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必须赋予深厚的人文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厚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内涵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部队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不够。
(一)
人文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有关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它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法学、史学、艺术学以及其他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回答的是“应当怎样”的问题,即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等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积聚对人产生的影响的外在体现。
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人文知识,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教育只讲“政治”,一味追求政治效应,而无视“文化”在政治教育的“载体”地位,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不仅是“三观”和政治方向,还要处理方方面面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要搞好政治教育,就必须赋予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赋予人文内涵对提高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知识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这是由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属性决定的。社会文化被人们所创造以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环境,我们称之为人文环境。它一旦产生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人一出生,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得到教化,从他人、学校中得到教育,以适应社会,而且更多的是在耳濡目染之中潜移默化地被教育着,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文化的教化功能,还表现为人文环境发生变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文化教化功能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所以我们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克服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教化,就是为了把人们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转变到共产主义的理想上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上来。而缺乏人文知识,也就等于脱离了文化这个载体,从而失去了文化的教化功能,这样的政治教育只能是空洞的。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会要求成员必须遵守某一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使人们明是非、辨善恶,共同趋向于某种价值观、审美观,以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这就是文化的调控功能。“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没有文化,因而难以接受教育,就不能指望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正如列宁曾说的那样,“只要在我国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调控功能来培养官兵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我军永不变色,永远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其次,增大人文内涵是受教育者自身进步的需要,因而促进政治教育的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其生活态度和政治倾向,这些“参数”,基本上决定其人生的轨迹。这条轨迹是向上发展还是向下垂落,标明了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发展态势。增大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通过张扬文化的积极因素,克服文化的消极因素,使受教育者更能接受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科学正确的政治倾向,以延长向上发展期,缩短向下垂落期,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不断进步的潜能。
第三,增大人文内涵有利于官兵深刻理解我军政治教育的本质,激发官兵接受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政治教育效果。人为了顺应社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人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一定的文化。个体进入社会的机制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机制对人来说就表现为“接受文化——创造文化——再接受文化——再创造文化”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使千百万人特殊的文化学习与创造活动,汇合成具有共同性的文化传承社会。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活动。我党的政治教育是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文化的提炼和总结而得出来的结论,更体现了在阶级社会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增加人文知识含量,受教育者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党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丰富的内涵,理解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到了这一点,必然有利于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然而,我们的政治教育现状又如何呢?讲授的“理论”连自己都不一定能理解,灌输的“道理”,经不起几个“为什么”,教育者本人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分析问题,只是政治理论单调的循环求证,解答问题也只限于从政治理论到政治理论的枯燥的阐释,其主要表现有五种:一是照本宣科,不拓展,不深入。既不能给人启发,也不能激起人的兴趣;二是也试图拓展,试图深入,但层次不够,浅尝辄止,效果不佳。如搞光荣传统教育,由于对我党我军的战斗历程不太熟悉,讲课时漏洞不少,甚至在不能自圆其说时强词夺理,对政治教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教育观念保守,在教育方式上放不开,不乐意、不善于组织官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善于引导教育对象主动思考问题和进行自我教育,看的是老面孔,用的是老例子,想的是老观点;四是进行非直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忽视人文知识的输入,忘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如装备和战备教育时,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创新、武器装备的改进,而忽视了官兵观念的更新、部队编制体制的更新、管理机制的创新等,而这些人文领域的创新与科技的创新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同等重要的;五是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以政策解释代替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德育规律的探讨等。以上几种情形都是政治教育与文化相隔离,人文内涵贫脊的表现。富有人文内涵的政治教育就好象一盒包装精美的礼品,既能吸引人又能启迪人。政治教育要有效地开展,就必须还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本来面目,切实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
人类文化传承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与手段,这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也是文化的传承特点决定的。二者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手段,具有根本的区别。具体地说,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其在文化传递、继承过程的师授性,他控性;而自我教育不同,其根本特点是人对知识文化继承吸收的自控性与自授性。前者从社会整体出发,而后者则从社会个体着眼。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尽管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均伴有学习或自我教育在内,但就教育本身来说,它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身并不是自我培养的自控活动。教育作为社会活动,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才能成立和得以进行。政治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一部分,必然也应带有这样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大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就是要高度重视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官兵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
(三)
赋予政治教育人文内涵,提高政治教育效果,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下气力创造一种自我教育的人文环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当然为了保证人文教育的政治效果,必须强调把我党政治教育“必须与党的纲领路线相一致、与军队的任务相一致、与工作对象的实际相一致”的规律融合在社会文化传承的规律之中。具体地讲,就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政治教育要进入历史。一些政治教育课之所以干巴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知识含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很好地理解。这就要求在进行政治教育时既要善于横向联系,更要善于纵向深入,把作为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映射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讲解,换言之,就是进入历史分析之中。“历史是文化的综合”,进入历史就赋予了文化内涵。以“爱军习武”教育为例,就可以从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官兵习武的要求讲起,延伸到《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兵法》,以至我国古代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把“爱军习武”作为军人基本道德规范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历史高度和角度来阐明“爱军习武”的道理,最后回到我军的“爱军习武”的要求上来。这样的政治教育,官兵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既懂得了道理,又学到了知识,既接受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寻觅到了社会向前发展的路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当然是政治教育的一种佳境。
政治说理要浸透人文知识。教育过程中的“说理”,是取得教育效果的根本力量。而要达到这一效果,至少要做到二条:一是说理到位,官兵接受得了;二是说理有法,官兵听得进去。真正做到这二条,就必须使整个说理过程浸泡在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马克思主义是人文知识中的精华,其人文内涵极为丰富,因此,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军政治教育中,增大人文知识含量促理到位,就要求在政治说理中广泛地涉及社会学知识,甚至在说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魅力。譬如通过欣赏诗歌小说、观看电影,使教育对象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从中受到激励和感染,使教育对象更轻松地接受政治理论和观点。总而言之,政治说理浸透人文知识,就是要坚决抛弃过去那种认为政治觉悟的提高与文学艺术等人文教育关系不大,而把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相分离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努力把革命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融合起来。
增强德育影响力,强化责任意识。以道德为核心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调控功能,调控功能的发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道德力量和法制力量,而道德力量是基础力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因此,加强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内涵,重要的是要加强德育,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另外,通过加强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来培养一种人文精神,同样要求培养军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因为人文精神解决的是“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它首先要求行为须与道德相符合。
人文精神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具体一些就是如何做人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要培养军人的人文精神,培养军人的道德观,其关键之一就是要培养恪尽职责伦理至善的精神。这也是教育者的最大使命。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赫钦斯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为此,在政治教育方面,就是要把军人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关键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政治教育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说,“人的思想都是从外部输入的”,从外部输入的过程就是“教化”。教化是必要的,政治教育主要解决“教化”问题。但实际上,要使政治教育理论变为受教育者自觉的行动,仅仅从“外部灌输”还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也就是“默化”。当前政治教育越来越呈现出程式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多数教育活动都是以滔滔不绝的说教为基本形式的,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既然说教如此“没有用处”,那么以何而代之?社会实践!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展示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人文知识的一种感性体验、又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理性思考。特别地,社会实践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机会,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这正体现了”说教“所不具备的区别性和选择性。可见,在政治教育中增加人文内涵,在教育方法上的体现,就是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为官兵创造一种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