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中学为例

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中学为例

徐爱芬[1]2004年在《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而师生互动是学校社会互动的最重要形式。师生之间如何互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影响着学校功能的实现。师生冲突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普遍而基本的形式。由于学校、学生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师生冲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受教育者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师生冲突更容易发生。如何正确预防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的发生,以及努力探求缓解师生冲突的策略和措施,不但有利于维护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还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兰州市安宁区中学为具体的案例研究对象,对师生冲突现象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中学师生冲突现象并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叁部分是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本地区中学师生冲突现象在师生之间行为的对立与对抗属于一般性行为冲突。2、在对师生冲突现象的认识上老师和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中学师生冲突现象在学生方面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校际差异和年级差异。4、中学师生冲突现象在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性别、是否班主任、所任课程和年龄上的显着差异。第四部分是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的社会性综合成因分析。主要从家庭、学校、个体自身、社会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学师生冲突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实际情况,提出预防和正确处理师生冲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杨臻[2]2002年在《中学生违规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这个时期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又容易产生各种违规行为。如果解决的好,就能为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的不好,就会错失良机,后患无穷。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中学生违规行为并论述了此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叁部分是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本地区中学生在违规程度上属于一般违规行为。2、违规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严重。(P<0.05)3、违规行为校际差异显着,薄弱中学最严重,普通中学次之,重点中学较轻。4、从年级差异看,初叁年级学生的违规行为比其他年级严重,差异显着。(P<0.05)第四部分是关于中学生违规行为的成因分析。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体自身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学生产生违规行为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中学生违规行为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王晶晶[3]2007年在《中学生应对师生冲突的方式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师生冲突发生较多的时期,对中学生应对师生冲突的方式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师生冲突界定为“指师生之间发生的、明显的对立行为,包括言语对抗、肢体冲撞、情绪对立等”,笔者选取安徽省叁所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进行研究,并用卡方检验、配合度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学师生冲突的现状、影响中学生应对师生冲突的背景因素、中学生对冲突情境中教师的行为的认知及其对冲突应对方式的影响等。研究结果为:中学师生冲突多为情绪对立,中学生总体倾向于积极应对师生冲突;中学生在应对师生冲突的方式上有显着的学校、年级、文理科、性别、学生干部、学习成绩、父亲文化程度差异,没有母亲文化程度差异;中学生对教师行为的认知总体上较为理性;中学生对教师行为的认知对其应对师生冲突有直接影响。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本研究提出,为了引导中学生正确应对师生冲突,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形式权威与实质性权威的内在统一;加强师生沟通,提高心理相容水平;优化师生交往环境,建立长效冲突疏导体制。

杨洋[4]2010年在《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文中提出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因此一直以来是教育理论界与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等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以及“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动摇,师生冲突现象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师生冲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成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对其影响十分重要。同时,高中生的心智发育日趋成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使得高中阶段的师生关系相对于基础教育中其他阶段的师生关系更为复杂、多样,也更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中相关理论如冲突理论、解释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布迪厄的关系论的思维方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广泛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理论文献资料及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国师生冲突发展演变过程,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冲突的现状、特点及其演变趋势。以天津市四所不同类型的高中为资料采集点,涵盖了一所市重点、一所区重点、一所一般高中和一所私立高中。对随机抽样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从多维度、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师生冲突的真实现状以及师生双方对师生冲突的认知情况;并从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了形成这种师生关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如何消解师生冲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一些思考。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阶段师生冲突的整体特征为:非正面师生冲突增多,表现为隐性的心理对抗和以网络为主的隐性对抗方式。与此同时,恶性事件、极端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关注。2)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在师生冲突发生的频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看,市区重点校的师生冲突较少、特征较一致,师生关系较和谐;一般高中师生关系最紧张、师生冲突现象最突出;私立高中的师生关系和师生冲突最复杂、最多样。3)教师的性别因素对师生冲突没有显着影响,而年龄、任教科目、是否是班主任等因素对师生冲突有显着影响。4)学生的性别因素对师生冲突没有显着影响,而年龄、所在学校及其所在班级的社会地位对师生冲突有显着影响。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中学师生冲突的产生原因受师生各自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来自教师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在知识、管理和评价上存在霸权主义思想和行为,教师队伍年轻化以及缺乏对90后学生的正确认识等。来自学生的原因主要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和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等。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背景复杂化、过分的功利心理和过高的期望以及无暇管教、放任自流等家庭教育的疏失等影响了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正确认知,进而引发师生冲突。来自学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师生之间的误解进而产生冲突。来自社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消费主义对师生关系的异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等对师生冲突产生了间接影响。客观的看,师生冲突会产生消极与积极的双重影响,并同时作用于师生双方。对教师而言,其正向影响是会促进教师反思,提升自身素质;负向影响是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工作有效性并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正向影响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负向影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一些思考。从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出发,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同时指出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其中,教师的行动策略是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对话意识”、共享“平等的权威”;提升综合素质、塑造人格魅力。学生的行动建议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同时提出学校要确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建构师生冲突的平衡机制以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最后,还强调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外部环境。其具体做法是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减少校级间差异;加强法律意识、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并加强尊师重教的舆论导向。本文在结语部分还特别指出解决师生冲突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同存异”,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冲突、利用冲突、把冲突作为教育的资源,在师生冲突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进一步推进和谐教育的顺利开展。

