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强[1]2009年在《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在SCI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积-压力测定在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康复及治疗中的实际作用,为评价SCI所致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骶神经交叉缝合重建膀胱功能效果提供依据;探讨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择性随访33例SCI所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简易膀胱容积-压力测定装置,根据测得的膀胱容积、压力,针对性指导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价其效果。2、利用患者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跟腱反射,选择性切断双侧S1神经前根及双侧支配膀胱最主要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通过双侧硬膜内骶神经前根交叉缝合,治疗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简易膀胱容积-压力测量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容积、压力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访33例:“膀胱安全容量”达到或超过350ml的4例,压力≥40cmH2O、注入量<300ml的“小膀胱”29例;根据膀胱容积-压力变化及患者不同的情况指导患者膀胱排尿功能的管理,患者泌尿系感染较前减少。未采取治疗患者,膀胱功能管理欠佳。2、8例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第2周拔除导尿管,行间歇性清洁导尿,每天4-6次,每次尿量200ml-400ml;术后膀胱容积、膀胱顺应性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简易膀胱容积-压力测定膀胱安全容积,各组之间差别无临床意义。经3个月-19个月随访,8例膀胱容量、压力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1、简易膀胱容积-压力测定装置可判断膀胱容积、压力,指导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和膀胱功能重建术中神经根的定位,改善患者对排尿的控制能力,适合在基层医院及患者家中开展;2、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近期疗效显著。
刘明轩[2]2000年在《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治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社会和医学上的一大难题,它常引起严 重的尿储溜和尿路感染,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并成为截瘫患者最主要死 亡原因。因此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死乙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通过 对截瘫思者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新药物疗效观察、新式手术的动物实验 及临床应用等,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治疗进行了相应的基础和临 床研究。 (一)脊曰损伤后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分类的临床研究:为详细了解脊 髓损伤后膀耽功能障碍的特点并为下一步治疗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 研究对86例截瘫患者根据其损伤程度、损伤部位及临床表现,将其分 为A、B、C、D四组。采用多导程尿流动力学测压仪进行尿流动力学检 测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1.脊髓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的不同,会有 不同的尿流动力学表现及不同的膀胱功能,且有相应的并发症发生, 并据此将膀眺分为三类:(1)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调性膀眺。(2) 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失调性膀胱。(3)逼尿肌无反射性膀眺。2.痉 挛性膀眺易导致膀胱高压-输尿管返流造成肾脏损害,是对截瘫患者危 害最大的一类膀脓。提示:1.根据尿流动力学表现对脊髓损伤后膀眺进 行分类,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 膀胱是解决膀胱功能障碍的首要任务及关键所在。 (H)Baclofen与异博停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比较研究:为探 讨药物治疗痉挛性膀胱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本研究将国际上最新研制的 横纹肌解痉药Baclofen在国内首次应用于痉挛性膀胱的治疗。我们将 32例截瘫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组治疗,并与近年来治疗不稳定性膀胱 且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中英文摘要 取得一定效果的异搏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各时间点及各功能性指标 的检测表明:患者口服用药后,其储尿及排尿功能明显改善,肢体的痉挛 亦得到有效缓解,与异博停比较疗效明显。提示:Bac ofen治疗脊髓损伤 后痉挛性膀耽疗效切实可靠,可作为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脱的首选用 药。 (三)犬肪神经对下尿路的支曰及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 犬骰神经对膀耽、尿道及阴茎的支配情况,并为选择性骰神经根切断治 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眈寻找理论依据,我们电刺激12条家犬的S;-/ 经根,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测来观察其逼尿肌、括约肌的收 缩及阴茎勃起情况。结果显示:1.电刺激S1神经根引起的逼尿肌运动 诱发电位峰值及膀眈压力变化可达到正常的60儿2.电刺激S。神经根 引起的括约肌运动诱发电位峰值可达正常的57儿3.电刺激S/经根可 使犬阴茎勃起程度较高,其中2条犬电刺激S;神经根时其作用较强。提 示:1.S1-/经分别为逼尿肌、括约肌及阴茎的主要支配神经,其相互间 存有混合交叉支配,但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2.此对于进一步重建和恢 复截瘫后下尿路功能且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功能损害,奠 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选择性切神经根切断治疗脊瞩损伤后痉挛性膀皿的实验研究:为 确立选择性骰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痉挛性膀脐的实际疗效,探 讨其最佳切断方式,并为临床应用寻找理论依据。我们在前一实验成功 的基础L,将12条家犬制备成痉挛性膀耽模型并对犬能神经根进行分 组选择性切断,根据骰神经根切断方式,依次分为A、B、C、D 四 组。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观察,记录并计算骰神经根切 断前后各项功能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尿流动力学测定:各组 随着骰神经根切断数量的增加,膀耽容量逐渐增加,膀眺顺应性明显提 2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中英文摘要 高,而尿道压力则逐渐降低,,其中B组的测定值接近正常状态。而各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h狈.05)。2.电生理测定:对照组及A、B两组逼 尿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峰值无明显差异,b川.05)而 C、D两组则 明显降低,且与前三组比较差异明?
