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藏高原论文,几点建议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藏高原享有“世界屋脊”之称,是江河之源、生态之源、众山之源、气象哨和生命极限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全国全球有6大影响:一是引来水资源枯竭;二是影响全球气候;三是失去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领地;四是影响人类健康;五是影响世界景观格局;六是影响建构和谐社会。根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现状提出10条保护建设措施。
一、建立有成效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青藏高原划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总的原则为:政府引导,民众参与普遍鼓励,多渠道扶持援助,先易后难,讲究成效。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实现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保得住、有成效。改变保护自然生态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相矛盾的传统观念,认清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是相互依存的道理,树立生态建设后面是财富的理念。
建立生态保护区的具体策划为:
(一)每个地区根据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退化和破坏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总体规划、实施步骤,不宜全面开花,必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推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
(二)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气候,建立具有特殊性(指生态种类特殊和珍稀)、针对性和选择性的保护区。
(三)保护措施应遵循、沿袭和借鉴藏民族的神山、神水保护措施,引用现代先进的保护技术。保护内容除了保护原有的各种动植物外,还可以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引进、培植和饲养适合保护区生存发展的其他动植物,以丰富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不搞任何开发性建设。可采取多种形式的保护区,例如国家保护区、地区保护区、民间保护区、社团保护区、村寨保护区、寺院保护区、旅游景区保护区等。
(四)保护区要有专业技术的专职保护人员和保护设备,制定保护措施,建立监督监管机制。
(五)保护区的经费要有保障。经费可通过五个渠道筹集:一是国家拨专款,二是保护受益者共担费用,三是民间集资,四是争取国内外政府、非政府组织的援助,五是以保护养保护。
(六)争取将青藏高原列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使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得到保障。
二、建立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区
所谓保留区,就是要保留和恢复藏民族沿袭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文化原貌区。
保留区建设项目内容为:保留和保护原有生态,已经退化和破坏了的加以重建恢复;保留和保护原有人文资源,已被破坏了的加以恢复;原有的藏族文化尽量不受现代文化的同化融合、渲染和冲击,以保护原汁原味。尤其在衣食住行、宗教文化、建筑、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保留原貌,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产性的旅游风景区,以公益性的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和手段,在它的后面能够产生长远的商机与财富,给藏区百姓创造一个就地致富奔小康的和谐家园,给人类留下一块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区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态文化观赏区。
三、退人还山、生态移民、营造无人生态区
退人还山是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契机,把生活在缺土、缺水、缺粮、缺电、缺通讯、缺科教、缺医药,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零散村寨人口,迁移到沿江(指藏区江河沿岸)、沿路(沿公路)、沿坝(自然条件较好的坝)地区,建立百户以上生态移民新村。他们为了生存,只好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致使生态条件越来越差,生计资源逐年枯竭,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生态破坏和保护植被问题,采取退人还山、生态移民、营造无人生态区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之计,同时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实施这个工程的总原则是:政府引导,普遍鼓励宣传动员,先易后难,讲究实效;具体措施为: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最终效果为:实现迁得出,稳得住,让生态移民得利受益,让迁出地绿起来,让濒危或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生长起来,让搬迁移民区富起来。
四、青藏高原“天保工程”长期有效的实施下去
1998年以来,国家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伐森林,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简称“天保工程”。国家的这个决策受到了江河流域乃至举国上下的衷心拥护,被认为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但利在当代,而且功在千秋。“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天保工程”没有现存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加之启动突然,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配套措施,在实施中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因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农民缺少造林种草管护技术等原因,退耕还林成活率不到60%,有“造林不见林”的现象;二是还林还草补助少、年限短与高原树木成材时间长的矛盾;三是体制上的财政“分灶吃饭”和摆脱贫困心切,在争项目争资金时仍然打传统的“资源优势牌”。有些地区依然付出更大的生态效益作为代价;四是有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搞“政绩工程”。因此,“天保工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讲究长远性,实效性,让当地老百姓受益得利,让江河下游地区受恩惠。“天保工程”要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金沙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岷江、雅江、大渡河等重点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流域林草植被的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
