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解”与“向量解”的比较研究_二面角论文

“传统解法”与“向量解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法论文,向量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教材引进了“空间向量”,使一些空间问题(例如: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求证线线平行、线面平行,求证异面直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等基本问题)的处理得以简化,这样不但使解题过程简捷和易于程序化,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题设背景之一:几何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

例1 (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卷)如图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点E是棱BC的中点,点F是棱CD上的动点.

(Ⅰ)试确定点F的位置,使得D[,1]E⊥平面AB[,1]F;

(Ⅱ)当D[,1]E⊥平面AB[,1]F时,求二面角C[,1]-EF-A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传统解法

(Ⅰ)如图2,连结A[,1]B,则A[,1]B是D[,1]E在面ABB[,1]A[,1],内的射影.

因为AB[,1]⊥A[,1]B,所以D[,1]E⊥AB[,1].

于是D[,1]E⊥平面AB[,1]FD[,1]E⊥AF.

连结DE,则DE是D[,1]E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

所以D[,1]E⊥AFDE⊥AF.

因为ABCD是正方形,E是BC的中点.

所以当且仅当F是CD的中点时,DE⊥AF.

即当点F是CD的中点时,D[,1]E⊥平面AB[,1]F.

(Ⅱ)当D[,1]E⊥平面AB[,1]F时,由(Ⅰ)知点F是CD的中点.又已知点E是BC的中点,连结BD,则EF∥BD.连结AC,设AC与EF交于点H,则CH⊥EF,连结C[,1]H,则CH是C[,1]H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所以C[,1]H⊥EF,即∠C[,1]HC是二面角C[,1]-EF-C的平面角.

在Rt△C[,1]CH中,因为C[,1]C=1,CH=(1/4)AC=

向量解法(关键:以其中一顶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相关问题运用向量解法)

(1)以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3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DF=x,则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E(1,(1/2),0),F(x,1,0).

故当点F是CD的中点时,D[,1]E⊥平面AB[,1]E.

(Ⅱ)当D[,1]E⊥平面AB[,1]F时,F是CD的中点,又E是BC的中点,连结BD,则EF∥BD.连结AC,设AC与EF交于点H,则AH⊥EF.连结C[,1]H,则CH是C[,1]H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

所以C[,1]H⊥EF,即∠AHC[,1]是二面角C[,1]-EF-A的平面角.

题设背景之二:几何体某一顶点处有两两互相垂直的三条棱

例2 (2004年全国高考·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贵州卷)如图4,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1,CB=,侧梭AA[,1]=1,侧面AA[,1]B[,1]B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的中点为M.

(Ⅰ)求证:CD⊥平面BDM;

(Ⅱ)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传统解法

(Ⅰ)如图5,连结CA[,1],AC[,1],CM,则CA[,1]=.

因为CB=CA[,1]=,所以△CBA[,1]为等腰三角形,又知D为其底边A[,1]B的中点,

所以CD⊥A[,1]B.因为A[,1]C[,1]=1,C[,1]B[,1]=,所以A[,1]B[,1]=.

又BB[,1]=1,A[,1]B=2.因为△A[,1]CB为直角三角形,D为A[,1]B的中点,

所以CD=(1/2)A[,1]B=1,CD=CC[,1],又DM=(1/2)AC[,1]=(/2),DM=C[,1]M.

所以△CDM≌△CC[,1]M,∠CDM=∠CC[,1]M=90°,即CD⊥DM.

因为A[,1]B,DM为平面BDM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CD⊥平面BDM.

(Ⅱ)设F,G分别为BC,BD的中点,连结B[,1]G,FG,B[,1]F,则FG∥CD,FG=(1/2)CD.所以FG=(1/2),FG⊥BD.

由侧面矩形BB[,1]A[,1]A的对角线的交点为D知BD=B[,1]D=(1/2)A[,1]B=1,所以△BB[,1]D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

向量解法(关键:找准非顶点的坐标)

如图6,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题设背景之三:几何体中只有两棱互相垂直的特殊体

例3 (2004年全国高考·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西卷)如图7,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Ⅰ)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Ⅱ)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传统解法

(Ⅰ)解:如图8,作PO⊥平面ABCD,垂足为点O.连结OB,OA,OD.OB与AD交于点E,连结PE.

因为AD⊥PB,所以AD⊥OB.

因为PA=PD,所以OA=OD.

于是OB平分AD,点E为AD的中点,所以PE⊥AD.

由此知∠PEB为面PAD与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PEB=120°,

∠PEO=60°.

由已知可求得PE=,所以PO=PE·sin60°=×=(3/2).

即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3/2).

(Ⅱ)如图8,取PB的中点G,PC的中点F,连结EG,AG,GF,则AG⊥PB,FG∥BC.FG=(1/2)BC.

因为AD⊥PB,所以BC⊥PB,FG⊥PB,

所以∠AGF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因为AD⊥面POB,所以AD⊥EG.

又因为PE=BE,所以EG⊥PB,且∠PEG=60°.

在Rt△PEG中,EG=PE·cos60°=.

在Rt△AEG中,AE=(1/2)AD=1.于是tan∠GAE=(EG/AE)=

又∠AGF=π-∠GAE.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tan.

向量解法(关键: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Ⅱ)如图9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O为坐标原点,x轴平行于DA.

两种解法各有利弊优劣,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灵活处理、择优选用.从以上几种“题设背景”来看,“传统解法”需作辅助线,有时不易解出;而使用“向量解法”,程序化强、便于操作,求解的关键在于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基本原则:使图中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及向量),然后利用坐标系确定各相关点及向量的坐标,再借助向量坐标运算法则和公式,无需添加辅助线,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处理空间问题不可忽视“以数助形”这种空间向量解析思想.

标签:;  ;  ;  

“传统解”与“向量解”的比较研究_二面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