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07)02-0028-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第一,对外贸易总量(出口加进口的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增长。第二,重点考察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人做过估算,涉及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献80%集中于讨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低估甚至忽略了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与传统经济理论重视出口、轻视进口有一定联系。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保持有利的贸易顺差。贸易乘数理论也认为,出口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进口则会抵消这种作用,是贸易乘数的一个减项,并提倡追求贸易顺差。这种情况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改变,国内外学者逐渐意识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献。本文试图对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同时做出相应的评论,希望能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某种帮助。
二、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图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认为,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该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同时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
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D·H·罗伯特逊和R·纳克斯认为资本品的进口使该国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斯·科登提出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大量进口投资品,会使国内投资品相对价格较低,投资成本下降,而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开始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将经济增长引入这一分析框架,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技术通过中间产品的投入产生扩散。如果一国的R&D活动产生新的中间产品与现有的中间产品不同,或比现有的中间产品更好,当这些中间产品出口时,进口国的生产力就会通过其贸易伙伴的研发效应和技术扩散得到提高。
三、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关于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大量研究。罗默(Romer,1993)利用76个发展中国家1960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机器和设备进口对生产的影响。Coe & Helpman(1995)基于Grossman和Helpman的“创新驱动”增长理论模型,采用21个OECD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进口贸易对国际技术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劳伦斯(Lawrence,1999)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多个制造业中国际竞争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劳伦斯等人(2000)在部门层次上检验了日本(1964-1985年数据)和韩国(1963-1983年数据)的进口和产业政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进口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进口对竞争的贡献大于其对中间投入的贡献。康诺利(Connolly,2003)用75个国家1965-1990年的专利数据,量化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的溢出效应。杰克伯(Jakob,2005)采用1883-2002年13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给OECD国家带来200%的TFP增长。
我国近25年来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强劲的外贸扩张,给国内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学者们对我国经济增长和进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定量研究。本文将其汇总归纳,见表1。
四、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评述
(一)数据的选取
由表1看出,目前对于进口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数据大多采用人民币表示的历年GDP与进口额,并消除了物价因素影响和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来比较分析;二是选用进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三是从进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入手,如李磊(2005)认为要深入分析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不能单纯考虑GDP和进口总额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因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从长期角度认为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要素积累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的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则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无论是要素积累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与进口有密切的关系。张远鹏(2005)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进口商品和服务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资本货物和先进技术,它一开始是以投资类别静态地计算到GDP总额中,但是大量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将带动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我们姑且不讨论三种切入点的合理与否,先来看看经济增长的衡量。姚先国等(1997)指出经济增长的衡量一般选用人均GDP或人均GDP增长率,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同,简单选用GDP来衡量没有意义。即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的时间内,人口数量也会不同。而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三种投入要素的积累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所以作者认为应该从进口额和人均GDP的关系来探讨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而言,可以从进口额和人均GDP的关系来探讨进口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相关性,是正相关性还是负相关性;从进口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关系入手得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进口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的关系得出为什么进口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或进口通过什么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这里还要强调的是,进口额不宜采用人民币计价,因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了剔除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应选用美元计价。
(二)研究方法
现在大多数研究都采用量化分析,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进出口依存度”和“进口GDP增长弹性”两个指标来分别衡量一国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进口对国内生产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但刘晓鹏(2001)认为仅通过这两个指标,只是在定性而非定量上对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验证,在逻辑上并不严密,因此并不能充分揭示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真正意义。二是运用计量经济技术来探讨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互动关系等。但在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大致有以下三类:
1.构建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大致是如下形式:
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进口、出口和GDP这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在方法上存在虚假回归,导致回归模型的结果毫无意义。另外,由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因此用简单线性建立的模型不能准确估计原非平稳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2.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回归。以现代计量经济学的观点,这种回归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实证结论的不可信。(1)OLS回归方法只能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并不能揭示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方向如何。(2)在OLS回归方程中,通常将进口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意味着人们已经事先做了因果关系的假设,在回归结果解释中,进口想当然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因,然而这个假设实际上并未得到验证。
还有采用广义差分法(如范柏乃等2004)。广义差分法是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的特例,意在消除扰动项的序列相关性。范柏乃和王益兵(2004)运用DW检验发现(1)式的回归方程确实是序列相关的,并通过在上述简单线性回归方程中添加AR(1)和AR(2)项消除了序列相关性。但问题是没有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而是在假定yt和mt是平稳序列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
3.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建立误差协整模型。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以刘晓鹏(2001)研究为例,他发现y[,t]和m[,t]都是非平稳序列,从而采取协整的方法,先对序列取自然对数,再经过一阶协整I(1),可以得到平稳的序列Δlny[,t]和Δlnm[,t],并构造了如下的简单回归方程:
(2)式中的β实际是产出的进口弹性,刘晓鹏(2001)的估计是β=0.303,另外他还进行了扰动项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因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比如要素(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等等,如果忽略这些解释变量,单纯用进口来解释经济增长,那么β(产出的进口弹性)的估计值一般而言就是有偏或不一致的。
因此,为了得到β的一个一致估计值,需要在模型中纳入更多的解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尽管我们真正关心的可能只是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劳伦斯和温斯坦(Lawrence and Weinstein 2000)为例,他们的目的是研究进口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但他们认为影响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要素积累和TFP的增长,而进口对GDP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影响TFP实现的,因此他们构造的回归方程中,应变量并不是GDP的增长,而是TFP的增长,为了估计进口对TFP的影响,他们一共引入了包括进口、出口、研发投资、税率、应变量的时滞项等21个解释变量。如果应变量是GDP的增长率,恐怕解释变量还要更多。
(三)研究结论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虽然切入点、研究方法各异,但其结论大致集中在以下方面:
1.进口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但没有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如陈华(2005)、林媛媛(2000)、张亚斌等(2002)。
2.进口促进经济增长。如刘晓鹏(2001)、高越(2003)、熊启泉等(2005)、苏均和(2004)李磊(2005)等。
3.进口与经济增长有互动关系。如范柏乃等(2005)、蒋燕(2005)等。但许启发等(2002)却认为GDP与进口之间只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即经济增长是引起进口增长的原因,进口却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而进出口额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4.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对于进口为什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解释,大多数研究已达成共识:通过进口引进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而提高TFP,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尹翔硕(2005)还提出进口与教育水平间的互动间接作用而影响我国的TFP。劳伦斯和温斯坦(2000)认为进口是通过外国企业加入竞争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质量和使国内企业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这两个途径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范柏乃(2004)、林媛媛(2000)认为通过进口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经济集约化程度,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熊启泉等(2005)、张远鹏(2005)还提出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带动出口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宋丽等(2005)认为进口通过“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这一过程促进经济增长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虽然从定性上已普遍接受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证分析上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主要原因是要在模型中纳入更多的解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要对进口、GDP做进一步的分解,如GDP增长的哪一部分是进口所致,哪一部分是国内自身因素所致等,因此在统计资料和技术分析方面,我们要做的研究还有很多。