五、有效开展植树造林和人工草地
植树造林和人工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植树造林一要逐年开展城镇、农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和城镇内外的绿化工作,二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在荒山野地开展种草和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让青山常在。
人工草地是青藏高原草原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创造新的草原生产力,既是一种草地经营的高级形式,也是实现高产、高级优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是解决冬季饲草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形式。它是可以改善被破坏草原或被退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六、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航空保护队
应用现代航空技术手段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成功经验,这种保护和建设措施具有起点高、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对青藏高原峡谷地区生态环境应用先进的航空手段进行保护和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保护建设措施。
航空保护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大面积的飞机播种造林和种草;二是用飞机喷洒药物,防止鼠虫害;三是护林防火,有效监控、预警、扑灭森林火灾和其他自然或人为灾害;四是人工降雨,防止干旱;五是对珍稀动植物实施监视保护,防止偷猎捕杀和开采;六是可以开展航空探测、航空拍摄、短途支线客运和执行应急救灾等紧急任务。
七、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建立生态环保恢复补偿机制
藏区已经承担和将要长期承担保护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并将长期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等代价。然而生态保护的受益者不光是当地人民,全国、全球都获益。因此,对保护地区给予补偿是合情合理、互利互惠、共同获益的事。
为了体现生态保护所获利益共同享受,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共同负担的合理化运作,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江河源生态环境保护税”。在江河流域和生态保护效益地区实行向全体公民征收江河生态保护税金制度,将此税收专门用于江河源生态建设,实行取之于民,利之于民。
二是要求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对“天保工程”拨款采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取得了好的效益。但此款只能解决生态贫困地区的一些眼前困难,不能让当地人安居乐业。也没有解决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最终没有保障。地方经济要发展,当地农牧民要致富,各级官员要政绩,这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和长期的贫困,使上下都形成一种急于发展的心态,追求短期效益,争项目、争资金,仍然打资源牌等作法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些地区不惜付出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代价,出现生态破坏反弹现象。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污染,保护生态长远之计,建议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青藏高原“天保工程”的投入。
三是建议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即在同一江河流域和生态效益经济体系内,受上游封山育林,生态建设恩惠的中下游地区,每年从GDP或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返回上游地区,专门用于生态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设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
八、要求建立对各种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机制
过去利用和开发民族地区各种资源都是无偿的。这个作法合法不合理。其理由是当地的资源被利用和开发后,不仅当地财政、当地百姓没有得到实惠和利益,反而因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直接危及当地百姓的生存环境,使当地百姓雪上加霜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今后对青藏高原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文化资源、荒山荒地资源、沙漠原野资源实行有偿利用和开发,要求尽快建立这些资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九、藏区不宜发展有损生态环境的现代工业
根据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丰富性,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易恢复性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缓慢性特点,不宜从事和发展高消耗无再生资源、高消耗能源、高消耗水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代工业,例如大中型机械制造业,各种冶炼业、化工业、造纸业、火力能源、核能源、水泥厂、采矿业、采伐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科技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七大产业。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过程,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作为指导思想。
十、藏区推行生态GDP制度
仅有经济GDP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简单经济发展并不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建设是全国、全球的事,不是藏区单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除涉及当地千家万户外,还涉及国家、地方、农牧民、官员四者的利益关系。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牧民要致富,政府官员要政绩。当生态与生存、生态与发展、生态与致富、生态与政绩发生矛盾时,生态必然成为牺牲品。这已经为无数的事例所证明。建议藏区的发展速度以生态GDP作为衡量标准,推行生态GDP制度。把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摆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从今往后,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
标签:生态防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青藏高原论文; 生态工程论文; 林业论文; 时政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