李阔[5]2006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兰州市安宁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理论阐述和实践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小学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提高小学教师的应变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构建新课堂”,提高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加强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安宁区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调查,揭示了安宁区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小学教师培训的因素,针对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安宁区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培训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主要阐述本调查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从新课程改革入手,阐述了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由来、校本培训的使用、校本培训的兴起及原因、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校本培训的内容、校本培训的方式(方法,途径)、校本培训的模式等。第二部分为本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及对兰州市安宁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结论。第叁部分为对策和建议。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兰州市安宁区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第四部分为余论。本调查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高琼[6]2012年在《师生冲突问题研究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生冲突是学校教育实践无法回避的常见问题。我国对师生冲突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0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而目前学术界却鲜见有对师生冲突问题的研究进行专门系统地整理、分析与反思类的研究。师生冲突问题的研究要想进一步深化和有所突破,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反思。我国师生冲突问题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高峰这四个阶段。最初的研究主要是由中学一线教师发起,后来有越来越多其它的研究者也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如大学教师、研究生、专业研究员。目前的师生冲突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大部分研究者对师生冲突的概念持广义理解;第二,对师生冲突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多学科综合的视角进行。第叁,师生冲突问题的对策主要从理论层面来提;第四,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可了师生冲突具有正面功能的可能性。但师生冲突问题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单学科视角研究的不深入、多学科视角研究的不成熟、教育学学科视角下的研究不足。第二,师生冲突的概念在理论界定和实践使用中存在矛盾、“原因分析”对“对策选择”的指导性不强、对策内容的性质呈现出较浓的思辨意味、功能分析过于看重静态的利与弊的价值判断。第叁,研究出现了低水平重复现象。第四,理论联系实际层面的研究者明显偏少。由此,师生冲突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八个方面:第一,重点对教育学学科视角下师生冲突问题的研究进行探索。第二,在进一步深化单学科视角下的研究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多学科视角融合的研究。第叁,将“冲突过程观”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第四,加强复杂性思维下的“系统性应对策略”的研究,并重视学生在师生冲突问题的应对上的作为。第五,结合现实情境对师生冲突的影响进行“描述”。第六,加强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运用;第七,呼吁更多的一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到研究中来。第八,加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王文霞[7]2011年在《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研究》文中提出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中职教育的大力改革,加上学生来源的日益复杂化,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着教师的工作体验和职业发展。而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师生冲突也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多样化,这就需要引起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真对待,当冲突发生时,教师要掌握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善后处理策略。本文试图从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出发,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报告的真实数据为基础,对师生冲突的表现、影响、现状及原因进行研究,并努力探求预防和解决师生冲突的策略,以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师生冲突的必然性,从而能正确认识冲突,积极接纳冲突,采取科学策略预防冲突,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冲突,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对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第二部分:师生冲突概述。主要对师生冲突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的主要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第叁部分: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教师、学生两方面的问卷调查对中职学校的师生冲突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中职学校师生冲突反映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总结目前中职学校师生冲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师生冲突的成因。第五部分: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的应对策略。从正确认识、积极预防、合理解决叁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解决策略。

