综合研究成果。当代目录学研究正在向整体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目录学自身整合通过以大书目情报为基点分层次研究来完成,其第一层次为目录学微观研究,主要是关于书目情报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如计算机书目、索引、文摘、提要编制研究,书目情报工作标准化研究等;其第二层次是目录学的中观研究,主要是围绕书目情报系统和书目情报服务建立目录学的应用理论;第三层次是目录学的宏观研究,是关于文献信息、书目情报与读者关系的研究。在目录学研究中,注意借鉴其他学科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研究规范,使目录学理论逐渐科学化。中国目录学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目录学史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代目录学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研究书目工作历史,探讨目录学发展的动因;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拓宽研究视野;把目录学溶入时代文化和学术思潮之中,从文化视角分析各个时期目录学思想成果。当代目录学研究中涌现出大批成果,专著和教材中较具影响的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目录学概论》,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的《目录学》,邱均平的《文献计量学》,彭斐章的《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朱天俊的《应用目录学简明教程》,谢灼华的《文艺书籍目录学》,王锦贵的《历史书籍目录学》,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吕绍虞的《中国目录学史稿》,王重民的《中国目录学史论丛》,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乔好勤的《中国目录学史》等。
藏书建设和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中成果较多的领域。80年代后随着各类图书馆书刊入藏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藏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1982年8 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藏书建设专题学术讨论会,1984年9 月在大连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召开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藏书建设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它包括藏书补充、馆藏范围和重点、藏书发展规模、藏书体系与结构、藏书组织、藏书复选与删除、书源与书目、藏书分工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等。在藏书建设微观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有关于图书馆藏书结构的研究,其中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的讨论尤为令人注目,讨论中涉及的关于藏书深度级别、藏书结构制约因素及最佳藏书结构标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成果。此外,关于藏书数量控制、复本率问题及藏书建设的评估研究等均有一定成绩。在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关于文献资源布局原则的研究和文献资源布局模式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在宏观文献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信息资源研究这样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领域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较有影响的有吴慰慈、刘兹恒的《图书馆藏书》,沈继武、萧希明的《文献资源建设》等。
中国图书分类学历史悠久,建国以后随着新的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图书分类学获得长足的发展。随着作为情报检索方法之一的分类方法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亲合,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十分活跃,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图书分类法的研制和修订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长期致力于图书分类法研究的刘国钧、杜定友、皮高品、张照、顾家杰、韩承铎、李兴辉、白国应等,为分类法的编制贡献了力量。在图书分类法的编制方式研究方面,吸取组配式的优点,注意组配方式在体系分类法中的应用。分类法体系结构、编制技术、分类标记体系和综合性科学的列类问题的研究都受到重视。此外,在图书分类基本理论和分类史研究方面都取得较多研究成果,如关于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关于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关系,关于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研究,关于文献分类自动化的研究。在情报检索语言研究领域研究不断深入。80年代以来,情报检索语言由传统的单一的列举式发展成为列举式与组配式并存和并用。分类表和主题词表的编制由分散逐渐趋于集中和统一。在研究中,对于体系分类语言、标题词语言、关键词语言、单元词语言、叙词语言等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分类、主题两种情报检索语言特点和它们的兼容及一体化的研究,关于汉语自然语言的标引研究等都在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的深入和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日益广泛的应用,情报检索效率以及自动化检索的研究都极富成果。在情报检索语言研究的大量成果中,张琪玉的《情报检索语言》,刘湘生的《主题法的理论与标引》,丘峰的《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白国应的《图书分类学》等专著和教材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图书编目研究领域,五十年代对编目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编目工作的方针任务,编目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以及目录体系和目录著录等问题,195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联合编制的中文图书提要铅印卡片,对提高图书馆目录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1979年后,图书情报界在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文献目录著录规则,促进了文献著录的标准化。70年代后,关于机读目录和COM目录的介绍和研制取得多方面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陆续在图书馆界应用,促进了我国编目工作和检索的自动化。编目领域较有影响的专著和教材有刘国钧、王凤翥、陈绍业的《图书馆目录》,黄俊贵、罗健雄的《新编图书馆目录》,李纪有、余惠芳的《图书馆目录》。
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理论研究随着读者服务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活跃和深化。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着重于对图书流通、宣传等服务工作的方法。80年代以来读者服务工作研究结合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如读者阅读心理,阅读行为和阅读需求,书刊的开架借阅,藏书的利用率和拒绝率,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读者服务的效益评估以及读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等,引入统计学、数学、心理学等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此外,在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现代技术、文献学、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史研究领域均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四)
回顾当代中国图书馆学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繁荣,我们明显地感悟到学术成就之中的事业因素,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图书馆学术繁荣的主导和直接的原因。但全面地考察当代图书馆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除了事业因素之外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人文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1.组织的层面。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 此后,全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了图书馆学会。有些省的省辖市,以及少数县和专业系统也成立了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界的学术研讨活动很多是由各级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图书馆学会的数量庞大的会员成为学术繁荣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80年代后蓬勃兴起的图书馆学教育,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已形成一个分布全国、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了大批理论基础坚实的人才,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学术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中青年骨干大多是80年代从学校培养出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学博士点,源源不断地为学术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引起人们的注意。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学期刊数量大,对学术研究的普及功不可没。图书馆学期刊在学术研究中能够掌握正确的导向,如80年代以来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资源布局研究、图书馆的特色化研究等方面,都是由专业期刊发起和组织讨论的。图书馆专业期刊十分注意学术新人的培养,正是由于期刊的扶持,使大批优秀学术新人脱颖而出。
2.文化和思想层面。我国当代图书馆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较深层面的因素,表现于人文和思想方面。党的11届3中全会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日渐深入人心,广大图书馆学研究者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规范来思考图书馆学中的一些问题。人们不再满足于学术中的一家之言,广大研究者认识到学术多元化之路才是使学科发展的健康道路,80年代以来基础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众多有影响的学派,如社会知识学派,知识交流学派,知识组织学派,信息交流学派,正是大家在学术需要多元化这个共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学术多元化是促进学术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它与学术规范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我们应当加深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又大多是图书馆工作者,这就为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既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注意了理论的独立性和科学本质,使学科研究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中期一些研究者积极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表明人们对坚持正确的研究道路的自觉性。图书馆学是由不同层次的研究领域组成的学科群,各种层次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在研究中要尊重各自的特殊性。80年代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社会科学注意从国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引进新理论、新方法,使研究手段更加丰富,图书馆学研究在引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方面尤为突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各种研究方法被放手地借鉴和使用,从而涌现出大量新的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其成果无论就质的方面或是就量的方面而言,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肩的。在我们行将跨入21世纪之时,编辑出版这本《当代图书馆学百家文选》,无疑是对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次大检阅。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会感到当代图书馆学研究是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这大概就是文选编者们的初衷和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