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分析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教育可显著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但患者往往因疾病认知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差,易导致疾病复发,致使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诸多研究认为加强对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十分必要,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利于其病情的控制,利于节省医疗资源。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就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患者Barthel指数>50分,意识清楚,能正常交流。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9—78岁,平均(52.6±4.9)岁;病程1—10年,平均(5.2±0.9)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11例,Ⅳ级6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9例,高中及中专6例,大专及以上5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1—82岁,平均(53.3±5.2)岁;病程1—11年,平均(5.3±1.0)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7例,Ⅲ级13例,Ⅳ级5例;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0例,高中及中专5例,大专及以上6例。心脏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科学、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有心衰的诱发因素,饮食指导,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用药指导,运动指导,体重、出入量的监测,患者不懂询问时再给予解释指导,健康教育时要求家属参加,出院时予出院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共同组建教育小组,以自我管理模式理论为指导,参照相关医疗文献,建立健康档案,运用自我管理量表评估患者情况,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疾病管理。①饮食管理。需严格控制患者盐分的摄入,每天摄盐量不得超过5克,但在静脉应用利尿剂且尿量超过2000毫升时,不宜严格限盐,应多食用钠、钾含量高的食物,以防出现低钠血症;限制饮水,每天饮水量需控制在2000毫升以内。②运动管理。需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适度控制运动强度,宜采取慢跑、跳广场舞、散步等运动方式。③服药管理。需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对其用药情况进行随访、监督,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④自我监测。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测量血压、尿量、脉搏等体征,加强对水肿、呼吸等情况的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力衰竭的急救处理。(2)情绪管理。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多会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向患者介绍良好心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其放松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并在实施治疗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3)角色管理。患者的生活状态往往会因疾病被打乱,患者需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与患者积极沟通,让其认识到在心衰的治疗护理过程中,自己的重要位置,强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积极学习和参与自我管理,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随访制度:在患者出院后需对其进行六个月的随访,通过电话访问、家访、门诊的方式,评估患者的不良健康行为和自我管理中的错误行为,鼓励患者提出问题,给与针对性教育和指导,以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在整个自我管理过程中,患者如有疑问或病情变化时可随时拨打随访电话咨询。
1.3评价标准
以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为评价标准,采取自我管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共涉及症状管理、饮食管理、药物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得分越高则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各项实验资料以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标准差(x±s)标示,实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标示,实行X²检验,依据计算出P值大小判定组间差异,在P<0.05时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危险性极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文化程度低、认知能力差,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不佳,在出院后病情易反复。临床实践证实加强对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可提升其对自身病情的认知,能提升其遵医行为,利于病情的控制,并提升其生活质量[2—3]。加强饮食管理可避免或减少诱发因素,预防疾病复发;加强运动管理利于提升运动耐量,减轻心肌损害,并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加强服药管理可提升其服药依从性,利于保障治疗效果;加强自我监测,能使患者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状态,在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处理;实行情绪管理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保障其心理健康,利于疾病的治疗;实施角色管理可使患者尽早融入社会,维持正常的生活;而科学的随访制度是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关键[4]。本次实验表明,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其出院6个月后的症状管理、饮食管理、药物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出院时,且优于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本次实验结果与韩艳秋、张加荣[5]的实验结果类似。
可见,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霍昱,马春蓉,魏葳.强化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6):646-648.
[2]陈丽斐,崔翠萍,朱娟.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2):1642-1643.
[3]何先红.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2,25(11):157-158.
[4]陈志红,喻正科,谭嫒平,等.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43-45.
[5]韩艳秋,张加荣.自我管理教育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9):1028-1030.
论文作者:谢月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患者论文; 自我管理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能力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疾病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