刘明轩, 侯春林, 丁浩, 樊海峰, 唐童生[3]2004年在《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 ,探讨其治疗机制、最佳手术方法及临床实际疗效。 方法 雄性家犬 12只 ,制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 ,根据骶神经根切断方式 :切断 S2前根 ,切断 S2 前根 + S31/ 2前根 ,切断 S2 、S3前根 ,完全切断 S2~ 4 神经根 ,依序分为 A、B、C、D4个组 ,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观察 ,分析比较骶神经根切断前、后各组功能性指标的变化 ,确定其最佳手术方案。临床治疗则根据实验结果 ,选择性切断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 S2 前根或 + S31/ 2前根共 32例。术前膀胱容量平均 ( 12 0± 30 ) ml,术前排尿量平均 ( 10 0± 30 ) ml,尿道压力平均为 ( 12 0± 2 0 ) cm H2 O。 结果 4个组术后膀胱容量分别为 :( 15 0± 5 0 )、( 180± 5 0 )、( 2 30± 5 0 )、( 4 0 0± 5 0 ) ml;排尿量分别为 :( 130± 30 )、( 180± 5 0 )、( 10 0± 5 0 )、( 5 0± 30 ) ml。临床治疗 32例 ,术后膀胱容量平均增加至 4 10 ml左右 ,排尿量平均增加至 35 0 ml左右 ,所有患者尿失禁消失。有 13例获 2 2个月远期随访 ,无复发。结论 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疗效显著 ,是一种值得研究、推广的新方法
武富明, 牛浩, 李江涛, 宋连新[4]2013年在《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侯春林, 王诗波, 张世民, 钟贵彬, 陈爱民[5]2005年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文中提出目的对8年来探索的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的实验和临床结果进行总结。方法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对下列课题进行研究:(1)Baclofen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研究;(2)选择性骶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膀胱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3)“膝腱一脊髓中枢一膀胱反射弧”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4)“腹璧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发射弧重建脊髓圆锥部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功能的实验研究;(5)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系列研究:包括①国内首例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植入的临床研究;⑦完全性后根切断去传入的替代方法的实验研究;O国产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样机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曲脊神经吻合后电刺激重建脊髓损伤后驰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实验研究。探索不同类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重建方法、优缺点及手术适应征。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截瘫患者泌尿系管理情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专科医生的介入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实验和临床结果显示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口服Baclofen治疗、选择性骶神经切断术、“膝腱一脊髓中枢一膀胱反射弧”、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植入术均可改善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对脊髓损伤后驰缓性膀胱利用“腹璧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发射弧或脊神经吻合后电刺激有望重建膀胱排尿功能。结论上述术式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其中以电刺激排尿术疗效最佳,但价格昂贵。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膀胱功能状态及意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自主研制国产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并产业化投入临床有望为截瘫患者提供经济、可靠、可控制性的排尿手段。
武富明[6]2013年在《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脊髓损伤大国。据报道,美国有长期生存的脊髓损伤患者5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1万人。我国尚无准确的脊髓损伤普查数据,但根据发病率推算,我国目前脊髓损伤患者总数约100万人,且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5万人左右。引起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外伤、体育运动和暴力。脊髓损伤最常见的部位是颈部及其与胸椎结合部。合并损伤最常见部位是头部、上肢、躯干的骨折、胸腹部脏器的损伤。脊髓损伤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平均30岁左右。国内外资料均表明,脊髓损伤稳定以后,对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处理如何,是影响患者生活和寿命的主要因素。目前,脊髓损伤后的泌尿系并发症(尿储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膀胱内高压导致尿液反流、肾积水、肾衰竭)在我国仍是这类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脊髓损伤后膀胱尿意感及收缩功能丧失、膀胱逼尿肌出现持续痉挛或者弛缓状态,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问题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现有的治疗方案也是处于发展阶段,难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根据平时患者自身排尿次数、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并从术前、对术后三个不同时间的尿动力学检查提取3个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几方面进行系统评估,用统计学的数据来证明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康复疗效,为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减低患者死亡率提供可行性方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评分A级;2000)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术前均查尿管并连接测压装置。