汪洋[8]2010年在《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学校师生冲突的文化归因分析》文中指出5.12汶川大地震使当地大部分中小学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其灾后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作重心由居民房建设转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小学的重建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汶川一中和汶川二中作为样本,采用问卷法和半结构式的访谈,对两所新建学校中所发生的师生冲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概括出其师生冲突的问题和特点:即男生比女生与教师发生冲突的几率大、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更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班主任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的几率比非班主任教师大、民族差异造成的师生冲突不显着。接着,本研究从师生双方的文化差异、社会转型和文化自身内部矛盾叁个方面探讨了产生冲突的文化根源,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师生冲突产生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最后,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立足文化视角,提出了一些缓解和优化中学师生冲突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使灾区重建学校的师生相处更为融洽,更为幸福。

孙焕盟[9]2016年在《承认理论视角下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薄弱地区的孩子能平等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了县(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选取了在甘肃省兰州市G县的Y小学进行交流的一位城市教师,对其交流期间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态进行了观察和访谈,并对该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以及校长等各相关主体进行了访谈,全方位了解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各主体对于该政策的态度。研究发现,教育行政部门选派的S教师并非Y学校和学生“心仪”的对象;S教师对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目的认识不清,交流具有功利化;在实际工作中,各方因素导致S教师“无所事事”;Y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该政策对其帮助不大,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实施中的错位,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政策本身所持的理念和表述不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是一种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方式,农村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无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这体现了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即把教育领域内物化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所有受教育者在宏观教育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局限性所在:分配的内容局限于“可分配的善品”;交流教师的选择权过于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导致交流强制化;评价权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掌控,导致评价较为片面;在领导层的权威压制下,交流教师容易滋生畸形交流的观念,教育信念弱化。一系列的问题昭示着权力部门对于农村学校这一弱势群体的忽视。宏观上权力的绝对掌控导致了微观教育活动中,分配正义显示出对于那些不可分配的尊严和关爱的无能为力。因此,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在分配正义理念的支撑下,还应秉持承认正义的理念。农村学校和交流教师是城乡教师交流政策中的重要主体,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对于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实施相当重要。因此,政策本身应从情感需要、权利平等、能力认可方面做到对农村学校和交流教师的尊重与承认;同时,政策应为农村学校和交流教师两大主体提供相互沟通与承认的平台,保证政策的各个主体都能独立而有尊严的存在,从而使该政策逐步走向完善。

林娟[10]2007年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堂师生冲突的现场研究》文中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旋律,使课堂教学成为可能。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没有紧张、较量、对抗、斗争、训斥与惩罚,课堂教学效果自然理想。但是,在现实的课堂生活中,师生的互动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课堂师生冲突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而减少或消失。相反,课堂师生冲突频发并干扰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选择了上海某高职学院某专业成人全日制业余大专一年级某班级作为个案,以两位文化课教师、叁位专业课教师与叁十五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质化研究方法,在研究现场进行了叁个月的资料搜集工作,包括课堂观察与访谈等方式。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描述了课堂师生冲突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揭示了导致课堂师生冲突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发现: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一些课堂行为都有可能引发课堂师生冲突。在学生方面,学生的一些公开违纪行为,如大声讨论、自由出入教室和一些上升到公开违纪行为的隐性违纪行为等都有可能引发师生间的冲突;在教师方面,教师向学生提出学生认为不合理的要求、教师在言语中透露出对学生的歧视、不尊重等等,教师的这些行为也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对抗行为。而教师引发的这些师生冲突主要发生在文化课上。此外,研究发现,师生对于成人面子规则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师生冲突。本研究发现课堂师生冲突的深层原因包括:师生对于学习目的认识的差异,尤其是对文凭价值与获得认识的差异;对彼此课堂角色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包括学生对教师作为课堂知识的拥有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友好平等的交流者等角色的期望与教师课堂角色实践之间的差距,教师对学生作为课堂学习者与课堂规范遵守者角色的期望与学生课堂角色实践之间的差距;学校制度缺陷如班级规模、课程设置与文凭制度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中学为例[D]. 徐爱芬.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中学生违规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学校为例[D]. 杨臻.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3]. 中学生应对师生冲突的方式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晶晶.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4]. 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 杨洋. 南开大学. 2010

[5]. 新课程背景下兰州市安宁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D]. 李阔.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6]. 师生冲突问题研究之研究[D]. 高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7]. 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研究[D]. 王文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学校师生冲突的文化归因分析[D]. 汪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9]. 承认理论视角下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研究[D]. 孙焕盟.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10].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堂师生冲突的现场研究[D]. 林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的部分中学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