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用9-0无创缝合线显微吻合单侧S1(跟腱中枢平面)前根或L3(膝腱中枢平面)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支配膀胱最强神经根的寻找方法:通过电刺激(参数:20V,20Hz,5~10s)S_1、S_2、S_3神经根前根观察测压计数值,压力最高者为膀胱主要支配神经根(术中大部分切断一侧S_2前根及对侧S_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神经根寻找方法同痉挛性膀胱)。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四次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选取痉挛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检查中三项指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残尿量、膀胱顺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评价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行膀胱功能重建术,手术时间2~4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500~1000ml,平均60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次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两项指标内参数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正常值400~600ml)术后3次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均在415~563ml范围之内。残尿量也由术前的428~605ml降至232~302ml,最大逼尿肌压力(逼尿肌压力=膀胱压-腹压)均由术前的0~13cmH2O升高到67~89cmH2O。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除2例患者死亡外,34例患者数据表明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利用正常的神经反射通路重建人工反射弧能明显的观察到可以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改善痉挛性膀胱的容积,减少患者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损害,并最终实现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自主性排尿,为患者本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为家庭及社会减轻了负担。
郑勇强, 郑亚才[7]2008年在《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仅使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脊髓终末支配的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圆锥上脊髓损伤占脊髓损伤的85%,对盆
黄刚[8]2015年在《针灸及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作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针灸及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联合清洁间歇导尿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康复训练。随访1年,对比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有所减少,实验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并可减少泌尿系感染、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风险。
应燕萍, 廖明珍[9]2008年在《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文中认为总结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和自主排尿的康复训练经验。36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配合音频电疗、微波等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导尿宜选择细小、软硬度适中的尿管,每隔4~6h导尿1次,6次/d。两次导尿之间手法辅助进行训练,以建立反射性膀胱。经康复训练,若残余尿量2 00ml左右,减至2~3次/d;残余尿量150ml左右,减至1~2次/d;残余尿量<100ml,停止导尿。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有明显改善。
侯春林, 刘明轩, 衷鸿宾, 陈爱民[10]1999年在《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初步报告》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在SCI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应用[D]. 郑勇强. 福建医科大学. 2009
[2].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治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刘明轩. 第二军医大学. 2000
[3]. 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J]. 刘明轩, 侯春林, 丁浩, 樊海峰, 唐童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
[4].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 武富明, 牛浩, 李江涛, 宋连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5].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C]. 侯春林, 王诗波, 张世民, 钟贵彬, 陈爱民. 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 2005
[6].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武富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13
[7].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治疗进展[J]. 郑勇强, 郑亚才. 海南医学. 2008
[8]. 针灸及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作用探讨[J]. 黄刚. 陕西中医. 2015
[9].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J]. 应燕萍, 廖明珍. 护理学报. 2008
[10]. 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初步报告[J]. 侯春林, 刘明轩, 衷鸿宾, 陈爱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